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湖南慈利縣的一對雙胞胎刷屏了。
趙稞和趙棣兩兄弟,高考分別考出了687、685的好成績,一個清華,一個北大,瞬間火遍十裡八鄉。
「雙胞胎學霸」、「寒門學子」這些關鍵詞,讓兩兄弟成了當地津津樂道的話題。
說起寒門學子,河南男孩李昊,也必須得說!
在85.7萬的高考大軍中,他憑藉總分724分,成為了省理科狀元,差一分就是全國理科狀元。
李昊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親在上海一家鋼廠打工,母親在本地打打零工,添補家用,文化程度不高。
看看媒體報導就會發現,像這樣的寒門狀元、寒門學霸,還有不少。
黑龍江克山考上哈工大的李雙、李可心姐弟、湖南北大考古系女孩鍾芳蓉......
有人說,這說明「寒門難出貴子」就是個偽命題;
也有人說,高考1071萬人,被曝光的寒門學霸,只是萬中取一的小概率事件,不足以概括全部。
毫無疑問,不論是寒門學霸被關注,還是寒門能不能出貴子的爭論,
都揭開了中國教育裡最殘忍的一個真相,那就是——
一個出生貧寒的孩子,想要實現逆襲人生,往往比普通人要艱難千倍萬倍!
每年高考狀元曝光之後,就會有人提起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的一份研究報告。
這份報告裡,針對2007-2016年中國高考狀元父母職業情況進行了調查,
數據顯示:
來自教師家庭的佔總數的35.09%;
其次是公務員家庭,佔18.62%;
工程師家庭佔12.62%;
工人家庭佔11.39%;
農民家庭佔10.16%
其餘為醫生、律師、金融、證券、財務等職業家庭。
針對這份數據,有人進一步根據人口比例,計算了不同家庭的孩子取得狀元的概率,結果發現:
如果一個農村家庭的孩子獲得狀元的概率是1,
那麼教師家庭是122.45,公務員家庭是76.02,工程師家庭是10。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2017年北京市文科狀元熊軒昂的一段話。
他說: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
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
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
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不得不說,很扎心,但也很真實。
劉強東曾在《開講啦》上,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曾給中國人民大學捐款1000多萬,想要用來幫助母校的貧困生,
特別明確地對相關負責人說:
「這錢要重點給那些家裡窮、經濟困難的學生。」
可是一兩年過去了,負責人竟然跑來跟他說,這個錢根本就發不出去。
他很詫異,因為在他讀書的時候,班裡70%的人都來自農村,
但是貧困生名額只有2個,所以大家都會去爭搶僅有的名額。
負責人告訴他,能夠到這裡來念書的,來自農村的學生可能連30%都沒有。
在人大、北大、清華,或是放眼中國的985、211高校,城市裡的孩子一定是多於農村的孩子的。
不管我們多不願意承認,現實就是如此。
那些擁有高知父母、豐富資源的城市孩子,在高考這場長達10多年的競爭中,每一步都邁得更穩、跨得更遠,
而那些家境貧寒、信息閉塞的農村孩子,早已被遠遠地甩在身後了。
寒門難出貴子,是自古以來的現實,也是當下教育裡的隱痛。
但,不是絕對的結局!
唐楚玥,是今年湖北省的理科狀元。
總分考了725分,其中語文146分,理科數學149分,英語143分,理綜287分。
湖北採用的是全國1卷,也就是公認作文最難的一卷,語文只扣4分,被老師稱為「十年難得一遇」。
除了耀眼的高考成績,唐楚玥還有很多驚豔眾人的閃光點。
會彈鋼琴;
在學校演話劇;
書法作品讓人過目不忘;
體育比賽上也能拿下名次;
領著媽媽單位的獎學金長大;
課餘時間,還會跟著家人去做公益;
她的爺爺是體育老師,父親是大學老師,母親是某公司的財務總監。
何潤琪,是今年湖南省的文科狀元。
高考總分707分,其中語文131、數學139、英語148、文綜269。
在媒體有限的報導裡,大家知道了這個靦腆男孩更多的故事:
高一的時候,媽媽因病去世,家中奶奶年齡大身體不好,家裡的開支全靠父親和哥哥打零工。
何潤琪的爸爸在工地做鋼筋工,每天騎電動車往返於家和工地,常常是凌晨四五點鐘出門,晚上7點多才能回家。
全家人住在二層樓的老舊房子裡,他和父親擠在一間房裡,由於光線差,白天學習也要開著燈。
在家上網課備考的日子裡,借用的是父親的手機,村裡信號不好,
手機又時常出現故障,導致他上課老掉線、作業也交不上。
直到老師家訪了解了情況,才為送來了上課要用的手機和筆記本。
顯然,這是一個摺疊的世界。
在世界的一邊,有很多孩子穿梭在藝術和知識之間,他們優雅而從容,生活豐富多彩;
而在世界的另一邊,單單只是一部用來上課的手機,就困住了很多人。
世界本就不公平,在你我都看不到的地方,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
但是,那又怎麼樣呢?
如果說家庭是一個人的起點,高考是人生階段性的終點,輸在起點的那個人,也有可能在終點前逆襲。
寒門孩子何潤琪,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唐楚玥同時登上了高考狀元榜,進入了中國一流學府。
東野圭吾在《時生》裡寫到: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我們都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都只能儘量打好它。」
對於窮人家的孩子來說,寒門難出貴子是認清殘忍的現實,
而堅信寒門能出貴子並為之努力,才是更了不起的人生。
高考有起跑線,但人生是馬拉松,能最終勝出的人絕不會是抱怨者,
而是一直不吭不響悶頭跑的人。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說過:
「在多數情況下,父母的位置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起點,但這並不意味著起點低的人,不能過上好的人生。」
現實也確實如此。
還記得那個在清華畢業典禮上演講的寒門女孩張薇嗎?
張薇來自甘肅鎮原,一個黃土高原上的國家級貧困縣。
那裡交通不便,教育資源有限,經濟相對落後。
從小到大,她很少有機會走出縣城。
第一次去省城參加物理競賽實驗環節,她甚至沒有見過比賽所用的儀器。
當她終於找到儀器開關時,實驗時間已經到了。
那是她第一次意識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異如此巨大。
經過多年的拼搏,張薇終於走進了清華園。
由於基礎薄弱,她更是時常陷入自我懷疑……
微積分作業,要比別人多花三四倍的時間。
競選班長不成功,報名實踐支隊長也失敗了。
仰臥起坐100分只拿到了20分……
但是她仍然鼓勵自己,無論如何,不許退縮,不許不努力,決不放棄。
在日復一日的咬牙堅持和行動實踐中,一點點縮短自己與別人的距離。
後來,她參加了辯論賽,獲得了冠軍,仰臥起坐及格了,當上了班長,
開始指導實踐支隊,評上了「北京市三好學生」,
榮摘「清華大學優秀學生幹部」,還順利拿到了學業優秀獎學金……
本科畢業後,被學校推研成功的她,本可以直接進入研究生院繼續深造,
但她卻決定延遲入學一年,去往西北地區義務支教。
顯然,張薇的起點並不高。
但她卻憑藉自己的努力,從偏僻的貧困縣來到了清華園,
也拉平了教育資源差距帶來的劣勢,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張薇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相:
寒門學子比別人起點低是現實,但這現實,也鞭策我們,需要比別人更努力。
當命運隨機發給了我們一手爛牌時,若是兩手一攤,那註定只能一輸到底,
但若抓住出牌和贏牌的機會,就很有可能隨時翻盤。
在今天,讀書,依然是無數孩子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
名牌大學的畢業證,仍是通往成功的一塊敲門磚。
當你經過這次轉折,你會發現人生道路越走越開闊;
當你敲開這扇門,你會發現有更多的機會都在眼前。
反之,人生的難千倍百倍,人生的苦,也千倍百倍。
當然,人生除了讀書還會有別的路,可對於寒門學子來說,卻是實現逆襲唯一的路,也是最輕鬆的路。
最後,想分享一段郭德綱的話。
「我小時候家裡窮,那時候在學校一下雨,別的孩子就站在教室裡等傘,
可我知道我家裡沒傘啊,所以我就頂著雨往家跑,沒傘的孩子,你就得拼命奔跑!」
是啊,
不奔跑的話,該怎麼去縮小這巨大的差距,
不奔跑的話,該怎麼去改變這艱難的命運,
不奔跑的話,又該怎麼去過上更好的人生呢?
所以,孩子,朝前看,拼命跑吧!
*作者:蕭笙。智慧父母是木棉說旗下的親子教育號,關注0-15歲孩子的成長教育,旨在幫助有遠見的父母養育終生成長的孩子!本文由智慧主創團原創,轉載請聯繫微信號(ID:judushu)授權。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