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隻名叫「因基」的紅毛猩猩,已經在美國俄勒岡一家動物園度過了60個年頭,剛到動物園時它只有1歲,隨後的日子裡,因基憑藉較高的智力水平和良好的互動性成為了動物園裡的「明星」,它在這裡生活並繁衍後代,先後成為了媽媽和外婆。
因基是一隻雌性蘇門答臘猩猩,通常情況下,包括蘇門答臘猩猩在內的野生紅毛猩猩平均壽命在30歲到40歲,因基早已超過了同類的平均值,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像人類一樣,因基也開始受到疾病的困擾,它的病情在今年迅速惡化,一度到了無法移動的程度,於是動物園不得不對因基實行了安樂死,它的壽命也在61歲畫上了休止符。
那麼有朋友可能會問,如果因基算是靈長類動物中的「高齡」,那其它靈長類動物的壽命如何呢?
需要先說明一點,野生靈長類動物的準確壽命很難觀察到,大部分的數據都來自動物園中飼養的個體,由於後者相較於前者,往往能夠得到更穩定的居所、食物,更全面的照料和醫療,壽命也相對較長,所以靈長類動物界的長壽記錄都來自動物園中。
目前已知最長壽的黑猩猩是一隻名叫「奇塔」的雄性,據說它出生於1932年,在2011年以80歲的高齡去世;最長壽的大猩猩「科洛」於1956年出生,2017年死亡,終年61歲;最長壽的獼猴在日本,它生於1978年,2020年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最長壽的人工飼養獼猴時42歲。
事實上,拋開這些年齡之最,僅從平均年齡上看,靈長類動物比大部分體型相當的哺乳動物都要活得更久一些,比如懶猴和松鼠的重量差不多,大概在350克左右,但是懶猴的平均壽命大約為12年,而松鼠的平均壽命只有8年;又比如長臂猿和土狗,體重大約都在5千克到15千克,但是長臂猿的壽命大約為30年,而土狗的壽命大約是12年到20年。
靈長類相較於同體型的哺乳動物,之所以能在壽命上稍佔優勢,首先是樹棲的生活方式,既能夠躲避捕食者,也能夠獲得足夠的食物,有利於存活;第二是相對較長的生殖間隔,靈長類動物的孕期通常都需要10個月左右,接下來是漫長的哺乳期,雌性往往會在生育後的幾年時間裡照顧幼崽,直到幼崽完全獨立。
舉個例子,雌性紅毛猩猩15歲左右進入生育期,每次產崽1個,幼崽在4歲之前都會跟隨在母親身邊,7歲左右開始獨立生活,因此雌性紅毛猩猩兩胎之間的間隔大約為8年,終其一生產崽的數量不超過4個,這種生育策略對靈長類來說有益於獲得更長的壽命,與之相對的則是兔子那種早熟、多胎、生殖間隔短,但壽命也相對較短的繁衍方式。
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紅毛猩猩因基上,作為一種極危物種,因基從某方面說是幸運的,壽命的增長只是其中的一個表現,除此之外,它的一生都生活在相對舒適的環境中,無論是自己還是後代,都得到了有效的保護,與那些在家鄉的同伴相比,因基雖然失去了一些自由,但是卻免於遭受人類的捕獵,或者因棲息地喪失而流離失所。然而,人工飼養對於任何一種野生動物的保護都是暫時的,目的是將它們從滅絕的邊緣拉回,最終它們只有重新回歸野外,並再度完全適應野生環境,才是種群繁衍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