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習慣挫敗

2020-12-23 中國新聞周刊

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習慣挫敗

文/徐賁

發於2019.9.16總第916期《中國新聞周刊》

人都有不順心的時候,但不一定都會嚴重到有挫折感的程度。不順心是一時的感受,而挫折感則可能固化為一種心理定勢。現在有不少人稱自己是草民、螞民、屁民、韭菜,背後就有成人的挫折感在作祟。

這些詞語的含義是複雜而矛盾的,有自嘲也有憤怒,有犬儒也有反抗,有退縮忍讓又有憤世嫉俗,但更多的是無可奈何、無助無力,透著疲憊而厭倦的挫折感。

那麼什麼是挫折感,挫折感又是如何影響人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的呢?挫折感(frustration)又叫沮喪。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哲學的慰藉》一書裡說,挫折感是人的一種常見的對不順心事情的情緒反應,往往伴隨著憤怒、懊惱和失望,因為人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實現個人意志或目標遇到了難以克服的阻力。這可以導致一種短暫或短期的情緒(不順心),也可以導致一種根深蒂固的心態或心境(挫折感)。把自己看成是螞民、屁民、韭菜不是一時的情緒,而是一種固化了的心態和心境。

以色列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艾倫·本-澤維在《情緒》一書裡強調,挫折感是一種與憤怒、怨恨、妒嫉類似的負面情緒。與具有進攻性的憤怒不同,挫折感經常是一種自我憎恨、自我鄙視和自我厭惡的情感,是一種隨遇而安、逆來順受的心態,他稱之為「自我挫折感」,許多人因為飽受挫折說自己「命苦」「一輩子倒黴」「投錯了胎,下輩子要好好投胎」,怪來怪去都是怪自己。

本-澤維認為,憤怒與挫折感的一個區別在於,憤怒一般針對的是傷害我們的他人,挫折感針對的經常是自己。挫折感經常來自一個人天生的或後來的處境,比如改革開放前所謂的「出身不好」,不管你多麼努力,在上學、招工、找對象上遭遇的都是不斷的失敗,累積的是刻骨銘心的人生挫折感,甚至都無法轉化為對任何成功者的憤怒或妒嫉。這該是一種多大的人生悲哀!

美國心理學家萊斯特·克魯和艾麗絲·克魯在《普通心理學綱要》一書裡把對挫折感的承受度稱為「挫折容忍度」,指的是承受挫折而不會情緒失調的程度。他們指出,不同的人「挫折容忍度」不同,這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

第一是為自己設定的目標。目標越低,對失敗的感覺越麻木,也就越能承受挫折。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是一個例子。越是普遍貧困的生活狀況下,人們的挫折容忍度越高,因為預期低。反倒是在富裕起來的社會裡,人們會有更強烈的挫折感。看成功人士住豪宅、開寶馬,自己拼死拼活卻過得拮据,就會有很強的挫折感。

第二是當事人的性格,一般而言,樂觀的人比悲觀更能承受挫折。但是,如果是盲目樂觀,那麼這種承受力只是一種自我欺騙,並不見得有實質的積極意義。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裡的張大民是個樂天派,他好不容易在大雜院裡的一棵樹周圍搭建了一個簡陋的小屋,過上了「幸福生活」,但觀眾感到的卻是小人物的辛酸和無奈。

但是,成年人所遇到的那些工作、住房、生活保障、食品和環境安全、醫療健康、子女教育等實際問題,並不是可以一笑置之的。承受挫折和吃苦耐勞一樣,本是一種值得稱道的能力,但人承受挫折是為了擺脫困境,尋找出路,如果只能坐困愁城終老,那就是不可也不應承受的了。

作者:徐賁,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不凡的改變:人生的挫折不能挫敗精神,困難面前心中不能只剩沮喪
    人生的挫折不能挫敗精神,困難面前心中不能只剩沮喪,人生,需要有不凡的改變。當我們談到某某成功人士的時候,成功人士的頭上總有不凡的光芒,深深的吸引著我們心中的敬仰。自拍圖片遇到挫折,面對困難,這是每個人的人生路上的常態。所以,當你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精神不能被挫敗;當你面對困難的時候,心中不能只剩沮喪。
  • 抗挫折教育:重在教育,而不是製造挫折
    我當時聽到以後非常震驚:「你的姐姐居然認為這樣就是讓孩子經受挫折嗎?」她說:「是啊,如果能承受父母的譏笑,才能承受外人的譏笑啊!」多次的挫折打擊,讓狗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並且把這種無助感變成了自己的一種習慣行為,這便是「習得性無助」。所以家長重點注意!!!不要把挫折教育變成「習得性無助」教育。
  • 如何克服工作中的挫折感?五種將挫折轉化為自信的方法
    如何應對工作中的挫折?1、不要讓自己陷入這種沮喪太久有時候你期望得越高,當你失敗的時候,你就越感到沮喪。挫折過後,整個人都會顯得特別消極、沮喪和沮喪,此時,如果大腦仍處於緊張狀態,繼續高水平工作,負面情緒會不斷升級,挫敗感會越來越嚴重,不利於後續工作。
  • 女孩對成績不滿選擇跳樓,正確的挫折教育刻不容緩,關係孩子一生
    希望孩子們都能夠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讓他們能夠享受成功的喜悅,也能夠承受失敗帶來的挫敗。作為小學生家長的兩位同事並不是很贊同這一做法,他們一致認為沒必要故意給孩子降低難度,放寬標準,孩子有時候需要打擊,需要挫折,在家瘋玩三五個月,在校學習一個月還能夠取得優異成績,只會讓孩子覺得就算不夠努力,也可以取得好成績。對孩子並不好。
  • 你需要幫助孩子提升他的「挫折商」
    顧名思義,挫折商就是一個人應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挫折商低的人,會被挫折帶來的挫敗感淹沒,甚至自我瓦解,於是失去應對的能力。而挫折商高的人則會平靜對待挫敗,並把挫敗轉化成對自己的錘鍊,從而在挫敗中吸取經驗教訓,越挫越勇。
  • 孩子承受能力弱?家長可了解下「甘地夫人法則」,讓孩子勇對挫折
    雖然重視成績並非壞事,可是考試失利只是個小挫折而已,圖圖這樣的做法很明顯是承受能力較弱,沒有辦法承受挫折的表現。痛苦和挫折只不過是我們生活中的一次小小的波折而已,不至於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負面的影響,也沒有必要過分地在意一次失敗。
  • 孩子成長的路上,什麼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阻礙人們達成目的的障礙。當「挫折」遇見「教育」演變成「挫折教育」時,事情就朝一個奇怪的方向發展了,父母們就會打著「挫折教育」的旗幟,故意給孩子製造各種困難和阻礙,預示著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能夠戰勝挫折的人。
  • 「挫折教育」讓孩子不再「玻璃心」
    河青新聞網訊 新學期開始了,在學校裡,孩子們難免會遭遇到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挫折事件,有些孩子情緒低落一陣後,就過去了。但是,個別孩子可能會做出極端的選擇。因此,挫折教育應該成為學生成長的必修課。挫折教育教給孩子的不是挫折,而是要教給學生面對挫折的勇氣和積極的態度,承受挫折的能力,避免和減少不必要的傷害以及解決問題、戰勝困難的方法。家長們該如何進行挫折教育呢?
  • 「媽媽,我不想學了......」試試「情緒療法」帶孩子走出挫敗感
    有的父母對孩子被批評完全不在意,把挫折當成激勵,還常常一塊「雪上加霜」打擊孩子,總愛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見不得孩子脆弱的一面,不許孩子哭、難過……孩子的「挫敗感」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就會觸發「負面情緒鏈」:自卑、敏感、多疑、自暴自棄等負面情緒接踵而至。
  • 專家:應該給孩子一定的「挫折教育」!哪些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
    近年來,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關於孩子承受不住壓力的就自殺的新聞,很多人都說,現在孩子抗壓能力不行,應該給他們一些「挫折教育」,來鍛鍊他們的內心。比如,孩子考差了,你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分析,但是不要說:這麼簡單的題目都做錯,你上課都幹嘛的......之類的話打擊孩子。再比如,孩子摔倒了哭著讓抱,家長來了「三聯炮」:「不就是摔了一跤嗎?」「有什麼好哭的?」「快點自己爬起來!」
  • ​「媽媽,我不想學了...」試試「情緒療法」帶孩子走出挫敗感
    有的父母對孩子被批評完全不在意,把挫折當成激勵,還常常一塊「雪上加霜」打擊孩子,總愛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見不得孩子脆弱的一面,不許孩子哭、難過……孩子的「挫敗感」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就會觸發「負面情緒鏈」:自卑、敏感、多疑、自暴自棄等負面情緒接踵而至。
  • 很多人聽說過挫折教育,但是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嗎
    對於挫折教育,很多人都理解偏了。他們認為,為了讓孩子更能吃苦,更堅強,就要讓孩子多經歷挫折,讓他們在磕磕碰碰中長大。一些孩子一直在經歷挫敗感。而且,隨著挫敗感的一直累加,孩子的安全感也跟著丟了。但是他們把焦點放在「挫折」而不是「教育」上,這就有問題了。孩子遇見挫折的時候,家長在哪裡?
  • 正確面對挫折
    有些事情在當時看起來實在是糟糕透了,結局卻圓滿得不得了,人必須有遠見。因此,人生之路要定得長長遠遠,不必為一時的困頓而"困"住自己,應從挫折中培養奮起的勇氣;成功者和失敗者最大的不同是,成功者知道如何"熬"過挫敗和失望的歲月,而失敗者反之。
  • 挫敗感的分析--不要過早覺得是自己害的
    被拒絕的時候,挫敗會讓我們感覺羞愧,「我都說出來了,這麼不留情面拒絕,好似我太自作多情…」覺得尊嚴被踐踏;得不到的時候,挫敗會讓我們無助,「是不是自己的問題,能力不足?」覺得自己沒有效能。挫敗感產生兩種後續。
  • 多少孩子,被父母用挫折教育養「廢」了
    這些錯誤的「挫折教育」,不僅不會讓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變強,只會帶給孩子匱乏感,挫敗感,覺得自己不被愛,不被欣賞,什麼都做不好。多少孩子,就這樣被破壞了內心的安全感、澆滅了自信,早早地失去了對抗挫折的能力。
  • 成長一定要經歷挫折
    曾有人問:成長真的要靠挫折嗎?是的。因為成長是人在向著成熟階段發展,只有挫折才能催促人的成熟。人會在挫折中成長,成長中一定要經歷挫折。這也是挫折。還有很多,象失戀、離異、意外傷害、被人詐騙等等,都是人的情感或生活遭遇了挫折。這樣的事例,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舉不勝舉。這些,與人生相隨,與生活相伴,成長怎能避免挫折呢?成長需要挫折。有位哲學家說過:一個人沒有經受過挫折,那他的一生不是完整的。
  • 你對孩子實施的是挫折教育嗎?
    ,反而可能連極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新生兒要由父母幫他形成無所不能的全能感,被成人單獨留下的孩童,因遠超其能獨自承受分離的時長,在經歷恐懼、吶喊、掙扎、絕望形成創傷,所以就要由一個孩子足夠信任的人不斷給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同時在嬰兒經歷挫折時及時給予保護。「別怕,有爸爸(媽媽)在」等話語要對孩子說。挫折就像只有寒冷,難以維繫度過嚴寒的能量,也難以在嚴寒中保有對溫暖的希望。
  • 挫折面前需從容
    挫折承受能力的大小反映了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和健康水平。一些人存在的心理問題就是由於遭受挫折而又不能很好地排解和調適造成的。增強挫折承受能力,是獲得對挫折的良好適應能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這樣,經過努力,不斷地實現一個個具體目標,會使人連續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更大的心理動力。同時,又總有一個巨大的具有吸引力的總目標呈現在前方,使人長久地保持旺盛的進取熱情。   三是正確歸因法。人們在遭受挫折後,一般都會尋找原因。按照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人對原因的歸結可以分為外歸因和內歸因兩類。
  • 承受挫折,反思再螺旋式成長
    來源:投中網投中網(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編者按:頂尖投資人都是擁有非常強大內心能夠承受挫折和痛苦。這也是高榕資本創始合伙人張震閱讀 《原則》 時產生的最大共鳴,頂尖投資人和優秀企業家,都是擁有非常強大內心能夠承受挫折和痛苦,並從中反思提煉出教訓,經歷螺旋式成長的人。「大家都想抵達山頂,但很多人到了山腰爬不動了,就滑下來了。最後真正能走到山頂的人,都是承受挫折能力極強的人。」
  • 挫敗放棄:為什麼無法長期專注堅持投入一件事?
    我以健身來說,有的人一上來就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每天伏地挺身200個」,行動中發現「身體明顯吃不了」,直觀的表現為「門檻太高」,「難度太大」。當然有的人可以完成,但是狀態稍微差一點,就放棄了,這也是挫敗最常見的情況之一,目標與實際不符合,不了解階段狀態也往往會引起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