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非遺活態傳承的邊界,讓文化自由流淌

2020-12-15 騰訊網

蓋婭傳說·熊英

非遺是什麼?大眾的第一反應普遍是「小眾」、「量小」、「少數民族」、「重工」、「手工」、「歷史產物」.....近年,苗繡、蠟染、挑花、手推繡、京繡、夏布等一項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屢屢出現在秀場,使時裝看起來「更有文化」。然而,驚豔絕倫的大秀後,卻鮮有人追究這些如藝術品般精美的服飾何去何從。

「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張肇達

非遺技藝在時裝設計領域的應用不是新鮮事。實際上,無論是中國或是全球時尚界,都對這些充滿歷史底蘊的藝術文明瑰寶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一種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確」。

從實用主義出發,用「服裝」這個最直接、最明顯、最易被大眾觸及的介質,讓非遺技藝活過來、活下去,不僅是服裝人的使命,也是人類文明傳承的召喚。

「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張肇達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張慶輝表示,本屆時裝周有些設計師來自中西部地區,他們的設計將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時尚文化相結合。其次是文化屬性,體現在設計師對中國文化元素的挖掘;再次是可持續方面,除了秀場表現,設計師採取植物染色、環保節能技術、可循環可降解技術,改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從行業的訴求來看,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讓中國傳統工藝、非遺走進美好生活。

楚和聽香·楚豔

手工定製,非遺的溫柔鄉

「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張肇達

如何讓非遺活過來、活下去?行業用大量的行動實踐表明,我們需要保護和培養傳承人、讓非遺服飾市場化、讓非遺走進大眾生活。

然而,我們一方面驚嘆於非遺服飾的精美絕倫,一方面又始終未能打破非遺技藝只活躍於高定時裝的局面。考慮到手藝人、工時、原料等成本,以及非遺技藝不能滿足批量生產的自然屬性,高級定製至今仍然是非遺融入服飾世界的最佳歸屬。

蓋婭傳說·熊英

作為本屆中國國際時裝周的開場大秀,蓋婭傳說·熊英 2021春夏系列發布秀「乾坤·滄淵」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轟動。發布的服飾在圖騰紋飾上大量應用了日月星辰、山海靈澤、西域樓蘭、人魚鮫龍等極具國風意蘊的元素符號。

蓋婭傳說·熊英

熊英的設計魅力在於,在中國非遺工藝和西式輪廓剪裁的基礎上,把國風藝術運用到服裝裡。通過蘇繡、勾線打籽、銀絲線繡、珠繡等多種傳統工藝應用,與金銀絲、米珠珠片、珠管、水晶等百多種材料進行藝術創作。每件作品均選取上等材料、輔以高級工藝,精雕細琢,呈現中國設計與中國製造的美意與上乘品質。

蓋婭傳說·熊英

熊英在秀後接受採訪時表示,將歷史、風俗與特色文化融於藝術創作,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時尚表現形式。華夏文化之所以能傳承千年並不斷給予當代藝術創作者以靈感啟發,因為它早已超越文化範疇本身,成為一種蘊藏哲理與永恆的主題。

蓋婭傳說·熊英

而在「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張肇達公益時裝秀上,10位東鄉繡娘走出大山,首次登上秀場,與大師張肇達一起來到聚光燈下。東鄉刺繡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有著千年傳承的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2015年開始,張肇達便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牽手,尋訪大山裡最美的手工藝,將這些東方文化符號進行國際化、時尚化設計。

「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張肇達

本季,張肇達通過解構當地民族服裝,將東鄉繡娘以「平繡」、「彩繡」、「剁花」等民族工藝製作的傳統繡片,與現代感的電腦車花、針織提花、絲綢印花相結合,呈現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這種長續的公益性合作,在保護和傳承非遺的基礎上,不斷試圖開拓「非遺+」模式邊界:借力產業數位化,通過搭建運營義賣平臺;拓展天才媽媽產品渠道、對手工藝人進行培養、手工藝紋樣的創新應用;在城市打造展示體驗中心等多種方式,賦能女性可持續發展。

「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張肇達

又比如,楚豔全新發布的2021春夏高級定製系列「行願」,將傳統文化精神、絲路美學、傳統工藝相結合,從祥瑞紋樣「象」中汲取靈感,進行了極具設計師個人風格的創新,傳承延續幾千年的吉祥意境以及太平願景。

楚和聽香·楚豔

從2013年開始,楚豔就開始了天然植物染色技術與時尚設計的探索,通過走訪勘查新疆、印度、日本等原料產地及手工藝人,溝通上下遊生產技術,成為天然染色領域的重要實踐者。

本季,楚豔打破中山裝、旗袍的常規傳統服飾範式,在結構、色彩、紋樣、工藝上做了更為凝練的概括與創新,並將之運用到適合今天的「新中式」設計語言中,持續探索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當代化呈現。

楚和聽香·楚豔

天璽2021春夏中國禮服系列將尊貴集於嫁衣之上,是東方文化與特色服裝最極致的體現。從形制廓形、色系流轉、工藝承啟,每一個層次均體現創新的融合。作品運用多達12種以上的蘇繡技藝,包括盤金繡、打籽繡、滾針繡、平繡、繞針繡等,也包含了幾乎失傳的「扁金繡」。在袖口及領口部位,也應用了傳統鑲滾嵌工藝裝飾藝術;面料甄選重磅真絲緞、原創真絲格紋綃、真絲雙宮綢、更敬呈收藏級真絲老料及老繡片。

天璽·蘇娟娟

在紋樣的寓意表達上,提取中國傳統吉紋,加以創新應用,更將十二章紋與穿雲龍,以五種繡法盤金繡制,寓意萬事以得全。耗時2年工時的壓軸款,專屬定製鳳冠與通貫滿身的盤金繡,盡展非遺級絲繡技藝。

天璽·蘇娟娟

穿出文化,還是穿出自信?

在這些洋溢中國風韻的秀場,我們看到了高度熱情、極致追求和不變的信念感。當前,中國擁有一批敬畏自然、尊重歷史、仰視匠心的服裝設計師,他們在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不懈投入,取得了傑出的成果,並成功地用各自的美學語言刷新大眾對非遺服飾、中國文化的審美認知。以非遺傳承為出發點,延伸至中國文化自信的拾得。

「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張肇達

EVE CINA的設計師們將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棉紡織染繡技藝「黎錦」和海南「苗繡」進行了全新的解構,讓海南瓊中黎苗文化元素的時裝登上了2021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的舞臺。

EVE CINA·依文

海南瓊中黎錦苗繡元素在秀場上閃現交錯,仿佛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幾何形圖案搭配明亮熱烈的色彩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賦予時裝更加接近自然的親和力,讓服裝更具時尚屬性,再一次引領了民族文化的時尚新風潮。

EVE CINA·依文

非遺服飾不只屬於舞臺或博物館,同樣,對中國文化的自信應該成為一種時代風度、一種更平和的生活方式——不崇洋媚外,不妄自菲薄,值得被一代代人致力留存下來的文明總是美的、善的。

天璽·蘇娟娟

未來,非遺技藝是否存在走進主流服飾領域的可能?或者說,如何能讓非遺「自信」起來、讓大眾對中國文化「自信」起來?一個主流聲音是,對傳統元素的再設計需要做設計減法。

對此,無論是設計師還是大眾消費者,雙方早已達至共識,即一味地追求遊龍飛鳳並不是真正的傳承,傳承與創新當中,設計師需要斟酌平衡。

「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張肇達

另一個共識是,讓非遺走進生活是對其最好的保護和傳承。我們期待著更多服裝人加入到這項「公共事業」,讓非遺不僅僅走進高定,而把其視為作為中國文化自信的一種載體,幫助傳統工藝等非遺走進當代社會、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讓非遺實現「自我造血」,在不破壞非遺生態的前提下實現非遺的創新發展。

天璽·蘇娟娟

東方美學可挖掘的傳統文化資源和民間設計智慧還很豐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時尚的差異越來越小,而非遺技藝、中國文化賦予時裝設計的價值升華,使中國時尚擁有了一個無法被複製、無法被超越的側面。作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表達,它也應不局限於一種樣式,而是追求文明的自由流淌、交流互鑑。

文/羅欣桐

《紡織服裝周刊》品牌推廣中心副總監

相關焦點

  • 活態傳承讓非遺活力再現 我市「我們的節日·活態非遺」系列活動...
    也正因如此,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歷了數百年甚至幾千年,至今依舊代代守護、弘揚與傳承,比如蘭州鼓子、洮硯藝術、蘭州刻葫蘆、唐卡藝術等。在金城蘭州更是形成了以黃河文化、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為代表的蘭州非遺項目,它們承載著蘭州人民共同精神信仰和追求。 如何保護和弘揚好非遺文化?蘭州市不斷創新方式和載體,堅持活態傳承,讓「非遺」活力再現。
  • 非遺的活態傳承:「大世界」裡的非遺「小世界」
    原標題:非遺的活態傳承:內設展覽、表演、傳習、美食、數字非遺等五大功能業態「大世界」裡的非遺「小世界」這棟穿越百年時光的建築,定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內設非遺展覽、非遺表演、非遺傳習、數字非遺、非遺美食五大功能業態。步入其中,竹編、磚雕、麵塑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精粹,令人恍若進入獨具魅力的「非遺小世界」。  推廣非遺,少不了「活態」傳承  一進門,迎面放置著的便是作為大世界經典記憶而留存的12面哈哈鏡。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當然,以展覽、展演、展播等形式讓非遺保護成果惠及大眾,通過加大對『非遺』文化傳承、保護與弘揚的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共同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我們一直都在努力實踐。」周彭錦說,只有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活」了,才能讓人看到它們的生機,實現它們的價值。
  • 非遺小鎮的「活態」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剛剛過去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遺小鎮正式揭幕。開放近幾日,非遺小鎮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在山水環繞、移步換景的小鎮裡,觀眾們興致盎然地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近距離互動,領略「非遺」的文化魅力,感受詩意生活的美好。
  • 拾回歷史「記憶」 傳統文化活態傳承
    鯉城,文化悠久燦爛,底蘊古樸深厚,每一條歷史街區、每一棟古老建築、每一方生產生活的沃土,都藏著諸多說不盡、訴不完的故事。如何活化傳承,延續文脈,喚醒「鄉愁」,鯉城區委區政府在探索實踐中,給出了一道「解體方程式」。
  • 文峰塔 一座「活態的非遺文化博物館」
    2011年至今,幾經修繕,文峰塔擦去周身封塵,再展嬌顏;古塔周邊,新落成的文峰塔非遺文化產業園區,也成為古都洛陽又一張靚麗名片。這無疑是我市文物古蹟保護與利用的一個成功範例。今年,隨著文峰塔非遺文化產業園區落戶,這顆昔日掩蓋於眾多破舊民房中的「遺珠」,再次成為美景中心。 洛陽市古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最大限度地展現古塔原貌,後期將對塔內的木質樓板、木質樓梯進行修復,並對塔頂部的塔剎進行維護。 而在園區建設過程中,意外發現的古城牆遺址,如今也覆蓋了遮雨設施,新建了排水溝和木棧道,方便遊客近距離觀賞。
  • 老手藝得到「活態」傳承
    這是「手工藝活態展示館」。廠家入駐,工藝傳人現場演示,並設12項體驗項目。記者在西湖綢傘攤位前看到,一些小朋友製作了可愛的小傘,傘頂裝飾著動漫玩偶。  在位於杭州市拱墅區的京杭大運河邊,幾座老廠房被改建成為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和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等,先後在2009年和2011年對公眾免費開放。
  • 「文創大會」非遺傳承如何出新?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這麼說
    大會聚焦探討產業視角下的非遺文化品牌與傳播、非遺創意開發運營、非遺產融對接等熱點話題,吸引社會資本關注非遺創新應用與非遺活化的產業運作,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產業發展。宋俊華分享現場不過,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也不是想怎麼改就怎麼改。「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要適『度』 。
  • 非遺傳承如何出新? 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聚焦熱點建言獻策
    非遺傳承如何出新?大會聚焦探討產業視角下的非遺文化品牌與傳播、非遺創意開發運營、非遺產融對接等熱點話題,吸引社會資本關注非遺創新應用與非遺活化的產業運作,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產業發展。峰會現場同時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發展工作站授牌。非遺創新把握好「度」非遺的生命力以傳承力和創新力為核心。
  • 活化傳承非遺增強文化自信
    這裡的送王船活動十分典型,在吸引越來越多民眾觀看和參與的同時,也帶動了對更多地方非遺文化、傳統文化的關注和傳承。  六百多年民俗  晉升世界非遺  22日上午,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在廈門同安開幕,在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參與下,論壇對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送王船項目的經驗進行總結,對申遺後閩南文化傳承進行探討。
  • 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第40期小主人論壇圓滿結束。從心流淌的快樂是最美的,廣繡的一針一線,就是從心中流淌出來的。李敏老師也說出了之所以一開始不告訴大家針法的原因。「如果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如何去做的話,就會扼殺了孩子們的創意,使得孩子們的作品無法得到創新。傳統的魅力也需要注入創新的活力,才能使廣繡煥發出更靚麗的光彩。」
  • 非遺傳承,從培養「娃娃徒弟」開始
    近年來很多非遺技藝面臨失傳,一些非遺傳承人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因此不少省市積極推動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非遺進校園,非遺傳承人與00後面對面教學,向這些「娃娃徒弟」傳授技藝。,非遺在未來會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而這些「娃娃徒弟」也將會成為非遺傳承人中的一員。
  • 上海大學講座回顧 | 文化自信:非遺傳承與生活美學
    文創主題:非遺傳承與生活美學 …11月6日,上海大學MBA經濟與管理前沿專題講座系列(第24場),與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合作,邀請到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運營總監——章莉莉教授,從「非遺」概念出發,帶領SHU MBAer深入探索「非遺傳承與生活美學」。
  • 湖南一師學子三下鄉:聆聽「活態」非遺之聲,探尋桑植民歌傳承路
    ,保護非遺文化對於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了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的現狀,8月初,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團的隊員對桑植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桑植民歌」,開展了一系列的調研活動。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秉承「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結合學校的職教特色,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產教融合平臺為依託,以非遺傳承大師為引領,以「雙師型」師資團隊為智庫,以網絡「雲課堂」「雲展廳」為渠道,創新「四大課堂」非遺文化育人機制,推動實現中國非遺紫砂陶的活態傳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民法典有助於紅色文化的活態保護和有效傳承
    民法典為紅色文化旅遊發展提供保障,使紅色文化旅遊不但成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器,而且實現對紅色文化的活態保護和傳承結合民法典出臺和施行系列配套性法律法規制度,將進一步推動紅色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也有助於實現紅色文化的活態保護和有效傳承,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 順歷文創平臺與西泠印社強強聯合,彰顯非遺文化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珍貴記憶,是歷史文脈的延續,是剪不斷的鄉愁……  近日,秉承著「讓非遺文化更好的融入生活」,順歷文創平臺依託「順歷APP」的專業曆法為基礎,以深耕傳統文化多年的品牌影響力和產品設計優勢,聯合非遺文化傳承者--西泠印社的篆刻大師沈永泰先生為品牌名「順歷」二字重新設計和篆刻,這次的聯合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優秀文化、推動融合創新,讓古老的非遺項目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
  • 安慶潛山:讓非遺在傳承中綻放光華
    近年,潛山市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方針,本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原則,紮實推進非遺保護和傳承,走出一條非遺發展新路。    目前,該市有市級以上非遺目錄57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6項、安慶市12項,非遺傳承人國家級1人、省級12人、安慶市級32人,非遺普查建檔項目200餘個,傳習基地2家,形成了國家、省、市、潛山市4級名錄保護體系;依託非遺形成的多項產業,年收入達3000多萬元,帶動近千人就業脫貧。
  • 濟南方特傳承非遺打造東方盛景 臺灣記者連呼刺激
    8月16日,「回望齊魯好風光」魯臺新聞媒體記者聯合採風活動走進了大型非遺文化主題公園「濟南方特東方神畫」,一同感受在現代高科技手段下呈現出來的華夏五千年歷史文明縮影。它是目前全國首座以非遺文化為核心的高科技主題公園,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以不可思議的表現形式,向人們展開一副華夏五千年文明歷史文化精粹的斑斕畫卷,如夢如幻、如泣如訴、如詩如畫。
  • 體驗非遺文化,樂享親子年華
    8月3日上午9:00,博興縣文化館內「嘰嘰喳喳」熱鬧非凡,原來是15位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一起走進非遺展館,參觀感受非遺魅力——博興草編和布老虎的編織技藝。小朋友們在與非遺文化的「親密接觸」中,度過了美好而充實的一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