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迷戀上了園林,沉湎於園林優雅的意境。每到一個城市,當地著名的園林是必去的地方。南京是十朝古都,歷史上曾經營造過許多皇家和私家園林。但頻繁的改朝換代讓這些園林命運多舛,大多湮沒在歷史的記憶中。瞻園是南京古典園林的僅存碩果,雖然也是幾經興廢,但其起伏而來的歷史應該是南京園林發展的一個縮影。
瞻園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園林,是江南四大名園,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組成部分。其歷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的吳王府,後賜予中山王徐達的府邸花園,素以假山著稱,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
瞻園南門簷下懸有一塊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金陵第一園」燙金匾額,傲氣和自信溢於言表,其實也是實至名歸。
瞻園是南京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古典園林建築群,也是唯一開放的明代王府,曾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府邸的一部分,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辦公的地點,太平天國時期為東王楊秀清王府。瞻園疊經明、清、太平天國、民國與當代,和江南多數園林一樣,沿革複雜,園貌歷經變遷。
如今的瞻園大體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的南半部分是「太平天國歷史紀念館」,北半部分是「明中山王徐達史料展」、「清布政使衙署史料展」和「羅爾綱史學館」;西部是園林的主體部分,又分為東(盆景園和水院)、西(西園)、北(北部新園)三個相對獨立又緊密相連的區域。
相比之夫子廟的人繁華熱鬧,這裡安靜許多,遊人很少,這反而是我喜歡的,可以安靜地四處走走,可以坐在院邊的遊廊上休息,而不會被吵嚷的人群打擾。
瞻園景色平淡,若有若無,若隱若現,含蓄悠遠。暗示遊人,美景原來只在一牆之隔、原來別有洞天就在拐角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看看瓦上那一抹紅,那不就是「一枝紅杏出牆來」,還可以尋到「梨花伴月」呢,這就是意境之美。
這一切讓自己仿佛走進了歷史的一幅畫中,安靜而又動態的場景,自己的腳步就是鏡頭。穿過一扇古老門,踩著又窄又陡的木樓梯拾級而上,樓上,小軒窗外,一株枝繁葉茂的枇杷樹已結了果兒,果兒綠綠的還未成熟,尚在青澀間,亮著的紗頂將屋頂的暗色抹了些許紅暈,經年以前,那個女子是不是就坐在這裡,前當窗理雲鬢,對鏡簪花黃的呢,時間讓人只能撫摸歷史,可輕輕的觸碰,驀然的回首,都會讓心不由的一顫。
風吹來,搖落古樸的斑痕。人已老去,樹卻照樣長,花照樣開。嶙峋的老枝抽出嫩條,而又相安無事靜立於光陰的錦篋裡。而歷史,卻永遠隔絕在槍林彈雨和炮火硝煙深處。冬日的故居,整修後,寧靜祥和。陽光照著回想的倒影,如一幅十九世紀幹透的水彩畫,在當代民俗藝術中,劃出幽雅的弧度。優雅從容,氣度不凡。
瞻園面積約兩萬平方米,共有大小景點二十餘處,布局典雅精緻,有宏偉壯觀的明清古建築群,陡峭峻拔的假山,聞名遐邇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樓榭亭臺,奇峰疊嶂。瞻園中闢有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太平天國專史博物館。87年版《紅樓夢》,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的白府等便是在瞻園取景地。
盆景園東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碑廊,北面高臺之上築有一座與碑廊相連的單簷半亭,飛簷如翼,故曰:翼然亭。瞻園以山石取勝,假山是全園的主景和骨幹,全園有南、北、西三座假山。
這一區域的主體建築的是背北面南的「一覽閣」。一覽閣為二層重簷歇山頂,是水院的最高建築,登臨可賞全院景色,所以有「一覽」之名。
山前池畔、溪澗多植花草、灌木、藤蘿,以免遮擋觀賞視線山後黑松成林併兼以紅楓、銀杏點綴其間,這樣既可形成古木參天的山林氣氛,又有四季色彩的對比與變化並可遮蔽一牆之隔園外的樓房、電線桿。北假山是以太湖石堆疊而成。
所有的笙歌琴音收束於一個蒼涼指勢,半壕繁華,亦如空夜裡的上弦,以靜默清涼姿勢與你相對。夢,在影子的廢墟中驚醒,史筆已是飽蘸酣墨,成為一段不可變賣的輝煌。
這是水型美,瞻園的水面曲折多變,有亭臺點綴其畔,有假山相伴其側,深邃而有山林之趣,增加了景物的層次感和進深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景觀效果。不出城郭,我們也能領略到山林之趣、之美。
月門左手邊是移山草堂,門口對聯「詩筆離騷亦時用,文章爾雅稱吾宗」,取自蘇軾在湖南汨羅屈子祠題聯。這裡現在是正草堂中醫藥文化館和國醫國藥館,與其說是展示,倒更像是藥鋪了。
縱觀瞻園歷史,全為達官顯貴、或是皇親國戚這等「上民」所擁有,而現在,這裡是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館藏了當年太平軍的大量文物。
靜妙堂面闊三間,硬山頂樣式,正面臨池水建有前廊。靜妙堂在中山王府時期稱「止鑑堂」,是徐達晚年消遣的地方;清乾隆時改稱「綠野堂」;清同治四年(1865年),江寧布政使李宗曦重建瞻園後,更名「靜妙堂」。
水如鏡,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煙雨;楊柳青青,搖曳生姿,這既顯了動靜美,也呈了映射美。古代造園人擅用水的倒影將天空雲霞、樹木、亭臺、山石以借景的手法引入其中,使園變得寬廣而深遠。這也是一種借景。
這一片復建的院落,算來應當是舊時布政使衙署的第六進院落了。明志樓前立有一座「江寧布政使司署」木牌坊,不過這裡並非原有衙署的主體建築,只是附屬用房。此次復建,恢復了布政使衙署的舊有格局。樓內展出有120多件文物史料,集中展示瞻園作為布政使衙署200餘年間的發展變遷和歷史文脈。樓名匾額由當代書法家汪迎(安徽歙縣人,林散之先生關門弟子)題寫。
從明志樓出來繼續東行,一道院門後迎面安放著一塊雪浪石,溶洞、斜紋,隨光線照射和觀察角度不同富於變化,耐人尋味,石上還刻有「東坡居士書」五個字。史載蘇軾與雪浪石有段淵源,曾在貶官失意時於河北定州得到一塊奇石,因其神韻取名「雪浪石」,不僅酷愛,而且將書齋命名為「雪浪齋」。不過蘇軾舊藏的「雪浪石」歷盡滄桑現藏於河北定縣,而且此石上的提款分明缺乏蘇軾書法的神髓,當為後人附會之作。此院中有座景徐堂,據說是當年布政使衙署的官舍。
瞻園因何得名,幾乎一致的說法是源自歐陽修的詩句「瞻望玉堂,如在天上」。但遍查歐陽修的詩文,並沒有找到這八個字的出處。
瞻園許多門框、窗框、廊柱,甚至喬木組成的畫框,把景色框在其中,使自然之美升華為藝術之美。
我只是在某個流動的時間裡,翻閱這段歷史。書頁抖動,我亦被翻到時間之外。不小心把自己關進了歲月的漕運裡,如一粒塵埃,剝離煙水迷濛,端坐泛黃的紙背,仰視天空的高度和時間的寬度。借一葉隔年的舊舟,向特定時代的縮影回溯而去。
也許是嚮往洱海的靜謐
也許是嚮往蒼山的綺麗
也許是憧憬風花雪月的浪漫
也許是憧憬時空兩忘的恍然
一直想要去大理看看,早早地將它列進了旅行清單,卻遲遲沒有實現。
偶然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一篇關於洱海日出的熱門貼子,它只有短短一句話「去大理洱海邊,等一次日出,然後去愛一個人。」卻深深打動了我,從而更加堅定了去大理看洱海的信念。
從籌劃到出行也就短短二十多天,也算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因為不願意跟團,所以前期準備多了一些瑣碎的工作:看看遊記攻略、查查天氣預報、定定機票....而真正的出行無非是兩個人+兩個行李+一個夢……
Day 1. -大理-雙廊
大理機場沒有雙流機場那麼大,航班也沒那麼多,卻恰恰多了一分悠閒的滋味。
從機場到雙廊,也算是一波三折,由於一個小小的誤會,致使去雙廊的路程多了很多艱辛,從機場大巴到髒亂的中巴車再到後來的火三輪挨個坐了遍,一路顛簸。
隨喜山居觀海客棧位於雙廊大建旁村的最高點,路很難爬,但是環境很棒,可以直接眺望洱海。從高處凝望洱海,又是另一種味道。
從半坡上看過去,雨後的雙廊,雲層很厚,陰沉沉的,確是如此的寧靜。
去的時候,雙廊正在修路,到處坑坑窪窪,泥濘不堪,但卻絲毫不影響你在那裡尋找美。只要你有一顆探索的心,那便處處是景,也許是一家別致的餐吧或客棧,也許只是路邊上一個炸土豆的白族阿婆。
深巷裡的客棧,總有些獨具匠心的設計,或古樸,或典雅,或時尚。了了族家的加菲貓米酒和泰迪犬米湯正好成為了點睛之筆,慵懶的趴在沙發上,似乎連睜眼都費勁
飯後的閒暇時間,精心挑選幾張寓意滿滿的明信片,寄給遠方的朋友、家人。
Day 2. 玉幾島-南詔風情島
編幾根彩辮,入鄉隨俗地體驗一回濃濃的民族風情,暫時忘卻原本的生活,靜靜地體驗旅行的意義。
雙廊
南詔風情島--四面環水,是飽覽洱海風光的好地方,白色長凳和高椅比起海地生活更加生態自然,還不收費。自由行的好處就在於我們在慢悠悠地各種拍照取景的時候,乘坐郵輪的遊客匆匆忙忙地跑過去跑過來,為了跟上團隊的步調,似乎連拍照留念都成了一種負擔。
南詔風情島
放眼望去,淳樸的白族人,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駕一葉偏舟,捕魚搖櫓,過著純真而靜謐的生活。
頻頻出現在各種遊記攻略裡的木棉甜品、四方街食店的秘制滷肉,喜洲破酥粑粑,算是不負眾望,尤其是那款木糠布丁,味道真的很棒,讓我至今都念念不忘喜洲鎮
Day 3.雙廊-挖色-小普陀
從雙廊到挖色,被稱為「中國最美騎行路線」。租一輛電動車,40元/天,一路沿著洱海前行,飽覽洱海風光。陽光穿透雲層,時而雲淡風輕,時而重彩絢麗。
無論是停泊在岸邊破舊的鐵皮漁船還是懸掛在洱海邊的透明玻璃球都是裝文藝的好地方。
在快到挖色鎮的洱海邊,一條路一直延伸到水裡,遠遠望去就像騰空踩在洱海上,看似飄逸又有靈氣,莫名的吸引了成群的遊客來拍照,而它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碼頭。
小普陀也是名副其實的小,上面只有一座寺廟,聽說每到冬天就會有成群的海鷗聚集,也許是我們去的季節不合適,一隻都沒見到。
陽光撒在清澈的洱海上,使蔚藍的海水變得波光粼粼,閃爍著點點光斑。挖色鎮
當你無法抑制內心的波瀾,渴求一片寧靜的時候,你可以選擇站在洱海邊發呆,拋開一切充斥著物慾和焦躁不安的雜念,任時光靜靜地流走……
Day 4 .喜洲古鎮、海捨生態公園
穿行在錯落有致的白族民居間,漫步在帶著泥土芬芳的田間小路上,微風拂面,內心一片安寧。
夫妻樹,生在大理洱海邊的田間地頭,它們並肩而生,連理枝,願偕老,共此生。
傳說在夫妻樹下牽手能夠攜手一生,正是因為這樣的美好期許,這裡成了婚紗照的熱門拍攝地。
徜徉在成片的田園風光中,這裡是那麼的雲淡風輕。
斑駁的樹影投落下來,讓人心生安
殘存的枯樹朽木挺立在洱海中,滄桑地訴說著往昔歲月裡孤獨而古老的故事。
在這裡,放慢你的腳步,忘卻過往一切的憂傷和煩惱,享受靜好的歲月。
看著落日的餘暉穿透雲層和樹枝,忍不住想要去抓住指間溜走的時光,哪怕只是一瞬。
Day 5.雙廊-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保存較為完整,街道兩旁是古香古色的白族民居 ,遊客摩肩接踵。大理古城
這裡留下了大理國和南詔國曾經的輝煌,有一種渾厚的帝王氣息,不是奢華,而是一種說不出的靜謐與高貴。一直往北走,遠遠的就可以看到大理古城地標性的建築~~五華樓。
登上古城牆,遠眺四周環繞的連綿山峰,沐浴慵懶隨性的和風暖陽,在蔚藍的天空下,感受幸福。
或許是被大理濃鬱的民族風情所吸引,又或許是因為熱愛隱逸自在的生活,洋人街、人民路隨處可見擺攤的外國人。大理古城
蒼洱春的雕梅扣肉,算是一絕,肉的鮮香帶著梅子的清香,肥而不膩,香甜入味。
Day 6 .蒼山-天龍八部影視城
選擇跟團遊覽蒼山的決定至今想想還是有些後悔,未能乘坐洗馬潭索道登上蒼山算是此次旅行的小小遺憾吧,但無論是天龍八部影視城、天龍洞的匆匆一遊,還是品嘗白族三道茶,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都成為了大理這座城市留給我們的獨特記憶。
蒼山
Day 7.崇聖寺三塔公園、大理-麗江
整個崇聖寺氣勢恢宏,所有寺廟都依山而建,越往高處,寺廟越是雄偉、大氣~~
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即使被疊加的災難侵襲,即使有所傾斜,三塔依然威嚴挺立
潭水清澈見底,倒映出三塔的雄姿,更加傾心迷人。
Day 8 .麗江古城-回家
因為返程時間定在下午,所以對於麗江古城只是粗略地遊覽了一下,走了走容易讓人逛迷路的小巷,看了看著名的四方街、木府,嘗了嘗童話客棧店長強烈推薦的臘排骨湯和米線。總的來說,還是更喜歡大理古城的感覺,同樣是青石板路,同樣是雕花的門窗,同樣是開滿各種商鋪,大理古城卻是值得慢慢品味的,少了許多喧囂,從容而淡定,讓人常常忘記正在經歷的人生,而麗江古城卻恰恰少了那種純粹。
獨坐在湖邊亭臺,天空似乎還有不舍離去的餘暉,大地被染得通紅,眼前的枯樹像極山水畫的倒影,朦朧不失滄桑,仿佛刻印在畫卷中。飄過怡人的晚風,人們在遙望著遠方西沉的夕陽,此時,我的追憶在徘徊,思緒在蔓延,也許生命中,都有一幅難忘的景致,期待著在時光裡化繭成蝶。
依付著俗世的黃昏,在迷離的時刻揮散出生命的價值,天邊的海鷗輕颺,成群的掠過金鑾暮色中,一回望還有殘留的絲絲溫暖。看海天一色,腦海裡思索如履,仿佛在詮釋著亂緒的追憶,在這躁動的世界,期待能帶來心的片刻的安逸,我們都是追夢人,亦是造夢人。
詩行在遠方,痴情人在遙望,蟄伏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品一杯清香茶茗,閱一卷飄渺神話,是佳人在落雨紛飛的時節,撐著油紙傘,走過亭臺,看那煙雨微朦。撿起落在心湖的蒹葭,由然模糊了行人陌客,漸行漸遠,是孤雁在長空划過最後一片色彩。
看過城市的燈火闌珊,走過時光的滿路荊棘,一切的經歷,冥冥中已有註定了的命數,內心有所瞭然,如目光所尋之處,在耳邊聆聽著微風細雨。最終,會漸漸明白,人生如同撥開迷霧看雲天,使心靈清澈,讓那份未了情緣,相摯共度長河,落日。
往事經年總在不經意間如水流轉,潺湲若冰,在黃昏時光讓人不禁追憶,浮想繁華。也許生活中每一次經過都是靈魂的悸動,親身感受周圍的景致,用心去參悟,邂逅無涯的思海,靜享光陰的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