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文字作為歷史的見證者也在不斷發生演變。文字的出現是文明社會的標誌,這讓歷史文化得到保留,今天我們也才能夠知道過往的那些名人軼事。在不同的朝代人們對於文字的理解與表現方式都會產生不同的書法。當然書法的出現不僅讓我們認識到了文字的魅力,而且還能夠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書法的五大分類。
第一、篆書是傳世最早的書法表現方式。一般來說,篆書可以分為大篆和小篆兩種。大篆指的是甲骨文、金文、籀文以及六國文字,這種書法的表現形式還是以象形文字為主,識別與書寫起來會比較難。後來秦國統一六國以後,開始對文字進行統一的規定,所以就在大篆的形式上進行了簡化,讓書寫上更加貼近現實生活。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對篆書並不是很熟悉,但是它卻是這麼多書法種類中最有內涵的一種。
第二、隸書,在篆書之後開始被大眾接受的字體。不過它相比於篆書來說在美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書寫出來的效果就是有點略微寬扁,而且橫畫長、直畫短,這些都是它鮮明的特點。當然隸書的最大特點還是它有自己獨有的思想性,通過柔美的筆畫與嚴謹的章法下,體現出來的是有思想與內涵的文字。
第三、後來隸書經過慢慢的演變就開始形成楷書,而楷書也分為正楷、真書、正書。楷書是我國發展時間最悠久的書體,而且在歷史上也有很多楷書大家。比如:唐朝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以及元朝趙孟,他們在楷書上的造詣都是非常深,後來也是自成一派。如今這種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的書法被人們成為書寫的入門書體。因為人們需要鑽研一筆一划的力度與美感,所以這對書法的基本功也有非常高的要求。
第四、草書的出現也意味著文字不僅僅再停留在內涵層面,而是更在乎它的美觀,是五種書法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種。草書的結構極度的精簡,且整體上看它的筆畫連綿不絕,文字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渾然天成。自古以來,草書大家也不乏少數。比如三國吳皇象的《急就章》,晉代王羲之的《初月》等。這些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草書作品,它也一直被後人臨摹與學習。
第五、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書法。它既不像楷書那樣條理清晰,正正方方,也不想草書那樣過於追求形式。但是卻集合了兩種書法的優點,從而形成獨樹一幟的一派。這種書法形式萌芽於東晉時期,其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後來到了宋朝的時候行書發展到了最巔峰時期,米芾、蘇軾、蔡襄、黃庭堅等人都非常擅長行書,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的傳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