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不分家,多年來一直是困擾各國發展的難題,為了破解以藥補醫,對整個亞洲而言,各國在醫療改革中都走過艱難的「醫藥分開」改革之路,但日本在這方面的成就是非常大的。
與亞洲不同,從商業社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歐洲和北美,早在13世紀時便出現了診療和藥品行業分離的法律。所以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先找醫生開處方,再找藥劑師拿藥,早已順理成章。
但對於經數千年中醫文化薰陶的東亞國家如中國、日本、韓國等,「醫藥合一」這一理念深入骨髓,我們認為大夫身兼醫師與藥劑師兩職,既看病也開藥,這種模式是理所當然的。但這樣做有一嚴重的弊端,那就是在於醫生與患者對弈時患者方面處於完全的下風,而醫生一家獨大,這就可能導致醫生為了多收錢而故意增加檢查項目導致醫患衝突。
因此,要將原本一體的診療和藥品行業剝離,建立現代醫療制度,必然要面對複雜的利益關係。日本從明治年間1874年頒布首次寫入「醫藥分業」內容的《醫制》,直至平成年間2007年醫藥分離率達到59.7%,用了上百年時間才基本完成「醫藥分離」的改革,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那麼完成「醫藥分離」後的日本的醫療現狀又是什麼樣子呢?
如今的日本已經達到了很高的醫藥分離率,自然也就和字面意思一樣,在日本看病時,先醫後藥,除了綜合醫院的某些特殊藥物外,普通的日本醫院裡是沒有藥房的。不僅如此,由於醫藥分離的機制,很多方面都分擔了醫生的壓力,還伴隨著人性化的管理,有效了改善了醫患關係。
就說說分診吧,在日本有很多私人醫院和小診所,當日本人有想感冒發燒、頭痛腦熱的情況出現,他們第一個想到的是去小診所,而不是一股腦的往大醫院去。日本的小診所大夫整體素質水平還是很高的,除診療方便外,便是因為日本小診所的醫生可以信任,這些醫生大多是積累了一定資質的東大畢業生、安全可靠,甚至某些日本小診所的專業水準比大醫院還要高。
而在小診所裡診斷不清或者治療條件不足時,那麼醫生就會為你寫一封推薦信,推薦你去大醫院進一步治療,還會附上你的症狀和診斷情況,這種情況再去大醫院,總比盲目的往大醫院擠要方便的多。如果你被推薦給了大醫院,由於那裡的醫生基本是完全預約制的,所以一般會有那裡的護士帶著你做完一套檢查,比如身高體重血壓,驗血驗尿的,一套下來半個小時過去了,才會把你交給醫生手中。
不過有這半個小時的功夫,護士們便可以完成病人們的分流和檢查,到了醫生處就只剩下診斷了。這和國內醫生一人需要完成檢查、詢問、診斷等所有的工作不同,不僅患者不需要在醫生和檢查處多次往返,還極大的減少了醫生們的看病壓力,增加了看病的效率。
醫生的工作結束了,剩下的便是藥店的工作了,患者們拿著醫生的處方買藥,一方面不會出現醫生開藥多收錢的情況,同時遏制了藥店亂拿藥的可能,醫院和藥店兩大獨立體互相牽制,政府方面只需控制好藥品價格,做好抽查,同時鼓勵市民在固定的藥店買藥,形成了一種較為完善的日本醫藥分離體系,患者不用再擔心看病貴,醫生和藥劑師在去掉灰色收入之後,反而成為有機會「名利雙收」的高薪職業。在此基礎上,日本基本上破除了「以藥補醫」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