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教育》(小學刊)以《守望教育常識——劉學軍和臨淄教育面面觀》為題,刊發了臨淄區域教育發展的文章。
編者按
作為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劉學軍認為,區域教育發展最重要的是遵循規律,讓教育回歸常識、回到最本真的狀態。要處理好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教育布局要隨著城市發展動態調整、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學校要主動承擔完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重要責任,形成共建共享共長的教育服務體系。要處理好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的關係,構建完善現代學校制度,讓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樣子」,打造一座美麗的教育「百花園」。要遵循教師隊伍建設規律創新激勵制度、用活激勵政策,引導教師煥發理想與激情。要遵循孩子健康成長規律,從生命和基礎教育的整體性出發,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
攝影|崔德廣
淄博臨淄,2300年前的齊國都城。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稷下學宮、孔子聞韶等人文古蹟,百家爭鳴、圍魏救趙等成語典故,姜太公、晏嬰等名臣賢相,皆為世人所熟知。
臨淄素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的荀子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齊國名相管仲有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臨淄區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學軍非常認同管仲的這句千古名言。他認為,其中彰顯的是對教育常識的尊重、對教育規律的尊重。
2015年9月,經組織安排,劉學軍履新臨淄區教育局局長。對於這樣的安排,劉學軍認為,「自己是從教育上走出去的,現在重新回到教育崗位上,中間經歷了七八年的「不在場」時期,但這七八年自己作為一個「局外人」,觀察教育的角度有了變化,也對教育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上任之初,劉學軍便直奔一線開展調研,巡視學校,與校長、師生座談,3個月的時間,他跑遍了全區大大小小67所中小學。「重新回到教育,看到了這些年教育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很震撼。」劉學軍說,「但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其中包括教育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教師職業倦怠、學校發展千校一面等,也感到很憂心。」
調研結束後,當年12月,臨淄區組織召開了全區中小學校長會,會上,劉學軍就調研發現的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對教育規律和教育常識缺乏基本的認知和尊重,是導致學校發展、培養目標與教育本原背道而馳的根源。在那次會議上,他第一次提出:教育要回歸常識。
教育常識是什麼?如何回歸教育常識?2016年2月,在履職後參加的第一個全區教育工作會議上,劉學軍明確提出了臨淄教育發展的準、穩、實「三字原則」,即「定位要準、動作要穩、作風要實」。會上,劉學軍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不打雷、不颳風、不下雨,遵循教育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師的工作規律,引導教育回到教育最基本、最簡單的知識與道理上來,讓教育回到最本真的狀態。」
很快,「三字原則」在系統內叫響並形成共識。後續幾年,依據「三字原則」,臨淄區每年都會根據發展實際提出年度發展要求,比如,2017年提出「三力」要求、2018年提出「三不變、三更加」要求、2019年提出「四必須、四確保」要求,等等。以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作為指導和遵循,臨淄區教育改革穩健發力,重新回歸本真、回歸常識、回歸夢想。
「城市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育要與城市發展同步規劃、同步推進」
近年來,受城鎮化進程加快、全面二孩政策放開、棚戶區改造等因素影響,城鎮中小學大校額、大班額問題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通病,這個問題在臨淄區尤其凸顯。在2015年底的調研中,劉學軍發現,全區67所中小學裡面,超班額的學校就有29所,佔學校總數的40.8%,而這些學校大都集中在城區。
「城市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育要隨之動態調整,與城市發展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在劉學軍看來,這是教育發展的規律,也是確保教育與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為此,自2015年起,臨淄區教體局就著手編制《臨淄區中小學幼兒園布局規劃》,邀請專業機構進行編制,並經臨淄區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這樣就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學校建設的隨意性,從長遠上保證了未來全區教育與城市同步發展。」劉學軍表示。
有了布局規劃這張發展藍圖,如何推動藍圖落地成景?就成為擺在劉學軍和同事們面前的現實考量,特別是在面對學校建設資金、土地等瓶頸問題時,如何想盡辦法、攻堅克難?這考驗的不僅是責任和擔當,更是工作的機制、方法、能力和策略。
溡水實驗學校是臨淄區教育布局規劃中位於城區西部的一所新建學校,已經於今年暑期竣工投用。可在該項目啟動之初,由於國家政策調整,項目建設資金、徵地搬遷等工作一度陷入困局。
「任何難題都有解決的辦法,一定要在工作的機制、方法、力度上再動腦筋、加把勁。」劉學軍和班子成員多次專題研討推進工作,並主動向區委、區政府匯報,探索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的新機制。最終,在教育部門的牽頭下,街道辦全力配合做好徵地補償及地上附屬物清理工作,財政部門積極創新投融資模式,項目建設得以順利推進並竣工,新增學位1800個,充分滿足片區內適齡學生入學需求,緩解周邊學校的大校額壓力。
包括溡水實驗學校在內,2016年以來,臨淄區先後投入近11億元,實施9所中小學建設項目,在淄博市率先解決了城鎮中小學大班額問題,並於2017年底順利通過了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區複評。
除了中小學大班額、大校額問題,在備受社會關注的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問題上,臨淄區也建立完善跨部門協調機制,著力打通建設瓶頸。
淄江社區是臨淄一座新興社區,隨著近幾年居民不斷入住,社區內原有的1所幼兒園已經難以滿足居民幼兒入學要求,規劃中的淄江第二幼兒園建設由於部門權責不協調不充分、土地劃撥到教育部門後項目落地難等瓶頸,遲遲未能啟動。在區教體局積極推動下,臨淄區政府進一步強化了教育部門在配套幼兒園規劃和建設中的權責,要求在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報批前,規劃部門就配套幼兒園的詳細規劃、住建部門就建設條件意見書,必須書面徵求教育部門意見,確保教育部門提前介入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行使配套幼兒園建設中規劃、監督、驗收的權責。同時,進一步完善建設條件意見書制度,由開發商負責辦理一切手續及建設,建成後無償移交教育部門辦成公辦幼兒園。
隨著瓶頸的徹底打通,淄江第二幼兒園於2019年6月開工建設,並在今年9月竣工投用,解決了附近居民就近入園、普惠入園的需求。「這個幼兒園建得太及時了,設施條件好,很寬敞,收費還便宜,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優質公辦幼兒園了!」家住淄江社區南區的劉先生高興地說。
據介紹,今明兩年,臨淄區計劃啟動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項目11個,新增學位3510個,全區公辦幼兒園佔比將提高12個百分點。除了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臨淄區去年還規劃投資5000餘萬元,啟動了皇城鎮4所幼兒園建設項目,其中3所已於今年暑期竣工投用,1所將於明年竣工投用,充分滿足該鎮學齡前兒童教育需求。
2018年,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域工作啟動,臨淄區被淄博市列為首批推薦創建區縣。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意味著教育發展的追求從外部的權利保障、機會均等、資源配置,轉換為教育的優質發展、內涵發展與質量提升。
面對新任務新要求,劉學軍始終保持頭腦清醒,既沒有被艱巨的任務嚇倒,也沒有貿然急功近利。「我們要深刻把握基礎教育發展主題的歷史性轉換,堅持不為創建而創建,借力優質均衡創建東風,推動臨淄教育發展水平在省市持續領先。」這是劉學軍對臨淄區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的定位,也是全區創建工作的基本原則。
自創建工作啟動以來,臨淄區先後出臺《關於印發<臨淄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實施方案>的通知》《關於進一步推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堅持落實「一路帶三線、五位同發展」措施,不斷加大教育資金投入,實施校舍維修、教學儀器更新等辦學條件提升工程,召開優質均衡創建推進會和農村學校管理現場會,開展優質均衡專項督導檢查,實現了辦學條件、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2019年,臨淄區代表淄博市迎接省政府對市政府教育履職情況檢查並獲得優秀等次。
「根據布局規劃,下一步,我們要試點鎮域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建設『小而美』『小而優』『小而特』的鄉村學校。」劉學軍心中充滿了對臨淄教育未來的美好憧憬。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牛鼻子』,是重中之重,需要激勵用活,煥發激情」
5年前,劉學軍在學校調研中,聽到最多的是抱怨聲:校長抱怨教師普遍存在職業倦怠,自我成長動力不足,隊伍管理難度大。教師抱怨工作忙、負擔重、待遇低,看不到希望。校長和老師們吐槽最多的是教師職稱評聘的問題。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如果教師隊伍出現了問題,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就無從談起。」劉學軍認為,「牽牛要牽『牛鼻子』,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教師關心的職稱評聘問題,拿出實招、硬招,定出實策、惠策,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師職業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教育才會獲得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能。」
2016年8月,臨淄區制定下發了《臨淄區教育系統專業技術崗位分級聘任的實施意見》,2017年9月,制定下發了《關於在全區教育系統實施專業技術彈性崗位的意見》,實施教師專業技術分級聘任和彈性崗位,對達到一定資質的教師,拿出專項資金直接進行補助。
臨淄區教育和體育局副局長劉建偉介紹,教師專業技術分級聘任,建立了十三個等級,一至四級為正高級崗位,依此類推,十一至十三級為初級崗位。十三個等級的設立,改變了當地原來教師專業技術崗位等級統一聘在最低檔的情況。通過制定聘任條件和考核標準,實現優秀教師專業技術崗位等級的逐級競聘,甚至越級競聘。專業技術彈性崗位分「高級教師彈性崗位」和「一級教師彈性崗位」,分別按學校專業技術崗位總數的2%核算設置,區教育局按照學校實際專業技術崗位數量統籌分配。
在分級聘任中,臨淄區明確程序,分級聘任首要的條件是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一線,並且必須嚴格按照方案制定、公布崗位、個人申請、競爭推薦、確定人選、聘用公示、報批備案等7道程序進行,各學校按照民主、公開、透明的原則,結合各校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方案。
「分級聘任後,全校從校長到中層、教師、後勤,每個人都根據工作量定崗,倒逼崗位。」金茵小學校長朱奉強介紹,考核方案由學校領導班子、骨幹和級部主任制定意見草案,教師們民主商討,最終分級聘任的標準由考核、崗位係數共同組成,學校有了教師自己約定俗成的公約,「填好一張表」「投好一張票」等各項工作得以開展,教師也有了自主選擇競聘崗位的權利,教育教學的積極性更足了。
「動態管理、分級聘任和彈性崗位,目的是使『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教師職務聘任激勵機制更加完善。」劉建偉說。
孫海燕是臨淄中學數學組備課組組長,她在2004年被聘為中學一級教師,2010年達到了中學高級教師的評審資格,但由於高級職稱名額少,一直沒有機會晉級。彈性崗位實施後,孫海燕因為在臨淄中學競聘中考核成績、任職年限、創新發展三項成績突出,順利享受到了中學高級教師的待遇,每月工資增加千餘元。
「『彈性崗位』就是要讓達到晉升職稱條件、但暫時因崗位數量限制得不到晉升機會的教師,提前享受到所晉升職稱的待遇。」劉建偉說,「如今,臨淄每年分別有110名初、中級教師享受到彈性崗位帶來的福利。
類似的還有虎山小學的老師。實行彈性崗位新政後,虎山小學去年的彈性崗位評比綜合排名第一的是教師譚立,今年是教師叢紅燕,兩位教師從教近20年,但仍拿著初級工資,有了新政策之後,她們優先享受到了彈性崗位帶來的補助。
據統計,兩項政策實施以來,臨淄每年增加投入專項資金近1500萬元,每年惠及教師3200餘人。
給教師紅利的同時,臨淄區還加大崗位動態管理考核獎懲力度。該區對分級聘任和彈性崗位實行動態管理,每年考核,一年一個聘期,聘任期滿後重新競聘。其中,彈性崗位所需崗位數量循環使用,聘期結束或聘期內轉崗不從事一線教學工作,以及聘期內完不成崗位職責的,專業技術彈性崗位待遇自行終止。
評上職稱後,教師們不再搶著調到相對輕鬆的教輔、後勤等崗位,而是爭著上一線、當班主任,摽著幹工作、爭著當班主任,教師管理順暢多了,學校發展的動力也更足了。
「老師在職稱評聘上有了想頭和盼頭,也嘗到了甜頭。」劉學軍說,「教師隊伍職業倦怠的現象少了,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極大調動;校長管理學校也有了抓手,提升了學校民主管理、科學管理、規範管理的水平。」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個性基因,不應該千校一面,應該讓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樣子』」
採訪中,劉學軍用非常詩意的語言描繪了心中理想教育的模樣:「教育是一方園地,學校是這片園地中的花朵,每一朵花的顏色、大小、形狀都不一樣,奼紫嫣紅,多姿多彩,共同構成一座美麗燦爛的『百花園』。」
理想很豐滿,但還是5年前的那次調研,讓劉學軍看清了臨淄中小學的現實:67所中小學一個樣子,學校發展千校一面。
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在調研中,劉學軍重點關注並不斷鼓勵和引導校長們說出了心裡話。「和我預測的基本一致,是教育督導出現了問題。」劉學軍直言,「校長們反映,基礎性指標太細,光督導準備的檔案盒就上百個。還有,就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校,也讓學校成了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
針對這些問題, 2016年以來,臨淄區持續開展教育督導改革,精簡基礎性指標,突出發展性指標,實施「一校一案」,完善督導評估方式,推動了學校自主發展、特色發展和內涵發展。
對於過於繁瑣的基礎性指標,臨淄區持續做「減法」,「精簡後的基礎性指標要『精』而『硬』,是學校發展的『剛性要求』,學校在落實過程中不能打折扣。」劉學軍說。
據統計,臨淄區2016年教育督導評估方案共設計了7項A級指標、22項B級指標,兩項指標較2015年分別減少了2項和20項。同時,將原方案中附帶的12個評估《細則》刪除,不再設計基礎性指標單個項目的評估《細則》。2019年又將A級指標由7個壓縮為4個,B級指標由22個壓縮為18個,C級指標由113個刪減、合併、壓縮為60個。
除了基礎性指標過多、過細之外,一把尺子、一個標準衡量所有學校,導致學校發展的同質化,也是臨淄區督導改革需要破解的一大瓶頸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臨淄區創新構建「一校一案」發展性教育督導模式,各學校綜合自身優勢和特點,編制學校發展三年規劃,制定年度落實目標。「學校自主設定目標,全區67所學校就有67個方案,每所學校都不一樣,考核的時候主要看目標的『達成度』。」劉學軍說。
稷下小學是臨淄區一所城區品牌學校,三年來,學校以「養心教育」為引領,認真實施「養心德育」,打造「育心課堂」,建設「養心課程」,構建完善「養心教育」價值體系,激發了學校活力。以運動會成績為例,學校三年前還徘徊在全區四五名左右,在制定第一個三年自主發展規劃的時候,綜合分析學校優勢,確定了三年前進3個名次的目標,如今這個目標已經順利實現。
在臨淄區東北端的皇城鎮,「一校一案」督導改革也讓這裡的鄉村教育煥發了光彩。「三年前,皇城教育群眾滿意度不高,每年都有學生轉學到其它地方。」皇城鎮中心學校校長楊國清介紹,「2016年起,全鎮著力打造『全面、自然、和諧、優質』的新生態教育品牌,提升了鎮域辦學品質。2018年全鎮教育滿意度測評大幅度提升,外出求學的學生也開始逐步回流。」
作為皇城鎮唯一的中心小學,皇城鎮中心小學在制定「一校一案」的過程中,實施「生長德育」,實現了育人和辦學雙提升的雙贏。「從前,學校以完成上級布置的工作為主,工作是被動的。實施『一校一案』以來,我們主動思考工作,思維擴散了,思路打開了,工作主動了,效果也更好了。」皇城鎮中心小學校長張虎君說,學校先後獲得淄博市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淄博市少先隊工作紅旗單位等榮譽。
採訪過程中,張建仁告訴記者,稷下小學正在制定第二個學校自主發展三年規劃,初步計劃在iPad實驗班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基於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學校信息化建設,但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資金短缺。
正當學校為資金問題猶豫不決時,臨淄區教育發展基金及時撥付到位,因年度考核成績優異,稷下小學獲得20萬元獎勵基金。「這筆資金就像一場及時雨,堅定了我們推進信息化的決心。」張建仁說。
為適應督導改革需要,2017年9月,臨淄區政府下發了《臨淄區教育發展基金籌集管理及使用辦法》,年投入400萬元,引領社會各界共建教育發展基金,重點獎勵在重大改革、教育教學、檢查評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學校和個人。
此外,臨淄區還積極調整督導評估方式,對基礎性指標的評估,督導部門結合責任督學掛牌督導的形式,每學期集中組織專項督導和隨訪督導,強化指標落實,及時發現問題,督促問題整改。對發展性指標的評估,主要結合現場觀摩點評的方式,每年對學校自主發展目標開展形成性評估,三年規劃期結束時對學校實施終結性評估。
目前,臨淄區率先創建為全國首批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先後開展了4批次、所有67所中小學參與的自主發展現場觀摩點評,展示了自主發展成果,分享了自主發展經驗。
「如果把孩子成長比作一棵參天大樹,家庭教育就是『根』,要為每一名孩子築好『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家庭教育,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年全國「兩會」,關於家庭教育的提案總能引發全國上下熱議,而家庭教育立法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
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各界對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視,也時刻觸動著劉學軍的思考。他曾打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孩子成長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麼,家庭教育就是這棵樹的『根』,要為每一名孩子築好『根』。」 在他看來,家庭教育如果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對此,惟有完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才能進一步提升家長家庭教育能力。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劉學軍認為,完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是政府和全社會的責任,其中教育部門、學校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必須主動把這份社會責任扛起來!
自2016年起,臨淄區教育局就將家庭教育列為全區教育工作中的一項突破口和引領性內容,2016年和2017年先後提出要「以家庭教育為突破口全面提升德育實效」、「以家庭教育引領德育體系建設」;2018年和2019年升格到家校社協同育人層面,提出要「突出家校社協同共育,實現德育綜合改革實效再提升」、「構建家校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體系」;2020年又將家庭教育作為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求「健全家校社多元參與的協同治理新機制」。
一路走來,臨淄區先後建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制定《臨淄區家庭教育指導綱要》,成立區級層面的家長委員會,編印《牽手兩代——臨淄版》家長教材,先後組建兩批共160餘人的區級家庭教育講師團,開展千師訪萬家、家教專家齊地行、稷下父母大學堂進社區等家校共育特色活動,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社會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在臨淄區家庭教育課程中,有一類課程是最受家長歡迎的,就是線上家庭教育。今年5月25日,臨淄區雪宮中學舉辦了一場「放下焦慮、和諧關係」主題線上親子教育報告會,全校2800餘名師生家長在家觀看了視頻直播,點讚次數達69萬次。據雪宮中學校長許之學介紹,這次學校家庭教育報告參與人數和點讚數創下新高,效果超出預料,為學校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調研中,劉學軍了解到,全區98%的學校希望加入「新基礎教育」試驗研究。最終,經過與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多次溝通協商,及全區上下反覆斟酌考量,臨淄區教育局鄭重決定:回歸「新基礎教育」試驗研究!
至此,一場期待已久的回歸正式拉開了序幕。「回歸新基礎教育,就是從生命和基礎教育的整體性出發,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保證科學規劃、層層遞進、逐步擴大,成熟一個、加入一個,成熟一批、加入一批,不能搞運動式、風暴式行政推動。」鑑於過去教育改革的教訓,劉學軍在回歸「新基礎教育」試驗之初就明確定調。
2016年,臨淄區研究制定了《臨淄區推進「新基礎教育」實驗行動方案》《臨淄區開展「新基礎教育」實驗的三年發展規劃》和《臨淄區教育局關於開展「新基礎教育」實驗的指導意見》等綱領性文件,與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籤署了合作協議,臨淄區實驗中學、實驗小學、太公小學3所學校被確定為首批核心試驗學校,標誌著臨淄教育又一次搭上了「新基礎教育」試驗的航船。
在專家團隊指導下,臨淄區不斷創生研究機制、組建研究隊伍、舉辦專家培訓,引導實驗學校制定三年發展規劃、統一目標願景、形成研究合力。立足新基礎教育「兩層三領域」研究核心框架,組織首批150餘名各領域實驗骨幹教師,每周開展不間斷式課堂問題診斷、教學設計的反思與重建、學生工作常見問題的反思、班級建設獨特價值的形成等專題研討,依託日常化研究性變革實踐,引領學校堅持學生立場,踐行「價值提升」、「重心下移」、「結構開放」、「過程互動」和「動力內化」的價值理念,積極探索學校管理、課堂教學和學生工作的改革研究,有力促進了全區「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本土力量的形成,提升了師生主動、健康發展的生命自覺與現代新型學校創建的內生力。目前,全區已有12所第二批試驗學校加盟到「新基礎教育」研究共生體,其他學校也均紛紛自發跟進研究,通過合作交流與生態聯動實現共同發展。
2017年4月,時隔15年後,葉瀾教授再次來到臨淄。經過兩天時間的聊敘,她說,和15年前相比,臨淄的教育變化很大,特別是精氣神,原來是行政的推動,學校和老師可能很大程度上是附和,但如今的投入是一種主動的真誠,願意去做。
實驗中學「新基礎教育」試驗教師高蕾在經歷三年學習實踐後,分享成長經歷和收穫時動情地說,作為一名試驗教師,在專家們手把手的指導下,自己實踐和品味著鮮活的課堂,這是一段讓人知難而上、執著追求的艱辛歷程,然而正是這段歷程帶給自己的成長和改變,將會深深地影響終生。
2020年8月,臨淄區教體局與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籤訂了第二個三年合作協議,開啟了臨淄區 「新基礎教育」試驗的新篇章。臨淄區還將成立「新基礎教育」研究推進中心,著力打造「3+9+N」研究新格局,引導3所核心校試驗、9所新認定的試驗校、N所跟進校骨幹教師在「新基礎教育」的路上奮力前行,促進學生主動健康發展,推動學校整體轉型。
恰如葉瀾教授所言:生命元氣淋漓、實踐偉力遒勁、書生意氣風發、學校生活滋心。這也是劉學軍心中理想的區域教育生態,是正在臨淄教育、學校、教師和孩子身上發生著的變革。
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在其作品《麥田裡的守望者》最後一段寫道:「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一個大人,而他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就把他捉住,整天就幹這樣的事,只想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無論是為教育謀長遠、為教師賦動能、為學校培植個性基因,還是為每一名孩子築「根」、為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劉學軍所做的,就是站在教育的「懸崖邊」,做一個教育常識的守望者。他說,這是用良心辦教育。
本文來源:臨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