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背景:
兒歌《蟲蟲蟲蟲爬》簡單、有趣,每一幅圖畫聯結起來就像是一幅慢慢展開的分格漫畫,陸續出場的角色將兒歌內容一波一波地推進。採用了循環兒歌的形式,有很強的節奏感。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開頭呼應,非常有利於幼兒進行預測。同時在知識經驗方面,還展現了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特徵,用「爬、飛、跳、遊」等動態詞描繪了小動物的活動方式。
針對同一教學內容,讓教師根據不同的年齡層次調整活動的設計,重新組織重、難點,這對於幼兒教師來說也是一次不同尋常的「經歷」。這一活動設計我們根據兒歌的節奏框架,在難度和重點方面進行了調整,使它更適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並根據語言學習領域裡提倡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將這個學習活動的目標定位在:
1.通過遊戲和表演的形式,感知圖片的內容,體驗兒歌的韻律和節奏。
2.感受圖片分格線的格式,以此猜測兒歌的內容並學習仿編兒歌。
3.體驗參與遊戲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圖片、伴奏旋律、動物卡片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模仿小動物
老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很好聽的音樂,咦,我們一起聽聽這段音樂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動物,這些小動物又是怎樣走路的?(老師提醒幼兒用節奏來念)帶領幼兒聽音樂模仿小動物的「爬、飛、跳、遊」4種走路方式。
(首先,創設情境,以一首聽上去輕鬆而且節奏感很強的旋律導入,並藉助於問題:這段音樂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動物,他們又是怎樣走路的,來調動幼兒最直接的經驗回憶。帶領幼兒模仿小動物,雖然這個環節比較簡單,但需要幼兒不斷適應新的動作模式,因此老師的示範、鼓勵等策略由而此介入:看,誰來了,它是怎樣走路的呀?等等,幫助幼兒初步感知了兒歌的節奏型,為後面的活動做了很好的經驗準備。)
(二)看圖學兒歌,了解分格線的格式
老師:「剛才你學了哪些小動物,它是怎樣走路的?」
老師:「我們還可以把這個好玩的遊戲變成一首很有趣的兒歌呢?這首兒歌在哪兒呢?就藏在老師帶來的圖片裡,我們一起來看看。」
1、出示第一張圖片:
老師:「圖片上有誰?它在幹什麼?它爬到誰的家?」
(這張圖片可以用一句好聽的話來說——「蟲蟲蟲爬,爬到蝴蝶家。」老師帶領幼兒集體學說。)
2、出示第二張圖片:
「蝴蝶是怎樣走路的?它又會飛到誰的家呢?」
(這張圖片也可以像第一張圖片一樣用一句好聽的話來說,誰來說說,請幼兒個別講述——「蝴蝶蝴蝶飛,飛到青蛙家。」)
(將第一幅和第二幅圖片放在一起講述因為這兩幅圖片的內容、畫面、句式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問題簡單明了,對幼兒來說,圖片兒歌的內容是簡單的,富有節奏的句式是有趣的。因此,這個環節我不斷地提醒幼兒將注意力集中在兒歌的句式節奏上。通過這一環節,幼兒也會初步感知到這種首尾呼應的句式。)
3.了解分格線的格式
(1)請幼兒比較第一、二張圖片:「這兩張圖片和我們平時看的圖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你能發現其中的小秘密嗎?」
(2)向幼兒介紹分格線。
老師:「這個分格線有什麼用呢?」
小結:當我們把幾幅小圖片放在一起,用分格線隔開,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些小動物在做這些事情的連續過程了。
(3)出示第三幅圖片:
老師:「這幅圖片上也有分格線,誰來用一句好聽的話把這幅圖片的內容像前兩幅圖片一樣說出來呢?」
——「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魚家。」
(這個環節重點是解決分格線這個難點。分格線對於幼兒來說知識性含量大,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個大環節中單獨解決掉,同時也是想讓幼兒帶著初步掌握的知識經驗潛移默化地在後面的環節中慢慢地消化理解。)
4.第四、五張圖片:
老師:「咦,小青蛙跳到小魚家,它找小魚乾什麼呢?」原來,青蛙要告訴小魚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們一起來看看。
老師:「在小魚的身邊出現了什麼呀?」———魚網要來網小魚了。
「小青蛙會對小魚說什麼?」
「小魚會害怕嗎?」
「小魚小魚遊,遊到誰的家呢?魚網是它的家嗎?它的家又在哪兒?」
「小魚究竟有沒有被抓走?我們一起看看」
「小朋友在幹什麼?哦,小朋友跑呀跑,跑回了自己的家。」
(這兩張圖片的內容和前面圖片的內容相比略有不同,因此一系列的提問採用了遞進的形式讓幼兒在聯繫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猜測、推斷。建構了有效的師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