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個「孟子三遷」的故事,亞聖孟子的單親媽媽為給他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家3次,成為了中國家庭教育史上的典範。古代沒有學校,只有私塾,搬家就相當於轉學了。所以,給孩子轉學古已有之。
現實中也在一個單親媽媽,想仿效「孟子三遷」,她沒有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亞聖,孩子卻給她帶來一個「驚喜」: 「求我也不上學了」。
這個孩子可以說是被她媽媽頻繁轉學給廢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家長給學生轉學的那些事。
什麼情況下給學生轉學
1、家庭實際困難
父母一方或雙方工作調動,無法照顧到孩子。這種情況下可以轉學。小學階段,父母應該在孩子的身邊,這是經過無數的案例驗證了的。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選擇轉學,一種選擇是把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或親戚朋友看管,讓孩子接受隔代教育或託管教育,隔代教育易形成溺愛,託管教育又不能完全履行父母的責任,對孩子成長不利;另一種選擇是全託給校方,小學階段的孩子過早地獨自生活,有種拔苗助長的味道,也不太可取。
但有些父母工作地方經常變換,每換一個地方就要帶孩子轉學,這也是不可取的。一般情況下,孩子在一個新學校2年內不要給孩子轉學,小學階段轉學不能超過2次。工作地點變換頻繁的年輕父母,寧可選擇兩地分居,讓其中一方與孩子穩定下來,也不要過多地給孩子轉學。
2、學校校風不好嚴重影響到學生
學校肯定有優劣之分,有些就近入學或派位的學校在各方面不盡人意。如果學校的校風確實影響到了學生的發展,建議有條件的家長讓孩子轉學,避免受到更大的影響。
如果孩子學習習慣很好,能出淤泥而不染,行為上也很自律,是學校的佼佼者,那還是不要轉學。薄弱學校一般會重視這樣的孩子,當作尖子生培養,說不定能給他開小灶。「寧為雞頭,不為鳳尾」,這樣的情況不轉學會好一些。
3、孩子遭受身心創傷,無法在原學校學習下去
身心創傷是指孩子受到不法侵害或遭受其它的變故,無法面對原學校的師生,在學校無法擺脫心理陰影。發生這種情況是孩子人生的不幸,這時候給他轉學或許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機。
這種情況下給孩子轉學要同時進行心理幹預,讓孩子擺脫心理陰影,在新環境中重挫生活的信心與勇氣。
不能給孩子轉學的情形
1、父母意氣用事
這位單親媽媽講述她前二次給孩子轉學的經歷,完全是自己的意氣用事。
孩子在開始那所學校時,考試得了雙百分,而老師沒給孩子表彰,這位單親媽媽找到學校去了,要求給孩子一個公正的評價,其實小學一年級拿雙百分的孩子很多,受表彰的學生受名額所限,老師會權衡各方面的因素,這位單親媽媽過於偏激,上綱上線認為老師欺負他們孤兒寡母,一氣之下給孩子轉學了。
二次轉學更奇葩,孩子說上老師很少提名讓他回答問題,這位媽媽給班主任打過招呼之後有所好轉,但孩子還是認為機會不如別人多,這位媽媽認為學校不夠重視孩子,又一次轉學了。兩次轉學時間不到一年。
這兩次轉學全部是單親媽媽自尊心過程做的怪,她自己也說,離異後她與孩子相依為命,一心想要孩子出人頭地,她很怕別人瞧不起自己的孩子,內心過分的脆弱讓他選擇了逃離環境。高爾基說,「理智要比心靈為高」,這位母親要學學這種心法。
2、沒找好「下家」不要給孩子轉學
既然決定給孩子轉學,可以提前為孩子選好「下家」,二次選擇比一次更為重要,要選適合孩子發展的學校。不能只想到要快速擺脫目前的學校而匆促地選擇另一個新地方。
這位單親媽媽就犯了這樣一個錯誤,憤怒與不滿讓她幾乎失去理智,匆促中給孩子選擇的學校一個比一個差,導致孩子無法接受而厭學。
3、轉學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不可頻繁地轉學
除了家庭有實際困難的原因外,其它的情況轉學是孩子需要而不是家長需要,安排孩子轉學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這位單親媽媽完全從自己主觀願望出發,替孩子做主,得不到孩子的認可,結果可想而知。
轉學不可太頻繁。頻繁轉學讓孩子一直處於適應中,適應學校環境,適應不同老師的教學風格,適應自己的新夥伴。這樣讓他們心裡很累,有種孤獨無依、無所適從的感覺,以至於不願意去學校了。
這們單親媽媽該從孩子轉學這件事上吸取教訓,教育孩子是種漫長的過程,切不可功近利,意氣用事。
這位單親媽媽的做法你認同不聰明的家長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