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同質區和遷移學習的高光譜圖像半監督分類

2021-02-21 地理信息世界GeomaticsWorld

0 引 言

近年來,遙感技術和機器學習的進步使高光譜數據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高光譜圖像分類是遙感領域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在實際應用中,由於大量樣本的標記難以獲取,未標記的樣本有很多且更易獲得。因此,如何利用大量未標記樣本信息進行分類器的學習,提高其泛化能力,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半監督分類由於能夠充分利用少量標記樣本和大量無標記樣本,並獲得更高的分類精度,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關注。半監督分類在實踐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一般來說,在半監督學習中,5種模型被廣泛使用。主要包括生成式模型、自訓練、協同訓練、直推式支持向量機和基於圖的方法。

上述這些半監督分類方法,通常假設數據的生成機制不隨環境改變,即訓練樣本和測試樣本概率分布一致或者位於同一特徵空間。若數據分布有差異會造成這些方法的分類效果變差。而我們獲得的許多有標記樣本的遙感圖像可能不滿足這個條件,直接用於構建待分類遙感圖像的分類器效果不是很理想,若重新標記新的數據來訓練模型以適應新的數據分布,代價太高且費時費力。針對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同質區和遷移學習的半監督高光譜圖像分類方法。首先對高光譜圖像進行分割獲取純度較高的同質區斑塊,然後將有標記樣本點所在斑塊作為源域,剩餘未標記樣本作為目標域,實現多次遷移,減少同一圖像中各地物的分布差異,最終完成對目標域中大量未標記樣本的分類。實驗結果表明,可以得到較好的分類效果。

1 同質區獲取

本文是以圖像分割生成的同質區斑塊為基礎,基於同質區特性,可以在少量標記樣本的基礎上獲取大量可靠的擴展訓練樣本,實現對分類器的有效訓練。首先,本文通過波段選擇的方法選出高光譜圖像中3個差異性最大的波段,利用這3個波段對高光譜圖像進行Meanshift初始分割,該算法是一種特徵空間分析方法,其顯著優點是計算量小且簡單易實現,是一種有效的統計迭代算法。得到圖像的初始分割斑塊後,分析斑塊的分割純度不夠高,故對這些斑塊進行進一步的提純,算法流程如下(其中center代表中心點,value代表偏移矩陣,S代表中心點的偏移之和):

1)以光譜特徵為計算標準,計算所有像素點的特徵均值,作為中心點center1;

2)依次計算各像素點和中心點的特徵差,並由低到高進行排序得到偏移矩陣;

3)選取偏移矩陣的前40%的像素點,計算其特徵均值作為新的中心點center2;

4)計算center2與center1的特徵差值的和S;

5)若S大於,則重複步驟2)~4),直至S達到收斂;

6)最後選取與特徵中心點差值不超過最大差值的60%的點作為斑塊的同質點。

高光譜圖像經過初始分割和提純後,剩餘殘留的影像部分大多是比較雜亂的地物區和類別邊界處,故對於剩餘被剔除的遺留影像,採用超像素分割(Simpl Linear Iterative Clustering,SLIC),將分割數目增多,使得生成的超像素尺寸足夠小,從而確保同質區斑塊的分割純度。最終,將像素小於2的斑塊與鄰近相似度最高的斑塊進行合併,得到最終的同質區斑塊。

2 結合同質區和遷移學習的半監督分類

2.1 遷移成分分析

本文選取的遷移學習方法是遷移成分分析(Transfer Component Analysis,TCA),其主要解決遷移學習中概率分布問題,是領域自適應(Domain Adaptation,DA)的基本方法之一,該方法基於這一假設:源域和目標域邊緣分布不同,即P (XS )≠P (XT ),直接用傳統的機器學習方法會導致最終的分類效果較差。故假設存在一個特徵映射,使得映射後數據的邊緣分布P (Φ(XS))≈P (Φ(XT)),更進一步,條件分布P (YS|Φ(XS))≈P (YT|Φ(XT )),從而實現源域和目標域的適配,最小化兩者之間的距離,最終得到各自表達的新特徵。在此基礎上,便可利用傳統的SVM分類器,訓練有標註的源域數據DS ={XS ,P (XS)},標定完全無標註的目標域DT ={XT ,P(XT)}。

其中,TCA利用了一個經典的距離叫做最大均值差異(Maximum Mean Discrepancy,MMD)。它是再生希爾伯特空間中兩個分布之間距離的度量,其計算公式如下:

將該式平方展開後如下:

式中,引入了核矩陣:以及L矩陣:,這是一個數學的半定規劃(Semi-definite Programming,SDP)問題,解決起來非常耗時,為了減少運算時間,TCA的第一作者SinnoJialin Pan採用了降維的思想:

這裡的W 矩陣是比K 更低維度的矩陣,即為最後所求。

最終,TCA的優化目標如下:

式中,H為中心矩陣:。通過求解該式的拉格朗日對偶,最後轉化為求解的前m 個特徵值,即為W 矩陣的解。最終得到源域和目標域降維後的數據,即經過變換後的新特徵。

2.2 本文算法Semi-TCA

本文將同質區與遷移成分分析算法結合進行改進,完成對高光譜圖像的半監督分類。基於同質區特性,各同質區斑塊均屬於同一類別,故將有標記樣本點所在斑塊點全部賦予該類標籤,即可得到大量擴展訓練樣本,並將其作為源域;剩餘斑塊均不含有標記樣本,作為目標域。其中,目標域樣本遠超過源域樣本,若直接參與遷移成分分析變換,會由於兩邊樣本不均衡,造成遷移效果變差;同時,TCA需要計算大的核矩陣,核矩陣大小是由源域和目標域數據共同定義的,目標域樣本數太大也會造成TCA的計算複雜度變高。

基於此,本文將目標域中各同質區斑塊視為一個整體,從各斑塊中隨機選取任一樣本代替所在同質區,從而將目標域樣本數減少為同質區的斑塊數,大大減少了遷移成分分析變換的計算量。由於隨機選取一點的穩定性不高,故採取多次遷移的方法增加實驗的穩定性,並獲得目標域各同質區的預測標籤集,採取最大投票法,選擇類別佔比最多的那一類作為各斑塊的最終標籤值。最終,將各斑塊的標籤全部賦予給斑塊裡所有的樣本,由此獲得目標域所有樣本點的預測標籤,完成全圖分類。

本文算法的具體實現步驟如下所示:

基於同質區和遷移學習的半監督分類算法(Semi-TCA):

輸入:源域數據集(Xs ,Ys ),目標域同質區斑塊Block ,投影子空間維數m ,正則化係數μ ,基分類器ƒ,目標域斑塊隨機選點次數T。

輸出:目標域所有樣本點的預測標籤Yt。

1)for i =1 to T do;

2)在目標域各同質區斑塊中隨機取一點構成目標同質區樣本集: Xb;

3)計算核矩陣K ,根據式(4)求解投影變換矩陣W;

4)將源域數據集特徵Xs 和目標同質區樣本特徵Xb進行TCA變換,映射到m維子空間中,從而得到變換後的新特徵Xs '和Xb ';

5)在數據集(Xs ',Ys )上訓練基分類器ƒ,利用訓練得到的分類器對Xb '進行標記,得到目標同質區斑塊本次訓練對應的預測標籤Ybi;

6)end for;

7)最終得到目標同質區T 次遷移的預測標籤集Yb _set={Yb 1,Yb 2,...,YbT };

8)採取最大投票算法,得出同質區各斑塊的最終標籤Yb _last=Moore's voting(Yb _set);

9)將同質區預測標籤Yb _last分別賦予給所在斑塊內所有樣本點,求得目標域所有樣本的預測標籤Yt。

3 實驗結果與分析

3.1 實驗環境

實驗均在Matlab 2017b軟體平臺下進行,作業系統為Windows 10 64位系統,處理器為Intel(R)Core(TM)i5-8400,CPU:@2.80Ghz 2.81 Gh,內存為32 GB。

3.2 實驗數據

1)Indian Pines數據

該數據是於1992年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西北部的印第安松樹林試驗區通過AVIRIS傳感器獲取的。圖像尺寸為145×145 pixel,光譜範圍0.4~2.5μm,空間解析度為20 m。該數據包含220個波段,去除20個水汽吸收波段、低信噪比波段,保留其中的200個波段進行分類。該數據共包含16類地物共10 249個標記樣本,各類標記樣本個數見表1。圖1為Indian Pines高光譜圖像的假彩色合成圖像及地面真實標記數據。

表1 Indian Pines數據的地物類別及樣本數目

Tab.1 Species and sample sizes of Indian Pines data

圖1 AVIRIS Indian Pines數據集

Fig.1 AVIRIS Indian Pines dataset

2)Pavia University 數據

本文採用的數據是由成像光譜儀ROSIS-3採集的義大利帕維亞大學高光譜遙感圖像。該數據的空間解析度為1.3 m,光譜範圍0.43~0.86μm。該數據包含115個光譜波段,圖像尺寸為610×340 pixel,實際使用去除噪聲波段後的103個波段進行分類。該高光譜圖像的假彩色合成圖像及參考分類圖像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以看出該數據包括9種地物類別,該數據的地物類別具體情況見表2,共42 776個樣本。

圖2 ROSIS帕維亞大學數據集

Fig.2 ROSIS Pavia University dataset

表2 Pavia University數據的地物類別及樣本數目

Tab.2 Species and sample sizes of Pavia University data

3.3 實驗設置

本次實驗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兩種高光譜圖像進行相應的圖像分割,從而獲取較純的同質區分割斑塊。二是基於分割好的同質區進行相關實驗,將本文算法Semi-TCA與SVM、Semi-HRS以及Binge Cui等人提出的ELP-RGF方法進行對比。

1)SVM是第一個基準對比方法,直接利用初始標記樣本訓練SVM分類器,對全圖未標記樣本進行測試得到分類結果。

2)Semi-HRS是第二個基準對比方法,訓練樣本為基於同質區得到的擴展訓練樣本,將除初始標記樣本剩餘的未標記樣本作為測試樣本。

3)ELP-RGF是一種基於圖的半監督分類算法,首先將標記樣本信息傳播到相鄰的未標記樣本,其次使用超像素將相同的標籤分配給超像素內的所有像素,以此來增大訓練樣本的數量。

在圖像分割實驗中,由於IP圖像較小,故對IP圖像最終進行超像素分割的斑塊數設為1 000,而PU圖像較大,故設為8 000。

在分類實驗中,每類分別隨機選取5、10、15個有標記樣本點作為初始訓練樣本。本文算法Semi-TCA主要涉及3個參數,正則化係數λ、映射後的空間維度dim和目標域各斑塊隨機選點的次數T ,根據參數調優實驗得出最優參數λ 為0.1,dim 設為90,選點次數T 設為11。訓練樣本和Semi-HRS一致,均為擴展訓練樣本,除去初始訓練樣本,剩餘有標記的樣本點全部作為評價樣本進行測試。其中,所有算法均採用線性的支持向量機分類器(LinearSVM),並採用總體分類精度(Overall Accuracy,OA)、平均精度(Average Accuracy,AA)和Kappa 係數作為評價指標,為提高實驗的精確度和可靠性,獨立重複進行10次實驗,每次均隨機選取初始訓練樣本,將10次實驗結果的分類精度求取平均值作為各類算法的最終的分類精度。

3.4 實驗結果與分析

3.4.1 Indian Pines數據集實驗結果與分析

在該數據集下,圖像分割的過程如圖3所示,其中,在超像素分割之後,又將像素小於2的斑塊與鄰近相似度最高的斑塊進行了合併,從而得到最終的同質區,同質區斑塊數為842,分割精度為98.02%。

表3為Indian Pines數據在選定標記點相同的情況下不同方法得到的分類結果的總體精度,其表達形式是平均值±標準差。經過對比分析發現:隨著每類標記樣本個數的增加,各算法的分類精度也在不斷提升,而本文提出的半監督分類方法在選定標記點數目不同時,其分類精度總是優於其他對比方法。

圖3 Indian Pines圖像分割形成同質區斑塊的過程

Fig.3 The process of Indian Pines image segmentation to form plaques in homogeneous regions

表3 Indian Pines數據集在不同標記樣本下的總體分類精度(分類精度±標準差)(%)

Tab.3 Overall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the Indian Pines dataset under different labeled samples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 standard deviation)(%)

為了證明本文提出的算法的有效性,我們考慮最困難的情況,即每類地物僅只有5個有標記樣本的情況。因為有標記樣本點越少,分類就越難。從表4中可以看出,當每類只選取5個標記點時,本文算法Semi-TCA總體分類精度OA相比SVM、Semi-HRS和ELP-RGF分別高24%、2%和2%。此外,Kappa 係數也為最高,圖4為該情況下各算法的全圖分類效果圖。紅色圓圈內區域,可以看出本文算法的錯分噪聲點明顯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本文算法的優勢。

表4 Indian Pines各類地物在不同算法下的分類精度(分類精度±標準差)(%)

Tab.4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various species of Indian Pines by different algorithms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 standard deviation) (%)

圖4 各算法在Indian Pines上的一組實驗的分類識別圖

Fig.4 Class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map of a set of experiments for each algorithm on Indian Pines

3.4.2 Pavia University數據集實驗結果與分析

Pavia University數據集的圖像分割的過程如圖5所示,與Indian Pines數據集不同的是合併了像素小於5的斑塊,從而增加各同質區的面積,最終分得的同質區斑塊數為6 325,分割精度為99.79%。

圖5 Pavia University圖像分割形成同質區斑塊的過程

Fig.5 The process of Pavia University image segmentation to form plaques in homogeneous regions

表5為Pavia University數據在每類地物取5、10、15個標記樣本情況下各算法的平均總體精度。經過對比分析發現:在不同的標記樣本數目下,本文算法Semi-TCA的分類精度總是優於其他對比方法,當每類標記樣本為15時,達到93%較好的總體分類精度。

表5 Pavia University數據集在不同標記樣本下的總體分類精度(分類精度±標準差)(%)

Tab.5 Overall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the Pavia University dataset under different labeled samples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 standard deviation)(%)

表6為每類只選取5個標記點時,各類地物的分類精度,本文算法的總體分類精度OA、平均精度AA和Kappa係數相比其他3種對比方法均為最高。其中,本文算法對於瀝青路、草地、砂礫等地物的分類精度都比其餘3種算法高約3%~20%,這是因為這類地物在圖像中呈現大片塊狀均勻分布,非常有利於構建源域和目標域的相關聯繫,減少兩者之間的差異,從而提取出更有判別力的低維特徵。圖6為各算法的全圖分類效果圖。紅色圓圈內區域,可以看出本文算法的錯分點最少,分類效果最好。

表6 Pavia University數據數據集各類地物在不同算法下的分類精度(分類精度±標準差)(%)

Tab.6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various species of Pavia University by different algorithms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 standard deviation) (%)

圖6 各算法在 Pavia University 上一組實驗的分類識別圖

Fig.6 Class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map of a set of experiments for each algorithm on Pavia University

4 結束語

針對高光譜圖像中標記樣本點少,無法訓練出完備分類器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同質區和遷移學習的半監督分類方法。

1)同質區的使用,可以克服標記樣本數量少的困難,利用同質區特性可以擴展大量訓練樣本,充分利用無標記樣本信息參與分類器的訓練,從而構建出更完備,泛化性能更好的分類器。

2)在同一幅高光譜圖像中,採取遷移學習的方法,將圖中有標記樣本區域遷移至無標記樣本區域,最小化它們之間的分布差異,可以在原有較好的分類效果上進一步提升。

實驗結果表明,本文算法在兩組實際高光譜圖像分類中都取得優於其他對比方法的分類精度。由於本文算法需要多次遷移且計算複雜度較高,故存在運行時間較長的缺點,進一步的研究可以針對遷移學習算法的計算量做一些改進,同時,如何更好地減少同一幅影像上的分布差異也有待探索。

相關焦點

  • 高光譜圖像的數據特性之探討
    優勢高 基於測譜學原理,高光譜將紫外、可見光、近紅外以及中紅外區域的連續光譜信息形成一體式感知,其極高的光譜解析度,衝破了人類視覺的可見光探知範圍,使得像元表達更接近觀測目標的物理本質。
  • 基于田間條件下的動態高光譜成像和機器學習對於葡萄品種分類的研究
    打開APP 基于田間條件下的動態高光譜成像和機器學習對於葡萄品種分類的研究 新機器視覺 發表於 2021-01-07 14:02:47
  • 基於GIS和圖像識別的城市空間形態識別研究
    本文以城市空間形態為主要研究對象,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與圖像識別技術,以地球圖像信息為載體,分別用無監督識別和半監督識別的方法,實現了對城市多種空間形態的識別與自動分類,並對無監督與半監督的分類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
  • 遷移學習概念、分類及應用
    例子:比如同在北半球的中國,美國,日本,我們可以根據同在北半球這個相似性,來遷移判斷美國日本同中國的氣候相似。而在澳大利亞、南非的氣候可能就同以上相反,因為澳大利亞和南非在南半球。再比如你會打桌球,那麼你會打網球的可能性比較大。你會下象棋,那麼你可能也會西洋棋。
  • ECCV 2020 Oral | TCGM:基於資訊理論的半監督多模態學習框架
    本文轉載自: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本文是計算機視覺領域頂級會議 ECCV 2020 入選 Oral 論文《基於資訊理論的半監督多模態學習框架如何利用少量的多模態標註數據來高效地訓練分類器成為一個關鍵問題。本文將這個問題轉化為等價的半監督+多模態學習問題。在這個背景下,我們關注如何在訓練中利用好未標註的多模態數據。本文的貢獻在於,設計一個全相關(Total Correlation)的下界作為在未標註的多模態數據上的目標函數,來更好地融合跨模態的信息。
  • 盤點 | 對比圖像分類五大方法:KNN、SVM、BPNN、CNN和遷移學習
    近日,Shiyu Mou 在 Medium 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對五種用於圖像分類的方法(KNN、SVM、BP 神經網絡、CNN 和遷移學習)進行了實驗比較,該研究的相關數據集和代碼也已經被發布在了 GitHub 上。
  • 使用半監督學習從研究到產品化的3個教訓
    半監督學習(SSL),一個結合了監督和非監督學習的子領域,在過去幾年中在深度學習研究社區中越來越受歡迎。很有可能,至少在短期內,SSL方法可能成為標籤密集型監督學習和未來數據高效建模之間的橋梁。半監督圖像分類的提升很難轉化為目標檢測的提升。我們在SSL方面的大部分進展都是在圖像分類性能方面進行的,並在目標檢測方面進行類似的改進,但我們發現很難在實踐中對它們進行適應。因此,在半監督目標檢測領域需要進行更多的工作和研究。什麼是半監督學習(SSL)?
  • 自監督、半監督和有監督全涵蓋,四篇論文遍歷對比學習的研究進展
    最後,類似於 SimCLRv2 向自監督學習中引入一些(半)監督信息的思路,本文介紹一篇最新發表在 arxiv 上的文章《Supervised Contrastive Learning》[5],該文章將「自監督」和「有監督」結合起來,與經典的利用交叉熵(Cross-Entropy)的 「有監督」學習相比,引入「自監督」的對比學習,能夠學習到更優的表示,顯著提高了 ImageNet 分類任務中
  • CUCaNet:融合交叉注意力耦合解混網絡的無監督高光譜圖像超解析度 | ECCV 2020
    ,歡迎來到高光譜圖像處理論文推薦。今天介紹的論文來自西安交通大學徐宗本和孟德宇老師團隊,提出了一種融合交叉注意力的耦合解混網絡,用於高光譜圖像超解析度。 論文結構如下: 代碼地址:https://github.com/danfenghong/ECCV2020_CUCaNet 近年來,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高光譜圖像超解析度(HSI-SR)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然而,使用無監督深層網絡解決這項任務仍然具有挑戰性。
  • 海康威視提出:無監督圖像分類的深度表徵學習
    論文:https://arxiv.org/abs/2006.11480最近因為工作原因,對半監督和無監督論文比較感興趣,今天看到一篇講圖像分類無監督的文章"Unsupervised Image Classification
  •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遷移學習方法」你get了嗎?
    通常將以下兩種觀點作為典型的知識遷移:①理論上,知識遷移是一種新的學習範式,不同於監督學習、半監督學習或無監督學習;②實踐中,知識遷移是一種新的跨領域學習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各類領域差異性問題,如數據分布、特徵與標籤空間、源數據噪聲以及源領域與目標領域的關聯性等。
  • 【推薦】基於MATLAB編程、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在圖像處理中的實踐技術應用
    >Matlab科研經驗分享與科研工具推薦深度學習在遙感地物分類、目標識別和圖像分割技巧總結尤其是在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處理領域,各種顛覆性的成果應運而生。因此,為了幫助廣大科研人員更加系統地學習圖像處理、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基礎理論知識及對應的代碼實現方法,Ai尚研修特舉辦「MATLAB圖像處理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培訓班」 培訓班,旨在幫助學員掌握圖像處理的基礎知識,以及經典機器學習算法和最新的深度神經網絡、遷移學習、對抗生成網絡等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MATLAB編程實現方法。
  • 基於深度學習的去噪方法簡介|貝葉斯|高斯|光譜|神經網絡_網易訂閱
    對於普通的自然圖像而言,基於深度學習的方法在降噪方面的效果要比基於數學模型的去噪方法更好,同時也為高光譜遙感影像的去噪問題帶來了啟發。相比於傳統的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深度神經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s,DNN)隱藏層至少在2層以上,使其有了更強的抽象特徵提取能力。
  • 比監督學習做的更好:半監督學習
    在這個我們對半監督學習的探索中,我們會有:半監督學習簡介。什麼是半監督學習,它與其他學習方法相比如何,半監督學習算法的框架/思維過程是什麼?算法:Semi-Supervised GANs。與傳統GANs的比較,過程的解釋,半監督GANs的性能。用例和機器學習的未來。為什么半監督學習會有如此大的需求,哪裡可以應用。
  • 【最新成果】一種基於張量積擴散的非監督極化SAR圖像地物分類方法
    近年來,隨著獲取的極化SAR圖像越來越複雜,對地物分類提出了更多挑戰。現有非監督極化SAR圖像分類方法採用的距離度量大多不能有效考慮到數據集(圖像)的全局特徵信息,由此構建的相似度矩陣的判別能力不強;此外,提取一種或少數幾種特徵的方式也難以表達圖像中地物目標包含的本質信息。因此,為了獲得更高的分類精度,提升原有相似度矩陣的判別能力勢在必行。
  • 深度遷移學習(TransferLearning)核心技術 實戰培訓班
    人工智慧算法從海量數據中學習高級特徵,通過無監督或半監督的特徵學習算法和分層特徵提取來自動提取數據,然而數據的收集是複雜和昂貴使得構建大規模、高質量的帶注釋的數據集非常困難。需要我們去重新標註大量的訓練數據以滿足我們訓練的需要,但標註新數據又需要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如何利用深度神經網絡進行有效的知識傳遞是優顯重要。
  • 基於光照感知深度神經網絡的多光譜數據融合行人檢測
    遠紅外相機拍攝的熱圖像在低光照條件下能提供額外的目標信息,將熱圖像和可見光圖像融合的多光譜行人檢測性能優於單獨採用可見光圖像。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光照感知行人檢測和語義分割多任務學習的多光譜行人檢測框架,一方面從融合特徵圖中學習場景的光照條件,另一方面將行人檢測和語義分割網絡都分為兩個子網絡,分別負責學習白天和夜間的行人特徵。通過學習到的光照信息對兩個子網絡的輸出加權,得到最終結果。
  • 圖像分類 | 深度學習PK傳統機器學習
    圖像分類的傳統方法是特徵描述及檢測,這類傳統方法可能對於一些簡單的圖像分類是有效的,但由於實際情況非常複雜,傳統的分類方法不堪重負。現在,我們不再試圖用代碼來描述每一個圖像類別,決定轉而使用機器學習的方法處理圖像分類問題。目前,許多研究者使用CNN等深度學習模型進行圖像分類;另外,經典的KNN和SVM算法也取得不錯的結果。
  • 高光譜成像的傳感器和相機要求
    通過適當的組件選擇,高光譜成像技術可提供可見光範圍以外的有效圖像捕獲。高光譜成像(HSI)技術最初用於地球觀測,已擴展到各個領域,從工業分類到醫學研究,例如科學家利用該技術生成皮膚和皮下組織的資料庫。隨著圖像傳感器和照相機的改進,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正在發現越來越多的高光譜成像應用,包括食品質量控制,製藥過程控制,塑料分選和生物測量。
  • 【乾貨】定量/高光譜遙感之—光譜分析技術
    因此,從應用角度上看,光譜分析就是定量遙感或高光譜遙感中的圖像信息提取技術。可分為遙感反演、地物識別和物質分類,後兩個就是波譜識別範疇。2 遙感反演    遙感反演就是根據觀測信息和模型,求解或推算描述地面實況的應用參數。可以看到遙感反演的基礎是描述遙感信號或遙感數據與地表應用之間的關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