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中心 服務大局 加快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
教育部副部長 陳小婭
近10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信息化不斷向縱深發展。特別是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來,從強調硬體的配備到加大力度抓資源建設,從「用起來」到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高教育質量,為義務教育的普及與鞏固提高,特別是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校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們也在發展中鍛鍊了隊伍,這一點是很值得驕傲的。面對新形勢,我們要進一步做好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深刻認識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形勢與任務。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堅持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教育優先發展。經過全黨全社會的不懈奮鬥,我國的基礎教育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實現我國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的歷史性轉變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必須站在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高度,來認真地研究在新的起點上所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更好地為教育改革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1. 從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到「均衡發展」,信息化必須在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上承擔更重要的責任。
隨著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投入保障機制的普遍建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為我們重要的戰略任務。要求我們努力縮小區域間差距,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在資源配置上更多地向農村學校傾斜;努力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加快薄弱學校的發展,辦好每一所學校。教育部已經確定了「在2012年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標,這是一個複雜的、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教育信息化應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支撐。信息化的優勢是突破時空界限和信息高速流動,其突出標誌是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和帶動跨越式發展,完全可以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中承擔更重要的責任。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路線圖」和「時間表」,要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戰略部署相銜接,要爭取提前部署,儘早發揮效益。信息化工程和項目的設計與實施、技術選型和解決方案的確定,要有利於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集成和充分共享,有利於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學校教育教學的有效應用,有利於薄弱學校的快速發展和質量提高,有利於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使適齡兒童少年能夠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義務教育。能否有效地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服務,應該成為今後檢驗信息化工作成敗與效益的一個重要指標。在今後的工作中,在我們現有的基礎上,繼續推進資源建設也好,進行技術的選型,設計路徑、方案也好,都要從幫助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任務和需要出發。
2.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信息化必須成為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支撐。
當義務教育「有學上」的問題基本解決以後,「上好學」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和普遍期待,基礎教育的質量提高和內涵發展擺上了突出位置。實際上「擇校」也好,不均衡也好,硬體上還有差異,但更多地是反映在質量和內涵上。要求我們要堅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部於2001年啟動了義務教育課程改革,2004年啟動實施了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基礎教育課程新體系突出時代特色,致力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形成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和專業發展。到目前為止,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已全面進入新課程,25個省份先後進入了高中新課程。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中小學的教育觀念、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方式、教育管理和考試評價制度等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我們要總結經驗,鞏固成果,不斷完善,堅定不移地推進課程改革深入發展,這是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任務。
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對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對新課程實施,具有支撐和催化劑的作用。如何更好地為新課程推進服務、更深入地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服務,也是新的歷史時期基礎教育信息化需要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的問題。信息化工作要深入研究新課程所反映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研究新形勢下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的變革,研究新的考試評價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所面臨的具體困難和問題,要和教師培訓、培養、教師的課堂教學經驗、困惑緊密地聯繫起來,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優勢。特別是針對當前農村學校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的教師培訓問題,高中新課程的資源支持問題等,信息化工作一定要充分發揮優勢,積極有所作為。要把資源建設好,要送得下去,還要讓廣大的教師能用、會用,為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技術支撐。
3. 從「校校通」到普遍而深入的應用,信息化必須不斷提高水平與效益。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正處在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時期。通過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已經初步構建起一個遍及全國農村中小學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初步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了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和效益,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不僅迅速改變著廣大師生信息獲取的方式、渠道和速度,也深刻地改變著教與學的方式和學校管理的方式,並對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評價體系和教育質量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
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近10年的發展表明:教育技術不僅能夠直接提高教育的投入產出水平,而且能夠顯著提高教育質量。教師作為教育的實施者和教育變革的參與者和執行者,掌握並不斷提高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對於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益與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通過近10年的努力,正在從「校校通」走向信息技術普遍而深入的應用。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的基礎教育有這麼大的面、這麼長的線,在新的形勢下信息化工作必須不斷提高為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服務的能力,不斷提高水平與效益。要廣泛採用先進而成熟的技術不斷優化信息化的環境,用經濟的成本快速有效地集成優質教育資源,用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