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位浩
候選家庭:滕州市大塢鎮石樓村楊位浩家庭
說起楊位浩愛書,滕州市大塢鎮石樓村的村民們可謂無人不曉。進村採訪的時候,村裡的老少爺們兒都豎起大拇指說:「雖然是個老農民,但確確實實愛看書。雖然這些年沒攢下什麼家業,卻攢下不少書。他家有兩個大書房,一個取名『問田書苑』,另一個叫『種善書塾』。書『住』的地方比人住的地方還寬敞哩!」
楊位浩愛書、藏書、讀書,言傳身教,樹立了文明家風,也延續了石樓村多少年來崇文重教的好村風。
誰知家中書 本本皆辛苦
楊位浩今年58歲,他家的房子在村裡並不起眼,但屋內窗明几淨,書香瀰漫。書房、客廳、臥室裡到處都擺放著各種書籍。有的書已被翻閱多遍,但依然完好無損。楊位浩說:「『誰知家中書,本本皆辛苦』,每一本書都來之不易,所以俺非常愛惜。」
「俺家過去窮,祖輩沒什麼文化,連過年寫對聯都要找人幫忙寫。把對聯請回來之後又分不清上聯下聯,不知道哪個該貼左邊哪個該貼右邊,還得求人幫著貼。老人家就告誡孩子們,要從小愛惜字紙、崇文敬字,以後一定要好好讀書,千萬別再做『睜眼瞎』。」回憶過去,楊位浩感慨萬千。
儘管學習成績優異,但楊位浩因家庭困難不得不輟學回村務農,留下了終生遺憾,可他愛書、讀書的習慣一直保持至今。
當年受條件所限,買書看還是一種奢望,楊位浩每逢趕集或者趕會的時候,總是一頭扎進街邊的舊書攤,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
後來靠手藝打工掙了錢,一有機會進城,他總會抽出時間逛書店,選購一些圖書。這些嶄新的書籍被楊位浩當成最珍貴的寶貝保存起來。「書是寶啊!存得越多越好!」老楊一臉認真地說,「當年吃過沒書讀的苦,所以現在一看見書就想買下來、攢起來。這就像以前窮的時候沒飯吃,餓肚子餓怕了,現在條件好了,還是要囤點兒糧食一樣。」
30多年聚沙成塔。如今,老楊家裡已有藏書上萬冊,涵蓋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法律、生活等多個門類。
老楊領著我參觀的時候,正好有同村青年來還書。我一看書名,是《擺脫貧困》、《法律的正當程序》、《孔子家語通解》、《老莊心解》等一大摞書。小夥子說,楊叔這裡的書,大伙兒可以隨便借閱,只要別損壞、別丟失就成。楊位浩的老伴在一旁笑著說:「要是書丟了,你楊叔可比丟了錢還難受呢。」
晴耕雨讀 問田藏書
老楊手巧,書架和書房都由自己設計建造。二樓大書房的落地玻璃窗,採光極好。隔窗望出去,田野平疇,瓜棚豆架,頗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意境。
這時,老楊已沏好一壺綠茶,茶的香氣氤氳開來。看著眼前場景,忽然有一種特別的感覺:雖然與老楊初次見面,但又覺得似曾相識;雖然是第一次來這個小院,但又覺得那麼熟悉。陽光、農舍,品茗、讀書,返璞歸真,這不就是很多城市人一直想要的生活嗎?
「有這種感覺就對了。」老楊打開話匣子。「你大老遠地來,哪裡是來找俺這個老農民拉呱兒,實在是離開城市的喧囂來找回安靜的你自己。現代人太忙了,很難靜下心來好好讀讀書。」老楊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別看俺們石樓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但真真是一個適合讀書的好地方。」
他翻開筆記本,上面有頭天晚上寫的一首小詩《問田種善》:「問田得天趣,種善德不孤。尋常即真樂,福在百姓廬。」很有陶淵明詩風呢!
老楊把家中一層的書房取名叫「問田書苑」,意思是向田地請教、向土地學習。他說:「俺是個地地道道的莊稼漢,成天與鐝鍁犁耙打交道,與溝壟畦墒打交道,與五穀六畜打交道,靠天吃飯,土裡刨食。但你要知道,土裡除了能刨出花生、芋頭,還能刨出來很多很多東西,能刨出經驗,也能刨出教訓;能刨出經典,也能刨出民諺。這方水土、鄉風民俗裡埋藏著的東西太多了,有老輩傳下來的老理,幾千年來的傳統,為人處事的規矩……」
「俺覺得種莊稼跟讀書差不離兒,種莊稼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讀書也是俯仰天地,都離不開一個『勤』字,都要用心才行。你進村的時候,聞到土地的芳香沒有?泥土的香跟書香是一樣的,沁人心脾。天氣晴好,俺就下地侍弄莊稼;下雨農閒,俺就在家看看書。晴耕雨讀,不是挺好嗎?」說著這些,老楊滿足地笑了。
忠厚傳家 種善培福
在家裡眾多的圖書當中,楊位浩最愛的是中國傳統文化類的書籍。他說:「傳統文化是咱們中國人的根,是老百姓的魂,只有保護好、繼承好、發揚好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根深樹壯,才不會丟了魂。」
「朗月照石樓,樓上樓下兩處星稀月朗;清風盈布袖,袖裡袖外一派氣正風清」。這是楊位浩家裡的一副對聯。他指著這副對聯說:「咱滕州歷史悠久,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有『善國』的美譽。俺們石樓民風淳樸、村風良善,兄弟爺們兒和諧相處,街坊四鄰互幫互助,各家各戶和和睦睦。老輩的經常對小孩說,對人一定要友善、親善、和善、良善,做人一定要存善心、發善念、起善意、結善緣、交善友、行善舉,要與人為善、勸人向善、積德行善。」 老楊說,「所以,俺把二層的書房起名叫『種善書塾』。意思就是多做善事,播下善的種子,結出善的果實,為子孫培福氣、積福報。」
「讀書可以益智,讀書讓人向善。現在物質生活好了,更不能讓精神生活空虛了,要多藏書多看書,爭取做一個緊跟時代的人,做一個與人為善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楊位浩說,「過去咱農民家家戶戶都有鍋屋,就是做飯填飽肚子的地方。現在經濟條件改善了,吃穿不愁了,要是各家各戶都能添個書屋,有個讀書的地方,那就太好啦。」
崇文重教 詩書繼世
楊位浩最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愛書、買書、藏書、讀書的習慣,也影響和帶動街坊四鄰和親朋好友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
「在別的地方,可能大家比的是誰家更有錢,而在俺們石樓,比的是誰家的書多,誰家牆上孩子得的獎狀多,誰家出的大學生多。」楊位浩說,「石樓村一直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全村上下不管家裡窮富,都一心供孩子上學。這些年,莊上培養出了很多博士、碩士、大學生。這在周圍十裡八鄉都是出了名的。」
「石樓待月琴橫久,魯壁藏經文脈長。」正如楊位浩家裡的一副對聯寫的那樣,人口並不是太多的石樓村多年來人才輩出,文脈不斷。很多孩子走出了石樓,考進了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等高等學府,有的還留學海外。
「書是可以傳家繼世的,也是用來承古風續文脈的。俺老兩口活著,這些書全部免費借閱;等哪天俺老兩口不在了,這些書無償捐獻。」楊位浩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來老楊家裡串門,多有帶著小輩來的,老楊總是愛把這些小輩帶到自己的書房裡去,讓他們感受閱讀的樂趣,鼓勵他們多讀書、讀好書。不少孩子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地方,時常趁著節假日來到他家書屋裡看書。老楊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愛看書的孩子,以後會有大出息。大家一定要把崇文重教、惜書愛書的好傳統一輩一輩傳下去。」
[責任編輯:楊凡、周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