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中國那所高校最出名,很多人立刻就會想到清華和北大,但如果問到那所中學最出名,那麼幾乎沒有那所學校能夠和衡水中學相媲美了。事實上在《中國學科競賽500強中學排行榜》中,衡水中學也是位列全國第一名,所以衡水中學的名氣確實是靠實力打出來的。那麼衡水中學的學生到底有多優秀呢?看看他們字跡就知道了。
我們常說「字如其人」,這句話是有一定現實依據的,心胸寬廣的人寫的字也就更大一些,而心胸狹隘的人寫的字往往偏於細小。剛正不阿的人字挺拔而方圓,性格比較柔軟的人字也寫得很輕,比較的無力。
除此之外字跡也很重要,一個人的字寫得散亂而隨意,那麼這個人多半也不是一個自律的人。所以衡水中學要求學生們,把字先寫端正,一撇一捺都要認認真真地寫好。這就和做人的道理一樣,先步入正道再去尋求變通。
條理而嚴謹一直都是衡水中學的治學風格,其中便體現在了學生們的字體中,以至於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風格叫「衡水體」,細細考究你會發現,這種衡水體其實就是宋體字,也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印刷體」。
宋體的由來源遠流長,在南北朝以來,佛教在中國開始繁榮昌盛,因此經書的供應也與日俱增,而適應於快速抄寫的字體也便被稱之為「抄經體」,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這種工整而美觀的「抄經體」便被應用其中。
而到了宋朝,逐漸完成了印刷字體與書法字體的脫離,成為了一種獨立的字體,因此印刷字體常常也被稱為「宋體」,不過字體的式樣多有改動,一直到明朝時期,隨著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才確定了今天我們所見「宋體」的最終版。
《圖書版學要略》記載到:「嘉靖年間朱警所刻唐百家詩可證也。爾後梓人為便於施力,漸變而成橫輕豎重,板滯不靈之匠體字,即今人所謂宋體字者。此類字體,始於隆萬之際,後乃通行。」
我們可以從衡水中學的學霸考卷中看到,他們的字跡簡直堪比印刷體,工整而醒目,讓人看上去感到十分的舒適,十分的方便辨認。很多人可能說這樣的字太過於規規矩矩,毫無書法可言。
事實上中學生能寫出這樣的字已經十分的了不起了,飯要一口一口吃,字也要一步一步練。在寫行書之前,楷書便是基礎。不可能直接跳去練行書,甚至去練草書,那就好像沒有打地基就去建高樓一樣。
除了漢字以外,我們可以看到就連英語都寫得極為的工整。尤其是這篇滿分25分、得分19.5分的英語作文,估計很多閱卷老師都看呆了,簡直就像是印刷上去的。事實上這樣工整的字跡對於得分也是有益的,老師看著舒服了,在作文和閱讀理解這些能夠「酌情」打分的題目上,給出的分數自然要更高些,或許這些是為什麼衡水中學注重學生練字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