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說,只要你有正常的智商,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你也可以上清華,你信嗎?
我相信,很多人會告訴我:別扯了,能上清華的學生,哪個不是學霸,哪個不是高智商,你甭拿這些虛的忽悠我。
也有人會說,考清華?那得付出巨大的努力!普通人根本做不到,而且光靠努力還不夠,還得有超高的智商。
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就學習來說,其實連我都不信,可有一件事我很好奇。
我們見過最多的,是聰明不努力的,和努力不聰明的,可為什麼這些學霸可以同時做到兩件事?
這些年,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們經常與清華的學霸們的接觸,我發現,這些學生身上,都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說不出來,但又真實存在。
換句話說,我認為,正是這股力量讓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努力。
我這麼說,是因為有兩個基本假設:
智商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很多人相信智商是遺傳的,對此,我並不否認,科學研究表明,子女的智商確實跟父母有關,但研究也表明,智商會不斷地發展變化,通俗點說,就是腦子越用越好。
智商取決於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數量,愛因斯坦是世界公認最聰明的人,他去世後,學者們對他的大腦展開深入研究,結果顯示,愛因斯坦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數量遠高於普通人,不僅如此,學者們發現,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智力高低都與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數量成正比。大腦是以「用盡廢退」的邏輯運行,一隻剛出生的小貓,其中一隻眼睛被蒙上,三個月後,這隻眼睛再也無法恢復正常了,解剖後發現,負責這隻眼睛的神經元細胞全部消失,而負責另外一隻眼睛的神經元細胞大量增加,這就說明,大腦會自動廢除不用的神經元,同時,會增加經常用的神經元。很多人都說孩子有突然開竅的那一刻,我一個朋友,他兒子上學跟傻子似的,朋友給他輔導功課,他就傻乎乎在那邊看著,半年下來,朋友實在受不了了,罵他:你咋這麼笨呀?孩子急的用拳頭死命砸自己腦袋。結果砸完後,突然就開竅了,作業再沒有輔導過,每次考試都能名列前茅......大腦是全世界最複雜的東西,你根本不知道它的潛力有多大,也許哪根筋突然連上了,人一下就開掛了。
《刻意練習》這本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普通人,只要通過刻意的訓練,都可以成為他人眼中的高手,事實上,大腦的神經連接是可以重塑的,《運動改造大腦》中說,運動可以讓大腦發生生理性的變化,運動可以為大腦提供智力的原材料。
近些年,正念冥想訓練在歐美非常流行,大量的世界五百強公司,都在企業內部開展正念冥想培訓,腦成像結果顯示,長期接受訓練的人,大腦灰質密度增加,正念冥想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專注力,增強人的創新水平,改善人的思考能力。
綜上所述,人的智商是可以提高的,你用的越多,大腦的處理效率就越高,如果你經常不用,那變笨是一定的。
努力不是品質,它是一種能力,是可以學來的
我們經常勸別人努力,也經常被別人勸,可努力哪有那麼容易,如果你讓我努力一時,興許我可以做到,可如果你讓我一直努力,我十有八九會放棄。
有人說,持續努力要靠意志力,我不這麼認為,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有一項研究表明,意志力是有限資源,用完了就沒了,所以,靠意志力做到持續努力,是不可能的。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學霸們可以做到持續不斷地努力?
因為有好處,我們知道,沒好處的事情,沒人願意去做,如果打遊戲很痛苦,那我相信沒有一個孩子會喜歡打遊戲,對學霸們來說,努力的好處至少有兩方面:外在的,優異的成績和他人的認可,讓學霸們更願意持續不斷地努力。內在的,學習過程中的那種成就感,讓他們感到倍兒爽,越想得到這種感覺,他們就越願意投入。
2.因為有方法,我讀過一本叫《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的書,這本書詳細論述了一個觀點:堅持不下去不是你的錯,而是你沒找到正確的堅持方法,書中列出了很多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堅持一件事。
我認識一個清華學霸,他告訴我,傻子也知道遊戲好玩,他也禁不住誘惑,但他的做法是把遊戲當成學習的獎勵,只要認認真真學習倆小時,他就獎勵自己20分鐘的遊戲。除此之外,他會對學習的時間和環境進行優化,就是只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學習,如果到了打遊戲時間,他會立刻起身,去其他地方玩,他就是要建立一個專門的學習場,在這個場內,只能學習,不能做其他。
如果你認可上面的兩個基本假設(一,智力是動態發展的;二,努力這個能力是可以學來的),那麼你就會發現,學霸也是人,他們也是一顆腦袋,兩個肩膀,他們只是碰巧踩中了「開掛」的秘籍。試想:
一個人通過努力學習,獲得了一些成績,那麼他會不會繼續努力,我想會的一個人通過不斷地努力,那麼他的能力會不會提升,我想會的一個人的能力和成績越來越好,那麼當他處理新知識的時候,會不會更高效,我想會的
基於這兩點,我得出了一個增長飛輪模型,就是「努力—成績提升—意願提升—繼續努力—能力提升—努力」,這個模型一旦啟動,人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快,越滾越厲害。
我認識的另外一個清華學霸,他說自己在初中的時候,學習屬於中不溜,不好也不壞,有一年,班上換了一個數學老師,他很喜歡這個老師,於是很努力地學習數學。沒想到數學成績越來越好,老師和同學們對他很是欣賞,這加劇了他學習數學的意願,同時,他把這種意願泛化到了其他課程,從此走上了「開掛」的人生。
我在想,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這樣的增長飛輪,如果我們的孩子也能掌握這項開掛的技能,那麼,還有什麼是我們做不到的,現在唯一關鍵的點是,如何啟動這個增長飛輪?
我認為啟動這個增長飛輪的神秘力量就是「自我效能感」,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它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學生,他不僅知道注意聽課可以帶來理想的成績,而且還感到自己有能力聽懂老師所講的內容時,那麼他就會認真聽課。
了解了定義,我們來看自我效能感有什麼作用?
一、對人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進行調控
我們都知道,行為決定結果,一個對學習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學生,他首先是有信心的,他認為自己有能力搞定學習這件事,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認為自己是可以突破的。
而如果一個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低,那麼他首先就不認為自己可以搞定學習,他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是消極的,是悲觀的。
那麼可想而知,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必然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我相信所有的清華學霸,他們對學習都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們經常聘用清華的大學生做兼職工作,在工作閒餘,我們聊最多的話題,就是學習,當問起,你們是如何看待學習這件事的,他們無一例外地,都認為自己「hold得住」。注意!他們說的「hold得住」,不僅僅指高中學習,即便是針對未來尚未接觸的知識,他們仍然有極高的自我效能感。
二、對人的投入度和堅持度進行調控
這一點很好理解,拿遊戲來說,如果難度不大,孩子們覺得自己hold得住,那麼他們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可是如果一款遊戲難度極高,孩子沒玩兩下就掛了,那麼他很快就會放棄這款遊戲。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他們更容易進入狀態,更願意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可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他們更容易放棄。
三、對人的歸因方式進行調控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對某一個特定事情,能正向看待,發現事情的正向意義,並將失敗的結果歸因於自身的努力不夠。
而自我效能低的人,則會對事情進行負向看待,只看到事情的負向意義,並將失敗的結果歸因於自身的能力不夠、運氣不好......
一個相信自己「屢戰屢敗」的人,總能找到退縮的藉口;而一個督促自己「屢敗屢戰」的人,卻總能找到前進的理由。
基於以上三點,你會發現,所有學霸都屬於高自我效能感,他們不僅堅信自己可以搞定學習,而且願意不斷地付出,他們相信,只要通過不斷地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
這個概念的提出者,心理學家班杜拉指出,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五個:1、過去成功的經驗;2、替代性經驗;3、言語勸說;4、情緒喚醒;5、情景條件
今天我們著重討論第一點,也就是「過去成功的經驗」,這是因為,這一點在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其他四點也有作用,但效果遠沒有這一點大。
看過《墊底辣妹》的人都知道,主人公從小就是差生,可在輔導班老師的帶領下,她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小勝利,而這些小勝利會不斷提升她的自我效能感,讓她更有意願,更有信心地面對新的挑戰。
生活當中,我們會發現,如果你之前有成功搞定一件事情的經歷,那麼當未來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你通常會有信心,你敢於再去嘗試,哪怕這件事看上去要難很多。
上大學前,我是一個羞於公開演講的人,但在大學期間,我參過了很多社團活動,有過一些小型公開演講的經歷,畢業後,有一年,集團年會要找主持人,我竟然敢於去嘗試,而且那次的表現還相當成功。回過頭來想,要沒有大學期間的經歷,你就是把我打死,我也不敢當著數千人,當眾講話。
我接觸過的學霸,無一例外,他們小時候都有相應的成功經驗,正是這些長期的經驗,讓他們擁有對學習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因此,我認為,想要讓一個人越來越努力,越來越聰明,靠勸說,言語上激勵是沒有太大用的,你要想法子提升他的自我效能感,儘可能讓他先體驗到成功的感覺,只有這樣,你才能啟動前面說的「正向增長飛輪」。
比如,如果一個孩子不愛學習,那麼你是否可以先把學習的難度降低,先讓他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再比如,如果一個員工不努力工作,那麼你是否可以先讓他獲得一些工作上的小成功。
如果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那麼我認為,「成功的父親一定是成功」,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沒體驗過成功,哪裡能知道如何取得成功。
總結一下,從來就沒有天生的學霸,學霸之所以能成為學霸,不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聰明,也不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努力,是因為長期的成長曆程,讓他們擁有了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他們開啟了「正向增長飛輪」。正是這股力量讓他們不斷前行,不斷突破自我。
愛因斯坦說:人們都把我的成功歸功於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而已,
他還說,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她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產婆。
我覺得,作為一個取得巨大成就的老爺子,他著實沒必要跟我們扯這些閒犢子,如果你信,那麼請照著做,萬一是真的呢,如果你不信,那也沒事兒,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就好。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千萬別說不可能!90年代,一群大學生挑戰記憶數字,最開始只能說出七八個,通過半年的訓練,他們可以連續說出80多個,如今,一個普通的中國孩子,通過訓練可以記住300多個。1908年的馬拉松比賽的世界紀錄是2小時55分18秒,而如今,這個記錄才剛剛夠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的參賽資格。1980年,一個日本人一口氣做了10507個伏地挺身,可到1993年的時候,一個美國人用21小時21分鐘做完了46001個伏地挺身。......所謂不可能,只是現在不可能,對將來的自己是可能的,從平凡到非凡,靠的是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