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行囊》讀後感!
一、
本書是一本以追尋禪宗的發展為主的遊記散文作品。
作者從北京出發,由北往南一路尋覓到香港,這個路線與禪宗從北往南的發展、壯大吻合,也是作者精心設計安排的行程。
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中國地域的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通。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不過,禪宗,本就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哪位「大師」跟你把禪講得讓你覺得昏昏欲睡、乏味無趣,那你可以對他斷然大喝「吃茶去」,這三個字可是禪宗著名的公案之一,出自趙州禪師之口。
二、
中國的陰曆四月初八,是佛陀誕辰。
禪宗有六位祖師分別是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
禪素以輕慢甚至蔑視語言著稱。禪師們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錯」。然而禪宗的文獻卻遠遠多於其他任何佛教宗派。
禪的要義在於將修行與生活融會貫通。現當代有一種「生活禪」,是一種不論在小區公寓還是寺院裡都能實踐的修行。
電影電視上我們常聽到佛教一個經典名詞「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詞其實是一個音譯詞,也代表佛教經書的一個系列,這一系的佛經在公元2世紀到3世紀傳入中國,為其後的禪宗的行成奠定了哲學基礎。其中《心經》是所有關於般若波羅蜜多的經典中篇幅最短的。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再加上「波羅蜜多」,意思就變成「無上的智慧」或者「完美的智慧」。
我們今天所了解的禪,則是般若與禪那相結合所產生的體系。禪那指的是進入禪定的修行。
佛陀入滅後一千兩百年,禪門臨濟宗的開山祖師臨濟義玄如此教導弟子:「逢佛殺佛,逢祖殺祖。」別慌,義玄不是真讓你殺佛、殺祖,是讓你不要崇拜表象。12世紀的時候道川禪師作了一首禪詩:「泥塑木雕縑彩畫,堆青抹綠更妝金。若將此是如來相,笑殺南無觀世音。」也是教導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修禪是修心不是修表。禪宗的呵佛斥祖其實是要我們觀自在心,不為物外所捆縛。
公元857年,趙州從諗禪師創建了柏林禪寺。趙州禪師的師公,是著名的馬祖道一,他是第一個將各種語言之外的教法引入禪宗的人:吆喝、擰鼻子、扇耳光,這些都是他最喜歡的方式。趙州禪師同樣避免用語言直接開導弟子,但他的風格要溫和得多,對於弟子們的提問,他最常用的回答是:吃茶去。
古代漢語裡,「寺」的原義是指官方機構,比如光祿寺、太常寺、鴻臚寺等等。公元67年,第一批來到中國的僧人就被安置在負責接待外來使節的鴻臚寺裡,當來華的僧人越來越多,政府機構便搬到別處,原來的位置被改稱為「白馬寺」,用以紀念那些隨僧侶而來的馱運經書的馬匹,就這樣,原本與佛教毫無關係的「寺」字,從此被用來指稱佛教的道場。
中國的第一所禪宗寺院要到7世紀初才由禪宗的第四代祖師道信和尚開創出來,到了8世紀末,百丈懷海禪師才將禪寺的生活方式最終確立為系統化的制度,並一直沿用至今。百丈禪師創立的制度被稱為「清規」,《百丈清規》明確規定僧人必須集體生活,並參加集體勞動以實現自給。
禪宗在中國分出五家七宗。
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的思想最早經由漢譯《泥洹經》傳入中國,並在公元4世紀通過高僧道生的大力弘揚而廣為人知。
如果念佛號,就是修淨土;如果參話頭,就是修禪。修淨土有阿彌陀佛護持,修禪宗只能靠你自己。
六祖惠能(下圖)的教法是什麼?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達摩說:「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
三、
本書其實主要介紹的更多的是禪宗的道場、寺院,各處山頭的風景、地理位置、行走路線,各位禪宗祖師和多位佛教大師的生平、經歷、傳教,間或介紹了作者行走路線中與佛教淵源比較大的大詩人,如陶淵明、賈島、白居易等,還有各地的一些風土人情。
禪宗教義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在中國對禪宗思想的著述、解說的文字卻浩如煙海。
本書作者比爾·波特,是美國當代作家、翻譯家、漢學家。《禪的行囊》寫的是作者2006年開春始於北京的旅行。
比爾·波特說:「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生命的起點一路跋涉而來,途中難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們無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這場漫長的旅行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間便可放下,有些則或許背負經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終其一生無法割捨。但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幻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