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2020-12-15 瑞讀

《禪的行囊》讀後感!

一、

本書是一本以追尋禪宗的發展為主的遊記散文作品。

作者從北京出發,由北往南一路尋覓到香港,這個路線與禪宗從北往南的發展、壯大吻合,也是作者精心設計安排的行程。

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中國地域的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通。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不過,禪宗,本就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哪位「大師」跟你把禪講得讓你覺得昏昏欲睡、乏味無趣,那你可以對他斷然大喝「吃茶去」,這三個字可是禪宗著名的公案之一,出自趙州禪師之口。

二、

中國的陰曆四月初八,是佛陀誕辰。

禪宗有六位祖師分別是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

禪素以輕慢甚至蔑視語言著稱。禪師們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錯」。然而禪宗的文獻卻遠遠多於其他任何佛教宗派。

禪的要義在於將修行與生活融會貫通。現當代有一種「生活禪」,是一種不論在小區公寓還是寺院裡都能實踐的修行。

電影電視上我們常聽到佛教一個經典名詞「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詞其實是一個音譯詞,也代表佛教經書的一個系列,這一系的佛經在公元2世紀到3世紀傳入中國,為其後的禪宗的行成奠定了哲學基礎。其中《心經》是所有關於般若波羅蜜多的經典中篇幅最短的。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再加上「波羅蜜多」,意思就變成「無上的智慧」或者「完美的智慧」。

我們今天所了解的禪,則是般若與禪那相結合所產生的體系。禪那指的是進入禪定的修行。

佛陀入滅後一千兩百年,禪門臨濟宗的開山祖師臨濟義玄如此教導弟子:「逢佛殺佛,逢祖殺祖。」別慌,義玄不是真讓你殺佛、殺祖,是讓你不要崇拜表象。12世紀的時候道川禪師作了一首禪詩:「泥塑木雕縑彩畫,堆青抹綠更妝金。若將此是如來相,笑殺南無觀世音。」也是教導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修禪是修心不是修表。禪宗的呵佛斥祖其實是要我們觀自在心,不為物外所捆縛。

公元857年,趙州從諗禪師創建了柏林禪寺。趙州禪師的師公,是著名的馬祖道一,他是第一個將各種語言之外的教法引入禪宗的人:吆喝、擰鼻子、扇耳光,這些都是他最喜歡的方式。趙州禪師同樣避免用語言直接開導弟子,但他的風格要溫和得多,對於弟子們的提問,他最常用的回答是:吃茶去。

古代漢語裡,「寺」的原義是指官方機構,比如光祿寺、太常寺、鴻臚寺等等。公元67年,第一批來到中國的僧人就被安置在負責接待外來使節的鴻臚寺裡,當來華的僧人越來越多,政府機構便搬到別處,原來的位置被改稱為「白馬寺」,用以紀念那些隨僧侶而來的馱運經書的馬匹,就這樣,原本與佛教毫無關係的「寺」字,從此被用來指稱佛教的道場。

中國的第一所禪宗寺院要到7世紀初才由禪宗的第四代祖師道信和尚開創出來,到了8世紀末,百丈懷海禪師才將禪寺的生活方式最終確立為系統化的制度,並一直沿用至今。百丈禪師創立的制度被稱為「清規」,《百丈清規》明確規定僧人必須集體生活,並參加集體勞動以實現自給。

禪宗在中國分出五家七宗。

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的思想最早經由漢譯《泥洹經》傳入中國,並在公元4世紀通過高僧道生的大力弘揚而廣為人知。

如果念佛號,就是修淨土;如果參話頭,就是修禪。修淨土有阿彌陀佛護持,修禪宗只能靠你自己。

六祖惠能(下圖)的教法是什麼?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達摩說:「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

三、

本書其實主要介紹的更多的是禪宗的道場、寺院,各處山頭的風景、地理位置、行走路線,各位禪宗祖師和多位佛教大師的生平、經歷、傳教,間或介紹了作者行走路線中與佛教淵源比較大的大詩人,如陶淵明、賈島、白居易等,還有各地的一些風土人情。

禪宗教義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在中國對禪宗思想的著述、解說的文字卻浩如煙海。

本書作者比爾·波特,是美國當代作家、翻譯家、漢學家。《禪的行囊》寫的是作者2006年開春始於北京的旅行。

比爾·波特說:「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生命的起點一路跋涉而來,途中難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們無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這場漫長的旅行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間便可放下,有些則或許背負經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終其一生無法割捨。但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幻象罷了。」

相關焦點

  • 佛教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也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麼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按照淨空法師的說法,佛教不應該算是宗教,更應該屬於哲學範疇,佛法應該是人類精神、靈魂所追求的最高層次的哲學。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諸多經典中,有一部佛經,只有260個字,雖然這部佛經字數較少,但流傳最廣,幾乎人人都會背誦此經。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講述了什麼?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心經》,是世尊當年在靈鷲山法會時,觀自在菩薩為舍利子開示的一部經。《心經》共有260個字,篇幅不長,卻是《般若部經》的核心內容。佛教中,對《心經》非常的重視,是許多出家人必修的一門功課。
  • 般若波羅蜜多之含義
    《心經》的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為梵文音譯,翻譯成中文,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其中的「般若(Prajna)」,勉強可以翻譯為「智慧」。之所以沒有在經文中直譯為智慧,而仍保留梵音「般若」,是因為「智慧」二字只能詮釋出般若的一部分意義,卻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深遠妙義。
  • 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意思,讓你更好領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佛經中,這部經書只有260個字,且大多數學佛者,都會背誦,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在佛教中的「般若」是什麼意思呢?
    般若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或者「般若波羅蜜」,意思是智慧。佛教認為,般若智慧是一種洞視徹聽、明了所有的無上智慧,與凡世間的聰明智慧是不一樣的。為了區別於人們通常說的「智慧」,所以稱為般若。中國文化講的智慧是那種能夠辨別是非、辨別事物不同情況的智慧;而佛教裡的"般若"恰恰是讓我們來消除這些分別,也就是說是一種無分別的智慧。世間上沒有一個固定的相叫「智慧」。若想得到人生的智慧,就要在一切人、事、物中去體悟其中的奧妙,在奧妙中掌握其中的規律,這樣才能主動去運轉各種人、事、物之間的關係,否則我們的心每天都會被千變萬化的人、事、物牽著鼻子走而困惑終身。
  • 柴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柴燒系列 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全經260字,是《大品般若經》600餘卷中全部般若的精義所在,故名為《心經》。經文宣揚空性和般若(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自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傳譯,成為影響中國文化、世俗的重要佛學經典,此經文約義深,妙義珠識者眾。《心經》易於念誦,特別適合初學,自古至今持誦者眾多。
  • 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匯集大般若經之精要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其中講般若的時間最長,般若經的分量也最重,可見佛法教學是以般若智慧為主。從古至今的《心經》翻譯,常見的也有好幾種,其中流通最廣的要數玄奘大師的譯本。在中國佛教中,各派都把它列入早晚課誦,可見在整個佛教經書中所佔的地位。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般若指什麼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是梵語的音譯,之所以不譯成華言,是因為中國詞語中難以找到相應的概念。
  • 大家都會背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
    在佛經中,這部經書只有260個字,且大多數學佛者,都會背誦,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它就是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法藏法師解釋本經經題,以「般若」為所詮之法,「心」字是能詮之喻,即大般若內統攝要妙之義。說明這部經是統攝概括整部《大般若經》,在般若經類中,它最為尊勝,是一切般若的樞紐。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
  •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現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唐代三藏法師玄奘所翻譯的,全文僅二百六十字,是大乘佛教六百卷般若經中最短的一篇。《心經》雖然字數最短,但卻講明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性空的大智慧,可謂是文字簡略而涵義廣博。
  • 般若波羅蜜中的般若,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陀在49年的傳法過程中,花了22年的時間講般若部。由此可見般若部的內容何其的龐大。後代弟子們根據佛陀講法的內容,一點一點的集結起來,然後匯集成冊,並將它們稱之為一部一部的經。其中,就有我們熟知的般若部經。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經文由「觀自在菩薩」作為經文的開始,但實際在此靈鷲山般若會中,佛陀亦在此會上,為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弗的指導作證明。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般若」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益匪淺
    金剛經說到《金剛經》不得不說禪宗六祖慧能。從學術上來講,《金剛經》屬於般若部。」般若「這兩個字讀」bore」,是音譯過來的。在過去,大師們翻譯佛經的時候,觀念完全不同的字原則上要音譯,並不是把它直接翻譯過來,因為如果直接翻譯,在漢字中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表達這個詞的意思。
  • 《心經》:絕妙的般若波羅蜜多咒
    因為有些言語難以達到的智慧和思想,以及一些具有秘密加持力的密語密意,所以才以密咒的方式,藉助密咒的力量來幫助修行之人加深自己修行般若智慧的信心,使修行之人不至於半途而廢,最終修行圓滿。在《心經》中,前面一直是以顯化的方式來給大家介紹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義理,使人們可以通過修行所得的智慧,去分別什麼是苦與樂,什麼是聖與凡,什麼是正途與岐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頌解(二)
    你若把它打開,這種的般若智慧充滿整個六合。六合就是四方加上下。你看這般若的法門多妙呀!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世音菩薩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他把五蘊都照空了,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也和色法一樣,都是空的。  講到這個空上,般若就是談空的。本來空有很多很多種的,在這兒就簡單的講講五種的空。  第一叫頑虛空。頑虛空,就是我們一般人所知道的、眼睛所見到的這個虛空。為什麼叫頑虛呢?
  • 趙孟的行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書法作品欣賞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的一部心經,後人書法家和普通人喜歡拿來創作和抄經的經典作品。當屬有韻味的作品還是要屬於趙孟的行楷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以說是佛教經書中集合所有的精華,流傳之廣,是大部分都認可的。大家都知道抄寫佛教可以讓自己對佛經理解更為深刻,也可以讓心更有佛性。但是如果從書法的角度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作品不多,為什麼要說趙孟的行楷書法作品。趙孟南宋的著名書法家,有很多的經典作品,主要是行楷為主,楷書的書法四大家之一。除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這幅經典作品之外,還給後人留下了很多經典之作,道德經,洛神賦書法界裡面耳熟能詳的作品,稱為楷本臨摹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