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波(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2020-01-02 09:47 來源:澎湃新聞
歲末年初,人們也往往會帶著繼往開來的胸襟,來回眸逝去的365天。非常關心世界的中國人,自然也將東鄰日本納入了視野之中。
一說起2019年的日本,人們也許會認為,噢,2019年的日本,最大的事情,那當然是老天皇的退位、新天皇的繼位,當然,還有那年號的更改。在《讀賣新聞》公布的讀者對於2019年十大新聞的評選中,此事被列為第一位。確實,一次又一次隆重的典禮,各家媒體強烈的聚光燈,以及眾多國民匯聚在皇居外面的誠摯的熱情,「平成」的謝幕,「令和」的開啟,似乎都顯示了日本迎來了一個新時代。
改元「令和」可是我卻要說,新老天皇的更迭,年號的更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於2019年的日本,或許是最不重要的一件事,至少,是一件不甚重要的事。日本沒有王朝的更迭,年號的改元,歷來都是波瀾不驚。唯有近代以後1868年的明治改元,遷都東京,可以說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上一年踐祚的年少的睦仁天皇,在一年多之後才將年號「慶應」改為「明治」,在倒幕派的輔佐下,結束了近700年的幕府政治,天皇再度登上了權力的中心,直到1945年8月,可以說是一個以天皇為最高權威的時代。而期間明治天皇駕崩、大正天皇繼位,以及後來「昭和」的改元,可以說都是波瀾不驚,在日本的近現代史上,也幾乎不具有實際的意義,儘管明治天皇去世時,也有諸如乃木希典大將帶著妻子一起殉死的壯舉,一時成為人們的談資,但最終也只是一個時代的小插曲而已。身智羸弱的大正天皇,自然也不可能開啟什麼新時代,新即位的昭和天皇,結果與軍部的力量一起成了國家主義的強有力的推手,最終導致了近代日本悲劇的釀成。戰後,美國佔領軍的進駐,迫使原來由權力扶植起來的天皇頭上的神聖光環,逐漸崩塌。1945年9月20日,昭和天皇自己去拜會了佔領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翌日媒體發出了兩個人的合影,身材高大的麥克阿瑟雙手叉腰,而體格矮小的天皇則恭恭敬敬地站立在一旁,讓當時還在天皇光輝照耀下的日本民眾,看了心裡好生憋屈。10月4日,佔領軍發布備忘錄,廢除對於政治、民事和宗教自由的限制,天皇也成了民眾可以自由議論的對象。佔領軍還要求天皇在1946年的元旦發表了一個「人間宣言」,向國民公開表態說,自己是人,不是神。這一年頒布的新憲法,明確表明天皇只是國民統合的象徵,不擁有任何實際的權力。由此,皇室走向了親民的時代,據NHK放送文化研究所自1960年以來的五年一次的日本人生活實態的輿論調查,到了2000年前後,一般日本人對於天皇或皇室的感覺,已經由尊崇演變為親切,以前高高在上、如同神靈一般的天皇,已經成了和藹可親的一個存在。平成天皇的繼位,不巧成了長達30年的經濟泡沫崩潰後景氣低迷時代的開啟,但這完全怨不得平成天皇,天皇的更迭,在「萬世一系」的日本,本來就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有報導說,新天皇即位的大典那天,原本還是滂沱大雨,在天皇出場的那一刻,瞬間雨止天霽,彩虹驚現。於是就有好事者傳言,說到底是天皇的威光啊,登基的瞬間,竟有霓虹相伴。這樣的說法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福,不過,那終究是自然界的天象,與人間的凡事,其實並不相干。日本,還依然是那個日本。
昭和天皇與麥克阿瑟說起改元,「令和」的年號又引起了眾多的議論。日本啟用年號,最初自然也是仿效中國,最早是在公元645年,年號為大化,至今已經使用了248次,能查明出典的,都是源於中國的古典,唯有這次的「令和」,安倍晉三首相特別強調是出於日本的「國書」。遠的不說,我們就說近代以後的吧,「明治」來自於《易經》中的「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大正」取之於《易經》中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昭和」來源於《堯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平成」則取之於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那麼,為何這一次不再考慮中國的古典了呢?《朝日新聞》的報導評論說:是因為構成了安倍政權支持基礎的保守派人士,期待新年號不再依據中國的典籍,而選用日本的「國書」《萬葉集》,以此來彰顯日本人的民族意識。其實,這純然只是一種情感的張揚而已。《萬葉集》記錄的確是日本人的歌,與此前問世的《懷風藻》、《凌雲集》、《經國集》等漢詩文集有異,但《萬葉集》的時代,日本的假名還沒有誕生,《萬葉集》還是一部完全用漢字撰寫的歌集,這次用作年號的原文,是梅花歌三十二首部分的序文,可以說完全是漢文,相關的是這麼幾句:「天平二月十三日,萃于帥老之宅,申宴會也。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新年號的「令和」,主要就是來源於「初春令月,氣淑風和」這兩句。有人指出,其實,這兩句是對漢代張衡《歸田賦》中「仲春令月,時和氣清」的改寫,從張衡的語句中也可提煉出「令和」兩個字。這裡就不咬文嚼字了。於中國人而言,沒有必要把一切光華都攬在自己的胸懷裡;而對日本人來說,要把《萬葉集》歸類為純粹的「國書」,多少還是有些勉強的,第一它完全由漢字組成,第二選用的序文,是一篇純粹的漢文。當然,《萬葉集》出自日本人之手,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確實是一部「國書」,它與之前的年號直接選自中國的古典,還是有明顯的區別,只是,其間與中國文化的密切關聯,卻不是那麼輕易可以割斷的。
說起中國文化,儘管近代以後的日本人對中國的感覺可謂是五味雜陳,主張擯棄中國的「脫亞論」者有之,倡導聯手中國的「亞洲主義」者有之,且早在18世紀的江戶時代,就有本居宣長等人鼓吹貶抑外來的儒學和佛教的「國學」,但中國文化陸續傳入日本,長達兩千餘年,已經滲入日本人精神的骨髓,至少,日本人對於古代中國文化的輝煌,一直心生敬意。於是,2019年初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別展,引起了相當的轟動,持續一個多月的展出中,每日隊列如蛇陣,一般票價1600日元,不貴也不廉(1993年3月我在神戶博物館看羅浮宮畫展時,票價2000日元),中學生及以下免費。每日新聞社印製的畫冊,2852日元一本,每人限購三本。限購,說明了它的人氣。對於大唐,日本人至今依然心生憧憬;日本也是除中國之外仍在使用漢字的唯一域外國度。對傳統書畫的知識,日本人一點再也不在中國人之下,平安時代,日本就誕生了著名的書法「三筆」:嵯峨天皇、橘逸勢和空海,以後名家輩出,我曾在下關的「日清戰爭媾和紀念館」內,看到與李鴻章的真跡並掛在牆上的伊藤博文的題字,一樣的遒勁蒼鬱。明治時代的日本人,無論文人抑或武夫,漢詩漢文乃至用毛筆書寫的文字,皆有不淺的造詣(被譽為近代日本陸軍和海軍第一人物的乃木希典和東鄉平八郎,都寫的一手好字)。不過,也不必自作多情,對古代中國文化的熱愛,並不意味著日本人對今天中國的喜愛。
日本人評出的十大新聞中,居第三、第八、第九的全是體育新聞,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如此重大的大阪20國集團會議的舉辦,有多達20國以上的世界上最重要國家的首腦雲集於此,竟然都不在一般民眾的視野中。想來也是,這只是在日本某一地舉辦的一次國際會議,並未撩起一點日本人的自豪感,民眾對此也是淡然相待,這或許也是一個成熟國家的表現。整個大阪市,僅有局部的交通管制,鐵路公路進出大阪,也沒有任何的安全檢查,更沒有兩次三次以上的反覆檢查,大阪的部分市民,或許感到了稍稍不便,但一切都很快地過去了。日本政府明白,擾民,是一切措施中的下策。大家從媒體的報導中也看到,會場只是沿用原來的設施,主會場甚至有些侷促狹小,連一張氣派的座椅都沒有。但主賓各方,都沒有任何的自得和自失。各國的首腦,也只是到這裡來開一個會,並沒有對珍饈佳餚和歌舞管弦的期待。大家都知道,花太多的錢,納稅人會有怨言。
大阪20國集團會議侷促的會場說起納稅,2019年10月開始消費稅的上調,列在了上述調查的十大新聞第四位。消費稅從8%上調到了10%。增稅,往往是引起民眾劇烈不滿的導火索,消費稅又牽涉到了每家每戶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可在日本,竟然沒有攪起一點波瀾。我初到日本的1991年,記得消費稅是3%(那是1989年才剛剛開始有的),後來先後調到5%、8%,現在竟然10%了。而據我看到的一份研究,一般日本人的收入,較30年之前,實際下降了5%左右,一進一出,日本人的實際生活水平,其實下降了15%(還不包括物價的微漲)。為何日本人就那麼俯首帖耳,對政府的舉動不做一點反抗?我覺得如今的日本人真是一個明理的民族。日本從1980年前後,就開始進入了一個老齡化社會,隨著醫療營養水準的提升,人的平均壽命也一延再延,如今成了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與此同時,一個同樣嚴峻的問題就是少子化,家庭生育率從戰後初期的4.32人,下降到了2016年的1.44人(還在繼續下降),有效勞動力嚴重不足,創造的社會財富自然就會縮水,而退休者的養老金、必須的社會福利卻不能緊縮。日本政府就在今年12月20日剛剛通過了一項2020年度的預算案,財政支出較2019年增加1.2%,其中社會保障方面支出的費用大幅度上升5.1%,消費稅稅率提高獲得的財源將主要用於高等教育、幼兒教育和保育的免費。得之於民用之於民,增稅的最大受益者,還是納稅人自己。
是的,種種跡象表明,日本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於外界、尤其是政治的關切度日趨減低,對於奢華和虛榮的熱情也在逐漸冷卻,大多數人消失了前輩的昂揚鬥志和勃勃雄心,但是他們對於社會的公平公正,還是非常在意。好在,經過了全體日本人的努力,戰後相對公平的社會肌體並沒有受到損壞,人們依然在平淡平凡的日常中,享受著可能會有的小確幸。也許,過度的奮鬥,或許可以換得炫耀的光環,然而也有可能導致身心疲憊。今天的日本人,已經不想活得太疲憊。炫目燈光下的榮耀,與日常的一點幸福感,其實在內質上是一樣的。日本這個國家,日本人這個民族,整體上已經變得成熟了。如果七彩的霓虹一定要在猛烈的暴風驟雨之後,那這彩虹,不要也罷。
在我看來,日本的2019年,就是這樣一個平平淡淡、卻有滋有味的年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天皇退位,令和,日本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