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中國新說唱》開播之前,節目組在網上公布了一個檢討書。
這份檢討很長,總結起來就是一邊說因為「膽小」,所以第二季做的不夠好,也順便誇了誇第二季的成就,結論是,這一季我們要回歸「初心」,回歸real,讓diss文化重回舞臺。
這一切,都為#吳亦凡變溫柔#提供了邏輯依據。
同樣是海選,我們看看第一季的吳亦凡。
再看第三季的吳亦凡,在神色上有了完全不一樣的畫風。
當選手出現失誤、忘詞時,他居然沒有直接走人,而是一直鼓勵別人「放鬆放鬆」,再給別人一次機會。
過去即便在OG(元老)選手面前,他也戴著墨鏡表現出「鐵面無私」的一面。
但這次,老朋友就是老朋友,OG就是應該respect……連選手都讚嘆,這一次一直在鼓勵別人,跟以前的作風完全不一樣,像個大哥哥在照顧別人。
有實力但是暫時不能給通過的,他也不藏著掖著,說的很委婉:「我可能不一定把鏈子給到。」
如果不是吳亦凡出乎意料的改變,我可能會覺得第三季《說唱》首播一無是處。
因為節目組在檢討書裡挑出來的所有的毛病,都歸結到兩個字「膽小」。
因為「膽小」,所以沒有海選,所有選手都經過精心挑選,以避免選出來的人裡,會出現不可控的「前科」。
因為「膽小」,所以內容一片祥和,沒有diss,只有peace。
你這麼說,第二季的選手怎麼想?他們高呼的respect就不real嗎?去年做了一年的假嗎?更重要的是,這是把自己放在了審查和主旋律的對立面嗎?這真的能喚起觀眾的同情嗎?
我看只會當做逐利市場的「牆頭草」罷了。意思可以這樣表達,但話應該怎麼說,得長長腦。
吳亦凡第三次參加節目,就非常長腦了。他完全清楚,自己對這個節目的意義:無論節目設計變不變,只有他自己改變了,第三季才有看點和亮點。不然,無非就是過去的節目重新走一遍罷了。
在變得更嚴厲和變得更溫柔之間,吳亦凡選擇了後者。他說他今年回來是「大碗寬面」的心態,更加包容了。
第三季被節目組初步看上的「天選」之詞,是puchline。
看了幾年說唱和街舞節目的觀眾對此應該不陌生,它指的是歌詞和表演中的「點睛之筆」。
這也是吳亦凡在今年海選中反覆追求的一個詞。「這就是我要的puchline。」聽起來,很符合很多誇誇群的需要,但要想以同樣的模式走紅,可能需要換換思路。
第一季的「你有freestyle嗎」意外走紅之初,其實還有那麼一點「群嘲」流量小生的意思,但後來人們發現,吳亦凡不是上節目前才臨時做的功課,而是真正是說唱界的「王語嫣」,這種情緒就演變成了社會語言分析了。
相比之下,第二季的skr就有很濃的營銷色彩了。skr是個中性的代詞,什麼都能表示,所以玩起來會比較無意義。直到後來,skr被音譯成「是個」,從而有了「笑skr人」等一系列段子才有了熱度。
無論是freestyle還是笑skr人,都是帶有情緒的。情緒的門檻要低,才有了流行的前提。puchline也有情緒,不過,卻還是誇誇的情緒。
這就很尷尬了。
節目組在這邊喊著回歸diss,導師在那邊變成love&peace,這直接讓第一期節目並沒有展現過多的激烈衝突。
這也許是件好事吧,至少讓主張diss的節目,氣質能夠實現某種程度的「中和」,不至於像第一季節目那樣,每個環節、每一個設置都充滿著緊張、嚴肅的氛圍。
大概在吳亦凡看來,這已經不是《中國新說唱》了,這是《中國歌詞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