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負擔越來越重,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年輕人的內心對歸隱大自然的嚮往越來越深。今天和表妹聊天時,她說,她想去雲南定居,找一個小鎮過著隱居生活。雲南,這是很多人所嚮往的地方。仿佛「歸隱」,即在雲南。前兩年,多少人因為一句「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就真的踏入了大理。
大理、麗江、束河古鎮、瀘沽湖、雙廊等地,這些富有文藝、詩歌的古城小鎮和山水吸引了無數人。有的人賣房來此定居,有的在此長期租房。有的在洱海邊,有的在雪山下,有的背依蔥鬱山林,有的挨著細水長流...為什麼大多年輕人都喜歡來到這裡?直到有一天,我站在束河古鎮,似乎是明白了一點。
束河古鎮,納西語稱「紹塢」 ,意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它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束河古鎮可以說整個麗江的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直到今天,小鎮之內還能見到來往馬車和馬夫。
相對麗江古城的鬧騰和喧譁,束河古鎮顯得安靜一些。古鎮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錯落有致,面臨田園阡陌。小鎮之北是玉龍雪山,東南方向可見象山、文筆。
這座位於山腳下的一片密集村落,是麗江之旅一定不能錯過的地方之一。我曾在這裡小住了三個晚上,從雨天到晴天,小鎮的變幻與不同風光令我印象極為深刻。儘管這不是我第一次來束河古鎮,但住下了,卻細品到了往日所忽略、或是不曾注意的小美好。
表妹跟我說,她想去雲南定居的時候,我腦海裡想到了兩個地方:一是大理,二是束河古鎮。當年徐霞客來到這裡,這樣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指的就是今天的束河古鎮。
在這樣的一座古樸的小鎮上,時間顯然是用來消磨的。但在過去,這裡的時間去是繁忙的。茶馬古道從唐代開始,從滇南經麗江直達西藏拉薩。這條路途漫長的古道,在歷史的長河裡也沉澱了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它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歷史的運營發展,促進了沿線各族人民的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
束河古鎮作為這條古道上重要的驛站,今天的它將過去的歷史保留完整。漫步其間,仍見歷史風貌,還有一股只有雲南才有迷人風情。
這裡古蹟薈萃,是木氏土司的發祥地,也是束河、白沙一帶是納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點。一叢叢樹前,掩映著一個個古老的村舍,納西族先民跨過金沙江,從大雪山南下進入麗江壩子,就是在曠野上創建了他們早期的文明。
由於茶馬古道的發展,這裡產生了各種商品。明朝時候,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後,這個古老村落成為了滇、川、藏交界地域內著名的「皮匠村」,出產皮鞋、皮貨、麻線、鐵器、竹器等。 因而,束河古鎮還有「皮革之鄉」之美譽。
與麗江古城一樣,束河古鎮也有一個四方街。四方街上有四條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水流環繞、日中為市,是麗江壩子最古老的集市之一,曾為麗江皮毛交易集散之地。
昔日,這裡十分熱鬧。今日,它依舊繁華。四方街四周全是店鋪:暗紅色油漆的木板門面裡外,常是遊人進進出出,黑亮又斑駁的石坡路上,倒映著是每一個在時光中穿梭的人和物,勾勒出束河古樸自然本色。
民居是束河古鎮建築群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三坊一照壁是納西族民居典型的構造布局。小院種花,大院植樹,四季花果飄香,有甚者引水入院,蓄水成池,配以亭臺,就成了一幅雅致的風景。這樣的民居頗受歡迎,吸引了大量年輕人來此旅遊度假、定居生活。
「麗江的院子」似乎是有一種魔力,它充滿舒適、嫻靜,與世不爭。有的人因而常住於此,並租下這裡的老民居,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基礎上,進行修繕和重新裝飾。過著一邊開客棧(或書店、或花店、或手工藝店、或咖啡館等)一邊喝茶讀書賞花的「歸隱」生活。
在一定的程度上,束河古鎮成為了不少人所嚮往的地方,幾乎是年輕人最愛的打卡聖地之一。這方歲月靜好的土壤之上,滋養了太多放蕩不羈的自由靈魂。它成為異鄉人的「烏託邦王國」,攝影師、畫家、背包客、地下樂隊紛沓而至。
在這裡,很多人來了,很多人走了,很多人又來了,留下的大多是文藝青年。玩音樂的、寫字的、畫畫的,無一例外,都是愛喝酒的。這一點,在麗江古城中,在大理同樣存在。如何大理一般,麗江並不是一個非來不可的地方,可一旦來了,必然念念不忘。
我問表妹,你是去雲南定居靠什麼生活?「開個小店!」她若口而出,我也料到如此。詩和遠方,太令人憧憬。不必再問,我也是猜到了定居的地方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