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學:納米線作為新型原子力顯微鏡的傳感器!

2020-12-14 咎冬亦

納米科學:納米線作為新型原子力顯微鏡的傳感器!

納米線是非常微小的絲狀晶體,它是由各種材料分子構建的,現在由於它們的特殊性質而被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非常積極地研究。

導線通常具有100納米的直徑,因此僅具有毛髮厚度的約千分之一。由於這個微小的尺寸,與它們的體積相比,它們具有非常大的表面。這一事實,它們的小質量和無瑕疵的晶格使它們在各種納米級傳感應用中非常具有吸引力,包括作為生物和化學樣品的傳感器,以及作為壓力或電荷傳感器。

來自瑞士納米科學研究所(SNI)的Argovia教授Martino Poggio和巴塞爾大學物理系現已證明納米線也可用作原子力顯微鏡中的力傳感器。基於它們的特殊機械特性,納米線沿著兩個垂直軸以幾乎相同的頻率振動。當它們被集成到AFM中時,研究人員可以測量由不同力引起的垂直振動的變化。基本上,他們使用納米線像微小的機械羅盤,指出周圍力的方向和大小。

來自巴塞爾的科學家描述了他們如何使用納米線傳感器對圖案化的樣品表面進行成像。他們與來自生長納米線的EPF洛桑的同事一起,利用納米線「羅盤」將二維力場映射到樣品表面上方。作為原理驗證,他們還繪製出由微小電極產生的測試力場。

該實驗中最具挑戰性的技術方面是實現了一種裝置,該裝置可以同時掃描表面上方的納米線並沿兩個垂直方向監測其振動。通過他們的研究,科學家們展示了一種新型AFM,可以進一步擴展該技術的眾多應用。

30年前AFM的發展很榮幸於今年9月開始授予Kavli-Prize獎。SNI教授Christoph Gerber和巴塞爾大學物理系是獲獎者之一,他們在不同領域廣泛使用AFM,包括固態物理,材料科學,生物學和醫學。

各種不同類型的AFM通常使用由結晶Si作為機械傳感器製成的懸臂來進行。「轉向更小的納米線傳感器現在可以進一步改進已經非常成功的技術」,Martino Poggio評論了他的方法。

相關焦點

  • 納米先導 引領未來—走近牛津儀器原子力顯微鏡、納米科學業務
    儀器信息網訊 2017年8月29-31日,第七屆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ChinaNANO 2017)在北京舉行。大會旨在促進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前沿問題的交流。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會議吸引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代表參加。
  • 我國科學家用高分辨原子力顯微鏡全球首次「看見」氫鍵
    生意社11月26日訊  近日,我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團隊,利用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實現了對分子間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在國際上首次直接觀察到了分子間的氫鍵。
  • 2017年布魯克納米表面儀器部原子力顯微鏡武漢研討會順利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2017年12月8日,布魯克納米表面儀器部(BNS)原子力顯微鏡武漢研討會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順利召開。會議吸引了高校、科研院所的專業人士近150人參與,此次研討會反映熱烈,大家針對原子力顯微鏡(AFM)的專業技術進行了細緻溝通和探討。
  • 【通知公告】校分析測試中心原子力顯微鏡(AFM)開放運行通知
    校分析測試中心原子力顯微鏡(AFM)開放運行通知 校分析測試中心是我校2016年設立的校級公共分析測試平臺,是獨立建制的二級單位,>)作為掃描探針顯微鏡家族的一員,具有納米級的分辨能力、操作簡便的優點,是目前研究納米科技和材料分析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 2012年布魯克原子力顯微鏡西安用戶研討會圓滿召開
    2012年9月27日,德國布魯克納米表面儀器部原子力顯微鏡西安用戶研討會在西安交通大學圓滿召開。會議得到了西安各高校、研究所的積極響應及到會參與。    布魯克公司納米表面儀器部亞太區銷售總監時曉明先生對布魯克公司以及布魯克納米表面儀器部的發展歷程和產品特色,做了精彩的闡述。
  • 原子力顯微鏡的工作原理、組成和優缺點
    掃描樣品時,利用傳感器檢測這些變化,就可獲得作用力分布信息,從而以納米級解析度獲得表面形貌結構信息及表面粗糙度信息。   原理: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簡稱AFM)利用微懸臂感受和放大懸臂上尖細探針與受測樣品原子之間的作用力,從而達到檢測的目的,具有原子級的解析度。由於原子力顯微鏡既可以觀察導體,也可以觀察非導體,從而彌補了掃描隧道顯微鏡的不足。
  • 納米磁ezAFM原子力顯微鏡走進廣州、重慶
    近日,英國納米磁原子顯微鏡中國總代理北京中顯恆業攜ezAFM精緻型原子力顯微鏡走進廣州、重慶等相關儀器銷售公司。現場展示和演講ezAFM的工作原理、目標客戶和細分市場,受到了廣大儀器渠道商的熱烈歡迎。
  • 海茲思原子力顯微鏡——中學多學科融合教學的好幫手
    海茲思超微教學型原子力顯微鏡已經進入了全國近百所中學的納米創新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和納米STEM\創客實驗室裡使用,受到師生們的廣泛喜愛。海茲思超微教學型原子力顯微鏡,關鍵在於「超微」二字,一般的原子力顯微鏡多用於科研機構或大學,操作及其複雜,且體積碩大。而海茲思超微教學型原子力顯微鏡就特別適用於中學的教學觀察實驗,體積微型,輕便易攜,可攜帶進教室上課;且智能化程度高,易用性強,無需繁瑣的調試,可向學生提供快速、簡易的課堂演示。學生亦可輕易上手,獨自完成實驗操作,在快速成功中獲得激勵,且解析度達到科研標準。
  • 30年AFM發展路漫漫 懷初心輾轉徵程而求索——訪帕克原子力顯微鏡...
    原子力顯微鏡的發明是量測技術和納米刻蝕的一大突破,推動著納米科學和技術的發展。2016年,在第8屆KOSDAQ頒獎典禮上,帕克原子力顯微鏡榮獲「最佳下一代公司獎」,表彰其悠久的歷史、在納米尺度上的貢獻、在原子力顯微鏡領域的世界領先技術和產品,以及其堅實的商業表現。
  • ——記清華大學原子力顯微鏡設計大挑戰
    科學也可以如此好玩——記清華大學原子力顯微鏡設計大挑戰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3-9-12 鍾華  9月6日,新學期伊始的周末下午,一場特殊的答辯會在清華大學舉行。四支由來自倫敦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學生組合而成的「國際團隊」正在向評委們介紹他們的暑期成果——一臺成本不到1000元人民幣的原子力顯微鏡。  這些來自不同教育背景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在充滿競爭與合作的環境中接受挑戰,在一個星期內設計出低成本、適用於高中學校的原子力顯微鏡。
  • 布魯克發布原子力顯微鏡新品 號稱世界最快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當地時間2011年5月2日,布魯克(Bruker)發布了一款具有創新性和獨特外形的原子力顯微鏡新品——Dimension FastScanTM,該產品在不犧牲納米級解析度的前提下提高顯微鏡成像速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 非凡體驗,觸手可得——日立全自動型原子力顯微鏡AFM5500M
    日立高新技術集團在原有AFM系列原子力顯微鏡產品線的基礎上, 於2016年3月8日在全球重磅推出了AFM5500M新一代全自動型原子力顯微鏡。這是日立高新收購精工納米科技以來,又一款通過技術整合來提供更全面解決方案的代表性產品。
  • 牛津儀器AR原子力部門與國家納米中心共建AFM實驗室
    儀器信息網訊 2016年1月15日上午,牛津儀器Asylum Research(AR)原子力部門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就雙方共建的「先進原子力顯微學聯合實驗室」舉行了掛牌儀式。
  • Park原子力顯微鏡完成對Molecular Vista股權投資:填補AFM化學信息...
    Molecular Vista作為一家AFM生產商,主要聚焦於基於光誘導力顯微鏡的納米紅外技術(IR PiFM)進行AFM紅外聯用的定量可視化研究工作,從而實現分子水平上探測和解析物質的紅外光譜特徵。Molecular Vista推出全新一代的原子力顯微鏡VistaScope與紅外光誘導力顯微鏡聯用, 提供納米成像與光譜原子力顯微鏡(AFM)經過30多年的發展後,從形貌測試及其它常規功能來看已經非常成熟
  • 走進帕克(Park)原子力顯微鏡韓國總部——探尋31年AFM技術傳承...
    但作為當時引進的最新技術、納米級精密表徵儀器產品——AFM對相關零配件精度要求很高,當時相關產業鏈配套薄弱,本地供應商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滿足需求。此背景下,1997年創立初,部分零配件需要從美國Thermo Micro等公司引進。與此同時,Park原子力顯微鏡也逐漸引導培養當地供應商的相關生產技術與能力,並著手開發部分自己獨有的技術。
  • Park原子力顯微鏡完成其對Molecular Vista的股權投資
    本文轉自【美通社】;加州聖何塞2020年5月12日 /美通社/ -- 2020年4月29日,Park原子力顯微鏡宣布最終完成對美國加州聖何塞的Molecular Vista進行的股權投資。Molecular Vista作為一家AFM的生產商,該公司主要聚焦於基於光誘導力顯微鏡的納米紅外技術(IR PiFM)進行AFM紅外聯用的定量可視化研究工作,從而實現分子水平上探測和解析物質的紅外光譜特徵。 Molecular Vista推出全新一代的原子力顯微鏡VistaScope與紅外光誘導力顯微鏡聯用,提供納米成像與光譜。
  • 原子力顯微鏡及其在聚合物凝聚態中的應用
    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是在1986年由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的發明者之一的Gerd Binnig博士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與Quate C F和Gerber C等人研製成功的一種新型的顯微鏡[1]。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基於ZnO納米線垂直陣列的PENG設計,可有效將納米尺度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圖1c是最早提出(2006年)的PENG概念、原理及示意圖。   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FM)探針掃過ZnO壓電納米線陣列表面,在外力作用下,在ZnO晶體表面不對稱的兩側形成壓電勢,從而有效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
  • ​納米科學:多孔圖案增強了納米機械膜振動的一致性!
    納米科學:多孔圖案增強了納米機械膜振動的一致性!Niels Boh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推出了一種新型的納米機械諧振器,其中孔的圖案將振動定位在30nm厚膜中的小區域。研究人員的定量理解和數值模型為超級納米機械裝置提供了通用的藍圖。其中,這使得新一代納米機械傳感器能夠探測機械測量的量子極限,以及更靈敏的力顯微鏡。結果發表在著名的科學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 腳踏實地,國產原子力顯微鏡企業發展之路——蘇州飛時曼走訪報導
    掃描探針顯微鏡(SPM)由IBM兩位工程師在20世紀80年代初發明。SPM一經問世,就引起巨大的轟動。它的出現,使人類第一次能夠實時地觀察單個原子在物質表面的排列狀態,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表面科學和表面現象分析的一次革命。原子力顯微鏡(AFM),是SPM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