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
刊登稿件
《脫貧攻堅,江蘇淮安真抓實幹靶心不散》
↓↓↓
淮安如何真抓實幹
決戰貧困、決勝小康?
一起來看原文↓↓↓
穿行在江蘇省淮安市的田野鄉間,處處湧動著決勝脫貧、合力攻堅的熱潮,一項項創新舉措有效實施,一個個扶貧項目落地生根,一戶戶困難人家創收脫貧。2018年,淮安市共有122375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33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達標出列,超額完成江蘇省高質量發展考核低收入人口脫貧和經濟薄弱村減少指標。
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表示,脫貧工作要講究進度,更要注重質量。淮安將瞄準突出問題,夯實關鍵舉措,強化責任落實,始終保持「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目標不變,靶心不散」的定力,「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的幹勁、「一鼓作氣,真抓實幹」的作風,合力鐫刻出一幅幅決戰貧困、決勝小康的時代畫卷。
創新方法路徑
為脫貧攻堅築牢根基底
地處蘇北的淮安,屬於江蘇省扶貧任務較重的設區市,想要精準脫貧,第一步就是精準識別扶貧對象,過去的工作機制不透明,難以甄別真貧假貧,擁有3輛汽車卻被列為貧困戶、村幹部違規領取脫貧獎補資金等違規操作屢禁不止,防不勝防。
2017年,淮安市在江蘇省紀委指導下,堅持標本兼治,強化改革創新,按照「制度化+信息化+公開化」的思路,以精準扶貧脫貧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以大數據平臺為支撐,打造「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利用大數據手段,用事實和數據實時反映履責情況和工作成效,實現資金使用、對象識別、責任落實、過程監管、績效評估「五個精準」,破解基層「微腐敗」高發、扶貧領域作假矇騙等難題,以精準監督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系統上線運行後,淮安市運用大數據分析功能,定期比對,實現「扶真貧」;多口歸一,實現「不滴漏」;從嚴監管,實現「真扶貧」;陽光公開,實現「真脫貧」。針對比對發現的存疑問題,淮安市縣紀委上下聯動,組織逐一入戶核查,共核減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11.3萬人,增補符合條件的7.6萬人,共處理相關責任人1568人,其中,給予相關責任人黨紀政紀處分373人,誡勉談話、書面檢查等處理1179人,組織處理16人。淮安市扶貧領域呈現出新發生案件數、資金滯留率「兩個大幅下降」的良好局面,成功走出一條以「陽光扶貧」保障脫貧攻堅的新路,形成了淮安脫貧攻堅的工作品牌,也為全國扶貧監管創新提供了「淮安經驗」。
2018年,「陽光扶貧」系統助推精準扶貧、結對「點對點」精準幫扶,淮安市4.6萬黨員幹部與12.8萬低收入農戶結成幫扶對子,協調投入資金9.55億元。
淮安市市長蔡麗新說,「陽光扶貧」是一項創新性系統工程,做好這項工作樹立的是標杆,收穫的是民心,促進的是發展,要努力把淮安「陽光扶貧」這個品牌越擦越亮、越打越響。
在「網際網路+扶貧」「陽光扶貧」系統基礎上,漣水縣匯聚全縣線上線下所有扶貧資源,搭建了「陽光扶貧」超市平臺,以創業就業、慈善救助、諮詢服務為主題,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將富民壯村項目、技能培訓項目、就業崗位信息、慈善救助信息等清單式展示,供各類人群諮詢、查詢。
在這個「百寶箱」中,不少農民淘到了「致富千金方」。靠三畝地過日子的紅旗村低收入戶周佔新,在負責幫扶他的陳師鎮幹部郭亞軍的幫助下,複製超市裡的致富項目成功案例,小額貸款養雞。去年10月,他就已經養了3000隻雞,還有50頭羊,年收入超過10萬元。「多虧去了『陽光扶貧』超市,這才開了竅。」郭亞軍說。
省定經濟薄弱村花橋村黨總支書記孫亞群帶村民到「陽光扶貧」超市參觀,在扶貧項目菜單中發現了搞土地流轉種瓜蔞這一項目,了解到梁岔鎮的老井就因此發了財,更加堅定了要做這個項目的決心。回村後,大家紛紛流轉土地種瓜蔞,打開了致富的大門。2018年,花橋村流轉50畝土地種瓜蔞,瓜蔞長勢喜人,「錢」景可觀,解決了20戶低收入農民的就業問題。
「陽光扶貧」超市有創意,有成效,全國數十批考察團慕名前來取經,帶動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
發展特色產業
為脫貧攻堅加滿助力油
素有「魚米之鄉」美稱的淮安,著力打造綠色安全高質量的食品產業,現有農產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125件,居全國設區市第一位,食品產業突破千億元。今年,江蘇百斯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了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食品安全衛生驗收,與其達成合作,提供定製航空餐,百斯特也成為國內首家通過審核達到該公司航空餐標準的中國食品企業。
打通從「田頭」到「筷頭」全產業鏈,其蔬菜基地生產的各式蔬菜只種不賣,全部用於餐飲服務
作為一家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淮安本土食品企業,江蘇百斯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進全自動化國際生產線,構建「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以及「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的產銷模式,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與農產品市場服務深度融合,把更多淮安優質的農副產品推向全國、推向世界,更好地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讓農業成為美麗產業、致富產業、有奔頭的產業,助力淮安市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
為了把好菜品源頭關,有足夠的優質原材料供應,百斯特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打造一千畝的生態種植基地,實施訂單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除此之外,百斯特還採用「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將種苗免費提供給周邊的種植戶,並傳授種植技術,建立起以共享經濟為主的農業新聯合體模式,中央廚房一期工程就可帶動1000戶農民增收。
位於盱眙縣黃花塘鎮的蘆溝村以前底子薄、基礎弱,一稻一麥是全村人唯一的收入來源。近年來,蘆溝村大力實施產業結構調整,農民流轉出大規模土地,村集體通過招引現代高效農業產業落戶,農民再以承包、合作、入股等形式回歸土地,讓土地實實在在地成為村集體和村民的聚寶盆,帶動村集體、村民雙豐收齊致富。
「以前都是靠天吃飯,靠地種糧,一畝地一年大概能掙到千把塊錢,如今家裡的土地流轉出去了,每年有800元一畝的收入,自己在大棚裡打零工學技術,每個月能賺個3000多元,不光成為了種植雞樅菌的一把好手,在家門口就業還方便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小孩,實在太滿意了。」村民老馬說。
黑皮雞樅菌,與羊肚菌、竹蓀、松茸並稱為中國四大名菌,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是蘆溝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頭號種子」,每6小時就可收穫一次,每年畝產可達十萬斤,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百萬元。目前,蘆溝村6400畝土地全部流轉,引入8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周邊村民家門口就業致富,村集體從一窮二白到年收入108萬元。
2018年,淮安市圍繞現代農業主導產業升級發展,組織實施114個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帶動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增收脫貧。推進實施「3+2」產業扶貧行動,編制古淮河沿線和淮漣接合部兩個特色產業帶總體規劃,整體推進漣水、淮安、淮陰三個重點扶貧縣區精準脫貧。突出項目扶貧,全面建設2018-2020年扶貧項目庫,建立公告公示制度,共計183個項目、總投資額達6.4億元,部分項目已開工建設。同時,開展加快扶貧資金規範使用專項行動,按周通報資金使用情況,2018年當年下達的扶貧資金已使用2.2億元,使用率為97.34%。
聚焦民生福祉
為脫貧攻堅織密保障網
淮安市堅持「低保跟著民生走、低保圍著脫貧做」,推進低保工作在脫貧攻堅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有效發揮。按照省、市脫貧攻堅決策部署,淮安市圍繞到2020年完成扶貧線、低保線「兩線合一」的要求,加大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銜接力度。2018年7月1日起,農村年低保標準達到6240元,超過年人均6000元的省定扶貧線。淮安市通過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扶貧對象納入低保,提前兩年完成政策性兜底脫貧。
2019年7月1日起,淮安市統一城鄉居民低保標準,城市、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由每月每人580元、520元全部提高到每月每人610元,提前一年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並軌,更好地鞏固農村低保政策性兜底脫貧成果,更好地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同時,增發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對全市年滿60周歲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並享受基礎養老金的老年居民,由原來的每月每人135元提高到148元。
2017年以來,國務院有關部委先後多次印發通知,部署開展農村貧困住院患者縣級行政區域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先診療後付費」改革。2017年8月,淮安市衛計委等10部門印發了《淮安市健康扶貧工程實施意見》。《意見》要求,全面實行農村貧困住院患者「先診療後付費」。
淮安區健康扶貧「一站式」結算窗口
「先診療後付費」成為了困難群眾的福音,患者和家屬紛紛點讚這項好政策。「我們家是貧困戶,我常年有病,家裡經濟負擔很重,以前一來住院都要先交一大筆押金。」淮安區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老周說,「有了好政策,我們家終於可以喘口氣了,不用害怕看病了。」
截至2018年底,淮安區系統平臺實現無縫對接,全區11.76萬名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的信息全部植入了先診療後付費平臺,為688名貧困人口減免了20.05萬元的醫療費用。
2018年,淮安市新增就業9.24萬人,實現再就業6.27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2.6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1.78%的較低水平。同時,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參保覆蓋率超過97%,426.32萬參保群眾享受到了公平可及的待遇保障。12萬低收入人口如期脫貧,建成養老機構30個,為9.7萬困難老人購買了養老服務。
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說,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來抓,著力夯實扶貧對象穩定脫貧、持續增收的基礎,在有效應對和防止返貧上動更多腦筋,要通過做強產業帶動一批、通過兜底救助保障一批、通過整體聯動達標一批。2019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年,各地各部門要強化責任落實,強化要素保障,強化督查考核,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各項工作,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保障。
推薦閱讀
來源: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作者:李夢琪 王磊 侍瀇興)
融媒體編輯:張晨佳
在看點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