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制度在中國由來已久,不同的朝代對宰相的稱謂也有不同,有的朝代把宰相叫做丞相,今天有很多關於宰相的影視,為了吸引觀眾,把宰相和宰相制度亂用,不尊重歷史的本源。那麼宰相制度開始於什麼時候,又消亡在什麼時候呢?有哪些電視劇錯誤的用宰相和宰相制度呢?
首先,說一下宰相制度的由來,宰相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應該是在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了鞏固大一統的秦朝,秦始皇設置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設置了皇帝制度,在皇帝制度下設宰相制度,最早叫三公九卿,三公的長官就是宰相,分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後來大部分朝代沿用了宰相制度,只是不同朝代設置各有不同。如唐代叫三省六部制,分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長官就是宰相。在宋朝,宰相叫做同平章事,參知政事,樞密院,三司等他們的長官都是宰相。實際上從漢唐以來,都是通過增設宰相來分割相權,已達到加強皇權的獨尊。
其次,來說一下宰相制度的消亡,宰相的出現和消亡都是權利統治需要,宰相為什麼會消亡呢?我們都聽說過宰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說明宰相的權利很大,甚至有些朝代出現了宰相專權,威脅到了皇帝的統治,為此到了明朝,朱元璋為了防止宰相擅權,所以就廢除了宰相制度,當時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權分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從此宰相在中國歷史上就消失了,就不存在宰相制度了,清朝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但是在今天的影視劇裡,還有什麼《宰相劉羅鍋》其實這是對歷史的錯誤宣傳,因為從明朝就廢除了宰相制度,在清朝說宰相劉羅鍋就是對歷史的錯誤認知。
今天我們的很多歷史影視劇為了吸引觀眾,劇情與歷史事實大相逕庭,甚至出現知識性的錯誤,如在影視劇《三國》中劉備曾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是清末梁啓超所說。還有在唐代的很多影視劇裡面就有去逛「夜市」,其實「夜市」在宋代隨著商業打破時間和空間後才有「夜市」的。還有我們今天所說「玉米」,「番薯」,「菸草」等在明朝以前的影視劇裡經常出現,實則,這些食物是新航路的開闢也就是在明朝後才傳入中國的。
類似的錯誤在現在的影視劇中還有很多,也許大家會覺得無關痛癢,但是對於歷史的傳播卻是很不好的,尤其對於學生而言,因為學生是影視劇的忠實觀看者,在這些錯誤歷史知識的潛移默化下,對歷史的理解就會發生偏移,所以建議編劇們在拍攝作品時,還是先普及一下歷時知識。各位看官,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