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聯合主辦的 「歸成——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學家」展覽,旨在呈現1918-1935年期間,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20多位中國留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學業成就,並在此基礎上,展示梁思成在建築思想和具體實踐中的創造性摸索,嘗試揭示其中所涉及的建築理論與建築史學對於中國建築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為多角度呈現此次展覽,本期《世界建築》特別報導專欄收錄有: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院士
學術研討會致辭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童明教授
歷史性的歸成:受教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陳遲博士、劉暢教授
歸與成:「學院派」傳統對中國學術傳統的影響與營造實踐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蘇丹教授
正道滄桑:第一代中國建築師文獻展「歸成」的啟示
以上內容將分3次發布。
展覽主視覺(圖片來源:清華大學)
莊惟敏
中國工程院院士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
100年前,正當現代主義在西方興起之時,一批中國的年輕人,懷揣著遠大的理想,遠涉重洋,赴美求學。中國現代的城市發展與建築事業發軔於20世紀初,同時也帶動了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學術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在這一時期,第一代建築師嶄露頭角,群星璀璨,為中國建築的現代化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第一代建築學家苦心孤詣,體用相濟,為中國建築史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他們當中,有一批最為傑出的代表——如范文照、楊廷寶、梁思成、童寯、陳植等,都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學院,他們在建築設計、建築研究、建築教育以及建築史學等諸多領域樹立標杆、構建框架,堪稱中國建築學科影響至為深遠的第一豐碑。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聯合主辦的「歸成——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學家」展覽,呈現1918-1935年期間,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20多位中國留學生的學習經歷、學業成就的基礎上,嘗試揭示其中建築理論與建築史學對於中國學術的深刻影響。此次展覽記錄還原了這一代建築師中代表人物的歷史資料,將成為中國建築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作為巡展,清華大學是第三站。
感謝童明教授及其團隊的策劃與付出,使得這一巡展得以實現,並來到北京。感謝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劉暢教授的幫助,他對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部分珍貴史料做了補充,源於他的提議,本次展覽得到了「歸成」這一寓意深刻的名字。感謝蘇丹教授的推動,感謝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提供了高品質的展覽空間和論壇空間,也感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團隊辛勤而富有創意的工作,使這次展覽得以完美地呈現。同時也要感謝在整個展覽過程中積極地穿針引線的王輝先生,正是因為他的努力,幫助本次展覽克服了重重困難,得以落地。□
展時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內景(攝影:陳遲)
展廳內景(圖片來源: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覽信息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協辦單位: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
資助單位:清控人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URBANUS都市實踐,UrbanNetworkOffice
媒體支持:《世界建築》《住區》《建築史》《中國建築史論彙刊》
展覽時間:2019年7月23日-2019年10月13日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二層展廳
總策劃:莊惟敏,蘇丹,王輝
策展人:童明,劉暢
項目統籌:梁雯,陳遲,崔笑聲,王晨雅,劉徽建
展覽設計:張琪
視覺設計:鄭煒珊,於琦,王姝月
英文顧問:荷雅麗
展廳內景(圖片來源: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歷史性的歸成:受教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
A Historical Accomplishment: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Trained at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童明/TONG Ming
摘要:文章介紹「歸成——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展覽,呈現第一代建築師在賓大求學期間的學習經歷和學業成就,並且嘗試解讀他們回歸祖國後在中國傳統建築研究領域方面所做出的卓越業績。文章認為,「歸成」展的目的既是回溯性的,又是前瞻性的;它既是歷史性的呈現,也是理論性的解讀,既是社會性的傳播,也是專業性的探討。其目標就是試圖在各種斷縫之間進行銜接,在宏觀視角與具體內容之間,在專業內涵與時代背景之,將畢業於賓大的第一代建築師與更大範疇的社會考量融合在一起,以便拼合更具整體性的學術視角。
關鍵詞:第一代建築師,賓大建築,中國現代建築
1 中外交流中的歷史歸成
2019年7月23日,「歸成——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展覽在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手稿筆記、透視製圖、建築設計、水彩渲染、畢業合照......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圖像,重現了梁思成、林徽因、楊廷寶、童寯、陳植等中國現代建築奠基者們的海外求學經歷,同時也較為系統性地梳理了20世紀初期中國現代建築的崛起與發展。在短短不足3個月時間內,大約34萬人次參觀了本次展覽,對於這樣一種專業性的文獻展而言,有些超出預期,但也反映出社會對於建築專業日漸增長的熱情。
展覽基於一種跨文化(cross-culture)的視野,通過大量史料的呈現,將主題聚焦於這些中國的第一代建築師和他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以下簡稱賓大)所接受的建築教育,以及歸國之後對於中國近代建築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從這一角度而言,展覽取名為「歸成」,不僅希望展現這批建築師對於中國近現代建築發展所扮演的奠基者角色,而且也試圖發掘一種更為深層的含義:回歸一種建築學的基礎,應對普遍性的時代變革。這就需要在一種宏觀視野下,努力形成條理清晰、脈絡明確的線索,反思他們為中國建築事業做出的貢獻和帶來的變革,並且為當前的中國建築實踐提供借鑑。
與之同時,這樣一種「歸成」又是開創性的。展覽之所以是關於「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是因為他們代表了中國現代建築的開端。在此前的中國社會或城市中,從事建造的是工匠,與現代意義上的建築師有所不同。而正是現代建築學專業的建立,促進了中國城市逐步走上現代化的進程。除了到賓大留學的這一批建築師,實際上在20世紀初,大約有100多名中國留學生前往歐洲、美國、日本等地學習建築,他們將這一概念和體系帶回國內,創立並發展自己的相應事業。如果我們把這件事情放置到一個更為開闊的世界背景中來看,這與整體時代的發展背景密切相關。
這批建築師接受了西方建築的系統性訓練,並且深受現代建築的思想與方法的影響,隨後又將其帶入到在中國的實踐、學術與教育之中。因此,鮑扎建築與現代建築長期以來都是中國近現代建築研究中的核心議題,但是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仍然有待更為嚴格而深入的探討。
因此,本次展覽著重表達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關於畢業於賓大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以及他們帶回來的現代建築體系,另一方面側重於西方建築教育與中國傳統建築研究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它的現代化的可能性,這兩方面其實是密不可分的。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2 時代背景下的學科反思
從封建王朝覆滅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個將近20年的時代區間不僅是中國歷史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革階段,而且也是第一代建築師的成長時期。他們大約於「五四」時期開始在國內讀書,其中將近有一半畢業於清華學堂,隨後又出國留洋。學成歸來之後,所從事工作的城市,如南京、上海、天津、北京等,正好也經歷著重大發展。因此,這段時期不僅對於中國建築,而且對於整個國家都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節點。他們不僅從無到有、全面系統地建立了中國近現代建築體系,而且也積極參與到各種時代潮流之中,為國家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前往賓大學習建築的中國留學生大約有20多名。他們在賓大接受了所謂的「鮑扎」(Beaux Arts)式建築教育,這種教育體系源於巴黎美術學院,吸收了古典建築的傳統,強調建築繪畫和建築構造的基本訓練,以及藝術和技術方面素養的培育。
鮑扎建築教育體系的設立與法蘭西的城市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並且由此產生了17、18世紀時期在巴黎、裡昂等城市的非常恢弘的城市建築。到了19世紀下半葉以及20世紀初,美國留學生開始前往法國學習建築,回國之後也締造了美國當時的城市以及現代建築的發展,可以說,現代美國的形象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一個多世紀後,中國的第一代建築師又將其帶回國內,通過建築的方式來回應時代性的變革,中國建築開始具有「現代性」,承擔起塑造城市公共領域的社會責任。
如果以一種進步主義的視角來看,21世紀的中國建築相較於100年前,似乎已經翻過了無數個篇章,然而歷史性的現實往往並非如此簡單。今天在中國建築中的一些令人關注的議題,例如現代與傳統之間的關係,世界與地域之間的關係等等,其實在那個時期就已經成為核心焦點。面對日趨浮現的現代城市及其所承載的現代社會這麼一個龐雜的知識體系,需要採取具有思想性、系統性的方式進行梳理和提煉,因此建築學專業也只有在這個背景下,才有機會進行系統化的凝練。
「畢業於賓大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的議題本身,就意味著一次兩種差異性文化之間的碰撞。正是在逐漸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基於傳統文化的意識開始覺醒;正是在融入世界的背景下,關於民族主義的概念才得以樹立。
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如何從傳統走向現代,預示著中國建築開始與國際潮流的接軌與融入,因此對於中國近代建築史而言,這一段歷史除了起點的含義之外,更重要的也意味著一種銜接。這不是一個封閉性的話題,因為他們所做出的開創性的工作,既不必視為一種斷然的革新,也不宜視為一種既往的陳跡,它們始終在延續著,因為對於當下的中國建築而言,他們當時所面對的議題在今天依然成立,甚至更加值得進一步梳理和研究。
由此而言,「歸成」展的目的既是回溯性的,又是前瞻性的;它既是歷史性的呈現,也是理論性的解讀,既是社會性的傳播,也是專業性的探討。其目標就是試圖在各種斷縫之間進行銜接,在宏觀視角與具體內容之間,在專業內涵與時代背景之間,將畢業於賓大的第一代建築師與更大範疇的社會考量融合在一起,以便拼合更具整體性的學術視角,而這一願景的意義更為重大。
展出文獻掠影(圖片來源: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3 中國現代建築學的肇始
總體而言,賓大留學生在歸國之後,他們從建立學術團體、出版學術刊物、參與國際建築活動,到梳理中國的傳統建築、古典園林、古代城市、傳統匠藝以及傳統藝術的研究基礎與方法體系,他們的思想與實踐涉及到建築理論與城市建設,觸及到歷史保護與建築修繕,並且在建築理論、設計思想與建築評論等方面,對中國建築的「現代性」與「中國性」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探討,不僅開拓了中國現代建築學科的發展之路,而且也取得了學術方面的豐厚成果和極高成就。
為了梳理賓大教育與中國現代建築發展之間的關聯性,一系列的展覽與學術活動漸次展開:2017年於南京江蘇省美術館舉行的「基石」展所關注的是中國近現代建築學科的建立,2019年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的「覺醒的現代性」展所關注的是第一代賓大留學生在建築實踐中所進行的大量探索。本次在清華藝術博物館所舉行的「歸成」展,更加側重於近現代中國建築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由於建築學並不等同於一種純粹的科學技術,它與社會現實密不可分。因此在傳入西方建築學體系的同時,最早一批留洋歸來的中國建築師所面臨的一個核心議題就是,來自西方的建築學體系,應當如何與中國的傳統建築以及當前的社會現實相結合,從而走出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現代化發展之路。針對這一問題的解答,也相應構成了關於中國近現代建築研究的主要線索。
從今天看來,這樣一些議題的提出無疑仍然合理而且重要,並且在近現代建築研究中取得了較為成功的效果。諸如趙深所謂「融合東西方建築學之特長,以發揚吾國建築固有之色彩」[1],或者董大酋所謂「於趨從現代矜式之中,仍寓有本國文化之精神」[2],所探討的若非「中國固有式」的現代化,就是「現代國際建築」的中國化。
特別是在中國現代建築學科發展的各種相關領域,賓大留學生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梁思成與林徽因在歸國後,經歷了在東北大學的短暫執教之後,即前往北平營造學社主持法式部的工作,完成了大量至今仍然影響深刻的歷史建築調研,以及中國建築歷史的創建性工作,為中國建築理論的發展做出了極為傑出的貢獻;童寯自1930年代初開始,即對江南園林進行大量的調查和研究,提升了社會對於這門中國傳統藝術的關注。
隨著西方建築學作為一門專業學科在中國的生根與傳播,「剛剛登上歷史舞臺的中國現代建築家們都要面對諸如『中國古代有無建築』『何為傳統的中國建築學』與『中國的建築特徵為何這樣』的問題,同時也需要認識外國建築的發展,進而評價中國建築學在世界建築學體系中的地位,以及中國建築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復興的可能」[3]。中國近代建築話語或思想的形成無疑是近代建築史研究最重要的問題,它反映了中國建築家在接受了西方建築學的體系後,結合中國的社會現實,對於中國建築自身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思考。在與業已步入現代化進程的歐美國家及其科技與文化的接觸過程中,民族意識的覺醒是一種自然反應,有關民族形式的探討也相應成為新建築創作的主要內容。
然而,關於這一領域的探索也並非一路坦途。在他們回國之時,許多關於中國傳統建築的研究已經展開,但是從事此類研究的,主要是來自瑞典、法國、德國、日本的研究人士。他們在中國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和資料收集,並且取得了斐然的學術性成就。但是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專業視角的差異,他們的研究要麼難以切入中國傳統建築的實質,要麼與嚴謹的建築學術規範不符,甚至不免存有不少失誤。
營造學社成立後,特別是隨著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的加入,中國自己的研究學者才開始有組織地介入到自己的傳統建築研究工作中,開始系統性地針對中國建築歷史進行研究。如何在差異中求共性,在落後中謀發展,梁、林在這一領域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當時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於:如何將所學的西方建築知識運用於中國的現實環境,以及如何將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進行融合。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學習西方的建築體系之後,他們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應當如何看待中國的傳統建築?傳統的中國建築有沒有可能現代化?這樣一種動因促使他們將畢生精力投入於大量的實地考察調研,拯救中國傳統歷史建築,撰寫著作去建構中國的建築理論體系。
具體而言,這類融合中西方研究的學術性議題很自然就聚焦於:以鮑扎為核心的西方建築教育體系,如何結合到以《營造法式》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建築體系的研究中。這樣相應成為以鮑扎建築教育為基礎的第一代賓大留學生的主要工作。美國東亞藝術研究學者夏南希(Nancy S. Steinhardt)教授認為,第一代賓大留學生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做出的貢獻主要在於:
(1)鮑扎體系的建築師,以及採用中國傳統建築風格來呈現現代建築;
(2)遵循傳統風格針對中式建築進行修復;
(3)《營造法式》等相關文獻的研究學者;
(4)中國第一代建築歷史學家開始進行系統的實地調研,重新發現了許多重要的中國古代建築[4]。
從今天的視角看來,這樣的梳理雖然大體概括了以梁思成與林徽因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學家對於傳統建築研究的主要內容,但仍有待進一步闡明其中的歷史價值與意義。如果置於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為了適應中國社會對於建築學科發展的需要,在引入西方建築學體系的同時,他們所面臨的一個核心議題就是:來自西方的建築學體系,應當如何與中國的傳統建築以及當前的社會現實相結合,從而走出一條自己的現代化發展之路。因此,他們的貢獻更為重要的是來自於如下專業理念方面的革新。
留學時期合影,前排左起,梁思成、林徽因、陳意(陳植3姐姐)、陳植,攝於1924年(圖片來源:陳植家屬)
3.1 科學性的進取
中國傳統建築雖然歷經千百年的發展,形成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獨立發展體系,但是關於它的知識與經驗的傳授,一直都存在於傳統封閉的匠人體系之中,而難以成為一種具有廣泛社會意義和現代科學價值的知識與理論系統。儘管在此之前,大量的西方研究學者以及諸如樂嘉藻這樣的中國文人已經開始著手研究中國傳統建築,但大多數由於缺乏較為科學而系統的研究方法,難以形成一種令人信服的觀點與結論。
其中原因就在於一種來自於建築學專業本身的研究範式。就如梁思成在《清式營造則例》的前言中所闡述的:每一個派別的建築,如同每一種的語言文字一樣,必有它的特殊「文法」「辭彙」(例如羅馬式的「五範,各有規矩,某部必須如此,某部必須如彼,各部之間必須如此聯繫......」)。此種「文法」在一派建築裡,即如在一種語言裡,都是有傳統的演變的,有它的歷史的。許多配合定例,也如文法一樣,其規律格式,並無絕對的理由,卻被沿用成為專制的規律的。」[5]這樣一種基於「文法」與「辭彙」的科學化理解方式,可以在法國著名的鮑扎建築學家於連·加代(Julien Guadet)的《建築要素與理論》(Éléments et théorie de l'architecture)一書中可以看到,體現為一種基於科學理性的研究範式。
賓大建築繪圖教室的學習場景(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3.2 現代性的努力
如果傳統建築所應對的是傳統社會及其生活方式,那麼現代建築所要針對的是當下的時代變革與發展。每一時期的建築,它都是需要應對於它們彼時彼刻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20世紀之初,中國處在傳統與現代的變革之期。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在其工作中進行了大量的關於傳統建築的探討,特別是梁思成與林徽因,他們對於中國傳統建築投入了很多研究和思考,但是觀點絕非因循守舊,實際上一生都在極力倡導現代建築。林徽因曾在一篇關於住宅設計的文章中提到,住宅設計應該是最新的理想與技術之間的合作,「它不但是美術,且成為特種的社會科學,它是全國經濟的一個方面,公共衛生的一個因素,行政上一個理想也是文化上一個表現」[6]。所關心的問題是建築如何適應於當前社會的發展,並且滿足普通百姓的居住需求。
這樣一種思想理念必然也會融入到針對建築學科的理解方式究中。中國傳統建築當然具有很高的藝術性,但是與現代建築所蘊含的藝術性有所不同,差異之處在於它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在城市環境中建造的現代建築,可以對城市公共領域產生作用,對市民形成具有宣傳效應的感染力,而中國傳統建築的基本意圖並不完全在此,這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並不現代,中國古代城市的空間並不開放。
3.3 民族性的堅持
如何建立現代意義的中國建築學科與建築職業體系,如何採用現代知識體系來梳理中國營造這一古老議題,是第一代中國建築師和建築學者所面臨的時代命題與歷史使命,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建築學人在其中發揮了奠基性的作用。
「研究中國建築可以說是逆時代的工作。近年來中國生活在劇烈的變化中趨向西化,社會對於中國固有的建築及其附藝多加以普遍的摧殘......」儘管時代性的發展是一種大同趨勢,但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民族意識的覺醒也是一種必然,需要「在傳統的血液中另求新的發展」,這樣一種血液似乎是天然而本源的。
在一篇1926年的採訪中,林徽因曾說:「當我與父親一同遊歷整個歐洲時,就開始萌發了學習建築的念頭。輝煌的西方經典建築給我啟迪,激起了我將這些理念帶回祖國的願望。我們需要學習牢固施工的理論從而使中國的建築能屹立數百年而不倒。」1)為了實現這樣一種願景,針對中國建築的研究就成為一項緊迫的歷史使命,如果具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首先就需要尊重古國的燦爛文化,對於歷史文化建築加以認真的整理和保護。
如果放置到一種更為宏大的背景之中,對於民族性的執守,實際上更為本質的問題就是關於傳統與現代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能夠在每一次的變革之中去獲取我們當下的存在屬性。我們以往更多強調了中西方之間的差異與融合,但卻忽略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斷縫與銜接。藝術是如此,文化是如此,科學技術也是如此。
《清式營造則例》內頁(圖片來源: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
3.4 歷史性的歸成
伴隨著國門的逐漸打開,以及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20世紀之初的中國大多數城市與建築,仍然處在一種數千年來基本如一的封閉狀態,已經無法容納蓄勢待發的現代化變革。流傳下來的傳統工匠營造系統,基本上已經無力承擔更為廣泛和快速的建築營造,以及社會對於更實用、更舒適的建築需要。大量全新的、前所未見的新型建築,在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等地不斷萌發,而能夠駕馭這種新發展趨勢的,只能是經由教會而來的國外建築師和事務所。
正是在這一歷史轉折的社會時代中,中國近現代建築的發展也拉開序幕。留學於賓大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迸發出歷史性的光芒,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他們的成長時期與工作階段,正好與國家的整體轉型相應吻合。「這批建築師在清華學校學習期間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大解放的『五四』時代,在賓大學習期間正值美國鮑扎以及賓大建築教育發展的鼎盛時期,歸國後又趕上1927-1937年這10年中國近代發展的繁榮階段,加上他們自身的關係和實力,在建築創作、建築教育和學術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非凡的關係,與國家發展的時代命運緊密地關聯到一起。」
然而這樣一種歸納也造成了一定的簡化,很容易形成「現代」與「西方」,「傳統」與「中國」的對應關係,並且逐步凝結成為如何理解、如何融合由外引入的西式建築方法與本身固有的中國傳統建築的議題,所注重的是如何在現代化過程中傳承中國傳統建築,或者如何在世界建築格局內界定中國的傳統建築,但是促成了諸如「中國古典復興式」的建築實踐。
儘管中國的現代進程起源於早期大量留學生的海外求學及其歸成貢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工作僅限於將西方國家先進發達的知識與技術搬運至國內,這一理解往往有失偏頗。對於建築學專業而言,同樣存在這一問題。關於這一點,通過這一系列的展覽,我們可以驚異地發現,留學賓大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當時所思考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是非常的先鋒和前衛。例如范文照曾言:「一座房屋應該由內部做到外部來,切不可從外部做到內部去,同時又要利便計劃不失科學原則。」[7]再如童寯曾說:「不論一座建築是中國式的還是現代式外觀,其平面只可能是一種:一個按照可能得到的最新知識做出合理的和科學的平面布置。」[8]
這意味著,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在現代建築的肇始之初,就已經超越了一般性的文化與地域性的隔閡,而將自己的實踐與研究視野放置於一種世界級的水準,而這樣一種基於科學與文化的現代性眼光,本應能夠對於中國近現代建築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推動,但是由於種種時代原因,這一願景並未完全實現。
對於21世紀的中國建築學人而言,這樣一種使命依然存在。在獲得更好的歷史機遇、更好的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如何發展中國自己的現代建築,這不僅是一種東西方學術交流的問題,以及一種傳統現代的傳承問題,而是如何能夠融入世界現代建築發展的基本規律,同時融入自己原有的根基、體系,超越前面所提到的「嫁接」的問題。但是真正好的發展並不來自於嫁接,而是從一顆種子逐漸發展成一棵大樹。□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注釋
1)剪報,《中國姑娘立志拯救祖國藝術》 (Chinese Girl Dedicates Herself to Save Art of HerCountry),存於賓大檔案館。
參考文獻
[1] 趙深. 創刊詞[J]. 中國建築,第1卷第1期,1932年2月:1.
[2] 董大酉. 上海市醫院及衛生試驗所. 中國建築,第3卷第2期,1935年2月.
[3] 賴德霖. 中國近代思想史與建築史學史[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6:pxii.
[4] CODY J W, STEINHARDTN and ATKIN Ted.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he Beaux Arts[M].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1:20.
[5] 梁思成. 清代牌樓彩繪[J]. 中國營造學社彙刊, 第七卷第二期, 1945.
[6] 林徽因. 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J]. 中國營造學社彙刊, 第七卷第二期, 1945.
[7] 范文照. 中國的建築[J]. 文化建設, 1934, 1(1):135-139.
[8] 童寯. 我國公共建築外觀的檢討[J]. 公共工程專刊, 1945(7).
全文刊載於《世界建築》202002期。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