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數碼攝影流程的6個基本步驟
圖片拍攝的攝影流程,完整地講可以分成6步來走,當然,步驟的先後順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另外,不是每一張照片都需要完整地走完這6個流程。
第一步:拍攝前的準備。在我們拍攝之前,首先要確立你拍攝的出發點,基於這樣一個拍攝的出發點,就明白自己所想要拍攝的題材、內容和目的等問題,並且會在腦中形成一個「預想」。以後你會經常在這本書中看到「預想」這個詞,它將貫穿我們整個的拍攝到後期的流程。
你需要先明白自己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影像,才能真正開始攝影。因此你應該在拍攝之前,先明白自己的出發點,進而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器材來完成這些拍攝。對器材的選擇要建立在對器材的一定了解的基礎之上,才會有一個合適的結果。是使用膠片相機還是數位相機?使用什麼樣的機身、什麼樣的鏡頭來相互配合?是更考慮畫質還是更考慮便利性?考慮器材的因素有很多,具體要因情況而定,如同攝影本身,這些器材的選擇和使用沒有定則,只要適合併且能滿足你拍攝「預想」的就是好的器材。
第二步:良好的拍攝習慣。從舉起相機開始的時候,伴隨你之前腦中的「預想」,隨之而來的就是關於構圖、元素分布、曝光、光線的選擇、使用何種曝光方式等問題的確定,直到釋放快門,曝光結束為終止。這是一個氣呵成的過程,平時要經常訓練,等機會出現的時候像是條件反射一樣一觸即發的。這一切行雲流水,井然有序,並且可以使我們在拍攝過程中繞開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想好了便按下快門,不用在拍攝過程中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從而浪費掉很多時間甚至寶貴的拍攝時機。
第三步:曝光的結束並不代表整個拍攝流程的結束,接下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作為一個擁有正確流程意識的攝影愛好者或者攝影師,要對自己所拍攝的照片進行一個有序的存儲和管理。這一個步驟包括我們為照片的命名,進行一些適當的描述和記錄元數據等,以便於以後使用照片管理軟體進行快速的搜索和挑選圖片。這個步驟看似煩瑣,卻對之後的工作節省了大量時間。無序地管理照片,經常會為尋找一張照片而頭疼。翻遍電腦內的所有文件夾都不一定找得到不過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記著對最原始的數據進行備份。
第四步:數據的有序整理之後,就進入我們的後期數碼處理流程了,這包括利用軟體對原始RAW格式的文件進行格式轉化和圖像的優化。這個環節很多攝影師稱為「衝圖」,這個詞實際上來源於膠片時代的技術,就像是過去傳統的膠片進行暗房衝洗一樣。這一步驟也是十分重要的,包括對照片進行合理的選擇和歸類。有些照片就不用處理了,留作檔案存起來,有些則可能會有不同的用途,比如發在網站上、投稿、印刷等,要根據後期的目的來進行適當的處理,這取決於照片本身拍攝的質量和你要使用它的目的。
一般來說,只對自己期待值很高的照片或者有很大調整空間的照片進行深度的優化。衝圖的過程基本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基本的優化,對於曝光、色彩反差等的基本調整;也可能會對一些前期拍攝失誤的照片進行適當的挽救或者對器材造成的缺陷做一些校正,使照片更加精彩。
這個過程便是為該照片製作「標準數字底片的過程」。第二個階段便是對讓自己十分滿意,亦或是工作需要的照片進行之後步驟的特定優化。想明白我們使用的目的,以何種方式讓大家看到你所拍攝的照片,也就是何種輸出方式。這樣便很自然地過渡到了我們的下一個步驟——輸出在這裡我們要注意一點,衝圖的過程不僅僅是只服務於輸出,不同領域的攝影師會對前期拍攝的照片有著不同的使用目的。比如商業攝影師和藝術攝影師,會利用衝好的圖做素材來利用 Photoshop進行後期合成。
而和有些愛好者想像的不一樣,大多數領域的攝影師並不需要使用 Photoshop。很多編輯類圖片攝影師,包括拍攝報導攝影、旅遊攝影、婚禮攝影、公關攝影等領域,便可能止步於衝圖軟體了,像 Lightroom和 Capture One Po這樣的軟體足以滿足這類攝影師對於後期流程的需要,而且效率更高影像質量也更好,成本還更低。而對於他們, Photoshop更多只是進一步對於圖片進行潤飾。另外,在這個階段,你會接觸到「色彩管理」這個重要的概念。
第五步:輸出。說明一下,不是把拍攝的數碼照片製作成紙質的圖片才叫輸出,而用於網絡交流或者放在顯示終端上展示等,只要讓其他人看到你所拍攝的圖片,都叫做輸出。這裡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延續進行色彩管理,確保別人看到的照片也是你所期望的樣子。
第六步:這是我們的最後一步,就是對處理好的照片也要進行一個有序的管理,對於素材的歸類。之前我們在第二步已經對拍攝的照片進行過一次管理,但這一切還是遠遠不夠的,優化過的圖片同樣需要進行管理,這包括備份和歸類。這裡的備份包括了所有外圍的數據,而不僅僅是處理好的圖片。這樣走下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流程,不僅有利於你對圖片的尋找,更方便之後的很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