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留克、苤藍疙瘩,這些被做成清爽小鹹菜的東西都是啥?
文|鼠小弟
十一假期,鼠小弟和朋友們去了一趟內蒙古,避開了草原、沙漠裡的一些熱點景區,就在省會呼和浩特轉了幾天,逛逛大召寺、參觀內蒙古博物院,了解了解文化,人真的不多,享受了一段假期裡難得的愜意時光。
當然,這幾天鼠小弟也著實被內蒙的「硬菜」美食給驚到了,從早到晚肉、奶不離口,除了沙蔥、土豆,還真沒吃過什麼蔬菜......
最不能忘的就是早餐的羊肉燒麥,薄薄的麵皮裹著湯汁飽滿的羊肉餡像一朵花一樣綻放,咬上一口汁水橫流,肉質和味道自然也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再重口味一些的,還有煎燒麥,外皮金黃酥脆,餡料鮮嫩多汁,享受啊。
一大早就吃這麼油膩,吃的下嗎?別擔心,早就想到了,吃完燒麥,來上幾杯磚茶,去膩解腥,不二之選。
除此之外,鼠小弟覺得店家自製的切成細絲的小鹹菜也是點睛之筆,脆爽鹹香,和燒麥的羊肉餡搭配也是相得益彰,爽口開胃。
其實這種鹹菜在北方很常見,早餐店裡都有,配上白粥、包子、豆漿油條也是固定的搭配,但若細究起來,這鹹菜都是什麼做的,那就有得一說了。
芥菜疙瘩
芥菜疙瘩是蕓薹屬芥菜的根莖,屬於在北方種植最多的芥菜種類之一。芥菜疙瘩外形和蘿蔔長得比較像,顏色是白色或者黃色。
芥菜疙瘩是根芥菜,也就是取其根為菜的芥菜種類,芥菜疙瘩最常用來製作鹹菜,醃製好的芥菜疙瘩顏色紅黑,切成絲,又脆又爽,鹹味十足。
新鮮的芥菜疙瘩也可以用來炒菜、涼拌、煲湯,水分充足,但是口感不如醃製的脆爽,會軟嫩一些。
除此之外,葉芥菜的雪裡蕻、莖芥菜的榨菜也都是做鹹菜的好材料,這些我們也都不陌生了。
苤藍疙瘩
苤藍也是蕓薹屬甘藍種的植物膨大的莖,也叫擘藍和芥菜疙瘩屬於同一大家族。苤藍在東北也叫苤藍疙瘩(撇勒疙瘩),食用部分是塊狀的莖,形狀錘形,顏色有綠白色、綠色或者紫色。
在南方,苤藍疙瘩也可能會被稱為芥藍(蘭)頭,並且把它誤以為是芥菜根,實際上是與芥菜疙瘩混淆了。
苤藍的吃法與芥菜疙瘩差不多,醃製的苤藍口感還算脆爽,新鮮的苤藍在炒、拌時質地會變軟綿。
卜留克
卜留克其實是蕪菁甘藍的別稱,蕪菁甘藍也是蕓薹屬的野甘藍和也蕓薹雜交的植物的根莖,在東北稱為的卜留克是俄語翻譯過來,有美味佳餚的意思,鼠小弟在呼市吃的就是卜留克。
卜留克的顏色也是以綠白為主,形狀圓一些,與苤藍的區別在於卜留克的可食用的根莖一般地上一半地下一半,而苤藍塊狀莖基本是長在地上的。
卜留克的口感與苤藍有相似之處,醃製出來的卜留克鹹菜也清爽美味,比苤藍質地更細嫩一些。
市面上也有包裝好的卜留克鹹菜在售賣,要吃的話更方便。
蕪菁
蕪菁也是蕓薹屬的,屬於蕪菁種的植物的根莖,樣子和顏色與大蘿蔔特別像,形狀圓滾一些。
蕪菁與卜留克雖然種屬不同,但是樣子很像。蕪菁適合高海拔高寒地區種植,在歐洲和中國藏區一般用來醃製酸菜。
蕪菁在南方也是常見的,比如江浙會成為「盤菜」或者「大頭菜」,當然卜留克在這裡也可以被稱此名。新鮮的蕪菁切成片和年糕一起炒,很好吃。
其他小鹹菜食材
除了上面介紹的這些蕓薹屬的用來製作鹹菜的食材之外,還有一些我們也會用來醃製成小菜,比如常見的也屬於蕓薹屬的蘿蔔。
還有唇形科的甘露子,也叫做寶塔菜,它的根莖像螺絲一樣旋轉盤旋的模樣,和苤藍疙瘩一樣,是用來做醬菜八寶菜必不可少的食材。
如果你想自己做的話 :
早些年物質匱乏,北方的秋冬季節都靠這些鹹菜度日,傳統的製作方法也是為了長久保存。
一般是需要將這些根莖類的食材洗淨,去皮曬乾,避免表面殘留水分醃製的時候出現表面腐爛的情況。
醃菜的容器一般是密封的,陶罐或者罈子都比較好。
醃菜只用鹽就可以,粗鹽、大粒鹽最好,不需要其他調味料。
在容器底部撒上一層鹽,接下來密實地鋪上一層蔬菜,然後再撒上一層鹽,如此反覆,直到將容器儘量裝滿。
接下來倒入飲用水,將鹽粒攪拌溶解。再將容器放在陰涼處,每天觀察品嘗一下,適當加鹽。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吃了,不過醃製時間越久口味越佳。
現在做鹹菜就不用那麼麻煩了,把食材洗淨切成絲,撒上食鹽攪拌醃製幾個小時,洗淨拌上其他調味料就可以吃了,新鮮脆爽。或者放在瓶子裡用鹽隔水放在陰涼處醃製一周,取出來洗淨再吃也是一樣的,味道更鹹。
當然也可以放在泡菜罈子裡浸泡一段時間,做成酸爽的泡菜也很好吃。
公眾號:樂鼠基地
吃貨集中營
分享最新最全最地道的國內外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