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的發展,青光眼發病機制的研究逐漸深入。現代研究認為青光眼高眼壓(機械學說)、眼部血循環的障礙(血管學說)、神經節細胞的凋亡、基因遺傳與調控等因素,在青光眼疾病的損傷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改善這3個因素是預防青光眼失明最有效的辦法。
1.經絡學說(經絡不通房水循環不暢)
經絡學說認為高眼壓壓迫視神經,導致視神經細胞代謝正常受損而死亡。流行病學資料顯示:95%的人眼壓在10~22mmHg,若眼壓持續顯著增高,則可發生青光眼。在兩眼眼壓不對稱的病人中,眼壓愈高的眼視野缺失得愈明顯。因此經絡學說成為幾乎所有青光眼研究和臨床治療的基礎。
疏通經絡改善房水循環降眼壓預防視神經受損成為熱點。
2.血管學說
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發現,部分人眼壓雖高於正常範圍卻不產生視乳頭損害及視野缺損。部分人眼壓一直正常,或眼壓增高后經手術或藥物治療已經控制在正常範圍,卻仍出現了與青光眼類似的視乳頭損害和視野缺損。因此,非眼壓因素日益受到人們關注。
其中最受人重視的是血管學說,青光眼視神經損害的發病機制至少部分原因是由於視神經和視乳頭的血流異常所致。研究表明血液循環的改變在青光眼的損傷機制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眼部血液循環的障礙導致視神經缺血等造成度對眼壓的耐受性降低或者缺乏養分而死亡。
改善眼部血液循環,為視神經細胞提供足夠養分是預防緩解青光眼失明的重要方法。
3.視神經節細胞的凋亡及相關因素
研究表明,視神經損傷是青光眼患者視力喪失的病理基礎。在人眼和實驗性青光眼中已證實:升高的眼壓對順向和逆向軸漿流轉運均造成幹擾,這種程度較視神經切斷要輕得多的軸索阻滯可能就是妨礙了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流向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從而激發凋亡。
增強細胞活力、恢復視神經細胞健康是保持光明的重要方案。
根據青光眼的發病機制,顧及降眼壓、改善眼部循環與保護視網膜節細胞這三方面成為治療青光眼、預防青光眼失明最有效的辦法。做好以上工作,青光眼不會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