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榜問答,一個媽媽提問:
「孩子6歲,有時候犯錯,叫他時答應得慢了,孩子爸爸總是會兇他打他,怎樣才能說服孩子爸耐心教育孩子。」
下面有一個高贊回答,以問題裡面孩子的角度講述了在這樣家庭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的:
我也曾經是被兇的孩子~
我爸爸就是這樣,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開罵。
經常完全不明白為什麼,就被罵了。
有時候他是為了讓我服從而兇我,更多時候是因為他控制不住他自己。
作為一個女孩子,我小時候經常怕的渾身發抖,他也會有懊悔的半夜偷偷看我的情況。
長大後我自己也經常被爸爸氣的渾身發抖,也會激烈的反抗。
而同學有時候無意識的話,我會反應很過激,猛的發脾氣,一點不會為人處世。
再長長大,我有缺愛的表現,戀愛中也吃了不少虧。
再長長大,我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在社會工作中很吃虧。
我能有今天,只是因為自省加運氣,我有個脾氣超好超溫柔的老公。幸運的在一起了,他的包容慢慢的讓我心底的傷口平復,我也一直在努力學著修復自身。
打罵真的能讓孩子成器麼?我想是不能的。打罵只能在一個孩子心中留下難以癒合的傷口。
最親近的人拿刀戳你,比一萬個外人的傷害大的多。
有的人,在童年擁有對抗一切的愛。
有的人,用一生在治癒童年的創傷。
極端的家庭教育方式,當事人父母處在自己角度可能會覺得「我這是為孩子好」,然而他們沒有意識到不恰當的教育會給孩子生理心理造成無法磨滅的傷害。
也許大家看到這個問答會覺得這家長文化程度應該不高,教育孩子不行,其實題主出現的教育問題發生在告知家庭裡也很常見。
通過題主的問題日誌了解:
當我們確信了題主描述的情形發生在高知家庭,一些朋友可能會略覺意外。
我們不能把獲得的知識或學歷,等同於對生活的了悟,對自我的認知,對(除自己擅長外的)其他領域有同樣的熟知和穿透。
當高知人群心裡躁亂時,言行的不可思議處,並不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破壞力小。
所以我們強調為人父母需要不斷學習育兒知識,文化程度高某一領域強並不表示我們就了解兒童成長知道如何教育。
其實題主的孩子教育問題也是現在很多家庭會遇到的問題,那麼面對這種困境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嗎?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來,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的幾個家庭教育困境是:
01
先說第一個,孩子爸爸的教育理念。
把承受痛苦當作教育。
我看過一個視頻。一位父親因為孩子犯錯,跪在兒子面前狠狠地棒打自己,理由是「子不教,父之過」。
這個視頻一度在網上特別火,很多人為這位父親點讚。
乍一看,確實震撼人心。但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值得提倡嗎?我個人認為:一點兒也不值得。
這位父親與上面的孩子爸爸,都進入了一個誤區——把承受痛苦當作教育。
精神痛苦,也是痛苦,並且一點兒不亞於肉體上的痛苦。
無論是讓孩子看著父親打自己,還是打孩子,都是在人為給孩子製造多一種痛苦。
無論表現形式如何,本質其實都一樣——你不是犯錯嗎?行,那我就治你,讓你長記性。
製造痛苦的教育方式,也許一時奏效,但這種奏效實際上是源自於孩子的恐懼和求生本能。
孩子害怕了,產生陰影了,所以他不這樣做了。但他還是沒有真正明白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具體應該怎麼做。
但是很多家長並沒有深入思考過——感到痛苦不等於解決問題,還可能為新的更嚴重的問題埋下隱患。
有一個被常常提起的概念,叫「不含敵意的堅決」——我對待這件事、對待底線和原則的態度是堅定的,但是我和你講話、我處理這件事的態度,一定是溫和的。
而就事論事則是說,解決事情本身(或糾正行為本身)即可,不要拔高,不要上升到對人的批評和否定。
解決問題的大致步驟,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成長路上都聽過的「三連問」:
錯了沒有(提出問題):
共同確認某種行為或某件事、某個結果等,的確是有問題的。
錯在哪裡(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根結在哪裡?
怎麼改正(解決問題):
共同商議一個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態度一定是平和的。解決問題,但沒有痛苦,彼此都不感到任何不適。
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是陪伴和幫助我共同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站在我對裡面指責我、需要我孤獨對抗的人。
02
在問題發生的當時,作為孩子家長,產生了不可控制的負面情緒時怎麼辦?
1.不迴避,不掩飾,正面告知
我們可以直接和孩子說:發生了這件事情,我現在覺得很難過。咱們都先冷靜一下,一會兒情緒都平復一些,思緒也都理順一些,我們再來一起談這件事,看看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怎麼解決。
比如,校區班主任,就會經常跟我們的學生說:我真的生氣了;我現在非常難過;這件事讓我特別震驚……
有情緒很正常,直接而平靜地把負面情緒說出來,而不是任由自己發洩情緒。這是一種正面溝通。
2.找到適合自己的控制情緒的辦法
比如我自己的辦法是深呼吸和吃巧克力,深呼吸時可以降低自己的憤怒值,吃巧克力的過程中生理愉悅值上升想到這世界還有這麼美好的事物沒必要用暴戾的方式教育孩子。
當然,具體的方法,每個人不一樣,我吃巧克力能平復情緒你吃巧克力可能只會越想越氣。所以,一定要找到真正適合你自己的辦法而不是走形式。
03
教育理念不同
父母兩人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教育標準,孩子身處這種家庭教育環境是十分糟糕的一種情況。
悲觀地說,如果爸爸仍然在家裡以非打即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心理必然會留下陰影,而他的下一代可能也會面臨著這樣糟糕的親子關係。
了解你的另一半小時候的教育情況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從小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是導致夫妻教育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你的愛人小時候受教育的情況,分析其教育方法的合理之處與不合理之處,避免重複父母的管教方式,既有利於增進夫妻感情,又能統一教育方法。
開家庭會議,制定一套雙方都滿意的教育方法
找一個大家都有空的時間,在大家都沒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把一件事攤開來放到桌面上,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在這個時候,聆聽者要耐心傾聽別人的表達,不要打斷對方,尊重彼此的想法,以能促進事情得到圓滿解決為目標。
一旦大家達成一致,彼此需要做出一些妥協,我們要在孩子面前呈現出來的信息是一致的,這樣孩子才能在家中更自律、更有安全感。
允許不一樣的聲音存在
如果你的另一半非常固執,「堅持己見,執迷不悟」,該怎麼辦呢?
當另一半非常固執且教育方式明顯有問題的時候,就需要你態度強硬讓自己主導孩子的教育,減少另一半乾涉孩子教育的時間跟機會。
很多家長知道:孩子的成長和原生家庭息息相關,這話還有後半句: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也是超強的。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會慢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很多事情孩子是可以自己去判斷是非的。
雖然在某時某刻,誰說的話對他最有利他就聽誰的,但是更多時候,當孩子享受完了偷懶的時光,還是會去執行相應的任務。所以相信孩子的治癒能力,暫時允許不一樣的聲音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