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冬天悄無聲息地朝我們走來了,被衣櫃塵封了一年的東北大花襖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當看到東北大花襖時,你們一定會猜到今天寶哥哥要說誰!
對,沒錯,就是被人詬病有著「農家樂審美」的「風暴降生·毀圖者·紅底小碎花之父·民族收藏家·文物標記者·愛新覺羅·十全寶寶·弘曆」!
看過早前diss乾隆「農家樂」審美的帖子的朋友對下面這張圖一定不陌生:
將父子倆的瓷器進行對比,大家總結出一個結論:雍正的審美品味簡約高雅,乾隆繁複低俗,雖是親父子,但乾隆完美地漏掉了父親的每一個優點!
是不是知道了這個結論,就可以輕鬆分辨出雍正和乾隆的瓷器呢?寶哥哥特地給大家準備了一道選擇題來驗證一下。
請問:以下兩組瓷器中哪組是雍正的,哪組是乾隆的?
寶哥哥猜,大多數人肯定是選A組是雍正,B組是乾隆的。
正確答案
恰好相反!
為什麼會這樣?網絡瘋傳的這張圖片上的兩隻碗,本身就不屬於同一類瓷器,雍正的紅碗是單色釉,單色釉通身只有一種顏色會顯得很高級,符合時下大眾審美;乾隆的那隻紅碗是彩瓷,彩瓷包括鬥彩、五彩、琺瑯彩、粉彩,顏色多,所以才被詬病花裡胡哨。
當看過雍正的彩瓷,他在你心中簡約高雅的人設是不是崩了?
再來看看乾隆爺的單色釉彩,色澤飽、釉彩滿、端莊大氣,還會覺得是「農家樂」嗎?
所以,那些人根本都是仗著乾隆沒法還嘴,拿不同類別的瓷器搞事情!而且,寶哥哥還得說句公道話:東北大花襖這股潮流,罪魁禍首其實是外國人!
我們一起把視線拉回到這批瓷器誕生的年代——1736-1796年,這一時期,大洋彼岸的歐洲正處在由豪華浪漫主義巴洛克風格向奢靡洛可可風格轉變的時期,整個歐洲大陸瀰漫著一股充斥著東方元素的新古典主義風。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那時候歐洲不差錢,中國不差錢;因為有錢,所以奢華;因為奢華,所以繁複(土)。
熟悉乾隆的朋友都知道他乾隆皇帝好大喜功、鋪張浪費(這個寶哥哥完全贊同)。
看過太多含蓄恬靜藝術品的他,無意間撞見歐洲豪華的巴洛克風和繁複的洛可可風,就像小孩掉進了蜜糖罐裡,他被這些與中國藝術畫風迥異的西洋藝術深深吸引,然後……開始瘋狂折磨大清陶瓷藝術總監唐英!
以上聊天內容來源於文獻:
乾隆二年:「傳旨:……洋彩黃地洋花宮碗上花樣甚好,再燒造些;再照洋彩黃地洋花宮碗上花樣,將小盒亦燒造些。」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將洋彩百祿雙耳尊一件並青花白地蓋碗一件,此二件照樣燒造不要耳子。」乾隆七年:「八月唐英將洋漆收小翠地錦上添花冬青玲瓏夾首花瓶等六十九件持進,交太監高玉呈覽。奉旨:著照青花白地裡外穿枝蓮膳碗大小款式,其花樣照錦上添花山水湯碗花樣燒造。九月初十日,……太監高玉交洋彩紅地錦上添花四周畫山水碗樣做杯、盤。」乾隆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燒造得,洋彩紅地錦上添蓮花掛瓶大小二對、洋彩黃地錦上添蓮花小掛瓶一對、青蓮花白地雙管尊一件。」……
這些文獻中出現的高頻詞「洋彩」,還真不是隨便一件花哨瓷器就能叫的,一件標準的洋彩瓷器必須滿足四個條件:
*使用西洋明暗光點裝飾(有立體感、高光點)*花卉葉紋以白料渲染,表現出枝葉的光影*人物紋飾採用西洋明暗陰影透視技法*紋飾上應用西洋花卉蔓草題材
雖然這些瓷瓶上的花卉、紋飾都有濃重的西方繪畫風格,但中間也不乏 「天女散花」、如意紋等中國傳統紋樣,可以稱得上是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的產物。
可能看到這,你能理解乾隆為什麼這麼喜歡洋彩,但是仍舊不贊同他的審美,那你需要了解一個「血淋淋」的事實:自古以來,有錢人才用得起花裡胡哨的東西!
宋朝性冷淡風大家早有耳聞,但你們知道嗎?在崇尚極簡主義的宋朝人眼中,最高等級的建築上的裝飾其實是這樣的:
這跟乾隆的「農家樂」比起來,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嗎?
自古以來,中國用來區別貴賤的就是色彩的豐富程度,無論是紡織、建築裝飾還是器具裝飾,受技術限制,色彩豐富的效果必然都是錢砸出來的。
此時,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乾隆的瓷母瓶,他就是在炫技,就是在燒錢!他斥巨資打造的各種釉彩大瓶,炫耀的是清朝大國工匠的匠人匠心,他無非是想讓現在的人、以後的人都能感受到大清江山繁花似錦。
再說個大家感觸頗深的例子吧,前不久國慶花車大家肯定都看過。
摸著你的良心告訴我,你覺得這個美嗎?你覺得這個素雅嗎?
當你身處長安街看著這些花車一輛輛駛過時,除了感動你還能說出別的嗎?(可能有的人是想吐槽但也不敢),這可是我們泱泱大國似錦前程的象徵啊!
或許,我們從這件事裡也能獲得啟發,在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應該把它放在歷史的大環境裡,以當時人們的眼光去揣摩和品味。
因此,寶哥哥在這裡要隆重強調一下:乾隆是清朝最與時俱進的人,他是那個時代的弄潮兒,「農家樂審美」的鍋讓外國人背去吧!
當然,你可能還有個問題憋了很久,有錢就一定會變土嗎?
抱歉,等寶哥哥有錢了會來回答這一題的!!!
溜了,溜了~~~
更多內容,請關注「寶庫」本文為「寶庫」原創,轉載請私信「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