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金字塔裡的大學生活,沒有了升學壓力,理應快樂放鬆。然而,泉州黎明職業大學的大三學生王琳芳,為了照顧癱瘓的父親,曾經兩度萌生休學念頭。
海峽都市報(微博)12月17日訊 記者 施建華 黃謹 文/圖
感動理由 金字塔裡的大學生活,沒有了升學壓力,理應快樂放鬆。然而,泉州黎明職業大學的大三學生王琳芳,為了照顧癱瘓的父親,曾經兩度萌生休學念頭。
為了兼顧學業與癱瘓的父親,她把父親從寧德老家接到泉州,一邊上學一邊打工,最忙的時候兼職三份工。這個身高1.52米的小姑娘,用她瘦小的肩膀,背起父親上學。【新聞回顧:90後女生帶著病父上大學 婉拒全校募捐】
父女相依為命
親戚沒法幫一輩子,瘦小的她撐起這個家
上周六的中午,我們在泉州東海街道雲山社區的一棟4層民房裡,見到了剛剛兼職回來的王琳芳。父女倆租了一間10多平方米的房子,月租350元,但對她而言,還是有點貴,好處就是距離學校近,方便她隨時趕回來照顧父親。
推開房門,父親王松生躺在床上,像是剛醒,看到記者,他禮貌地招呼我們坐下。小陽臺上有一頂小帳篷,裡面鋪著毯子,乾淨整潔,這就是王琳芳的「臥室」了。
「早:吃藥,倒夜壺,洗膿,刷牙,早餐;午:吃藥,擦身子,艾燻;晚:衛生,拔罐」,房間牆壁上貼著一張張的小紙條。王琳芳說,事情實在太多了,她擔心自己會記不住每天要照顧父親的事情,因此特地寫下來。
王琳芳出生於寧德福安,本來還有一個妹妹,但很早的時候就送人了。父母在她小時候就分開了,在她高三那年辦理了離婚手續。
父親患痛風結石20多年,起初生活還能自理,五六年前病情惡化,就基本癱瘓在床。一開始是三伯幫忙照顧,兩年前三伯離世後,父親就轉由大伯照顧。可是今年,大伯父和大伯母去福安城關的兒子家住了。於是,2013年的暑假,她一直在老家照顧父親。
一邊打工,一邊照顧父親
一下課就給父親打飯;午休和晚上兼職打工
9月1日,又開學了。父親王松生病情卻突然加重,王琳芳在醫院守了快一個月,「不敢跟老師解釋或請假,因為我一回校,父親就沒人照顧了,我想實在不行,就先休學吧。」
其實,上大一那會,王琳芳就曾萌生過休學的念頭,老師一再勸說,她才堅持了下來。這次得知她又想休學,老師和同學們紛紛勸說,「只剩不到一年就可以畢業了,中途放棄太可惜了」。
為了兩邊都能顧上,王琳芳做了一個決定——把父親從寧德接到泉州,邊上學,邊照顧。坐大巴去泉州的路上,行動不便的父親,為了不上洗手間,出發前不吃不喝。回想這些,她仍然心疼不已。
學校的輔導員陳老師說,知道王琳芳的困難後,曾提出發動全校捐款,但王琳芳婉拒了。為了多掙錢,王琳芳開始兼職打工:發過傳單,貼過海報,當過書店職員,最多的時候同時幹三份工作。每天一下課,就馬不停蹄到食堂給父親打飯,午休和晚上時間就去兼職。「之所以選擇發傳單或者貼海報,是因為這些工作時間相對靈活,東西發完就可以,爸爸有什麼需要給我打電話,我可以馬上趕回來。」
父親的私人「醫生」
洗膿敷藥,針灸艾燻,父親病發時,她時刻陪在身邊
當王琳芳掀開父親身上的被子時,父親腫脹的腳掌和手掌映入記者眼帘,記者雖然有所準備,但仍然驚愕不已。因為常年臥病在床,王松生的手臂和大腿骨瘦如柴,和腫脹的手腳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王琳芳說,父親的手腳掌隔一段時間就會腫脹,然後流膿,「這是一種家族遺傳病,三個伯伯也有,只不過大伯和二伯輕微一些。」
「病情發作的時候很痛。」王琳芳說,父親病情發作時,整晚都無法入睡,每當那時,她就要在旁邊徹夜陪伴,洗膿敷藥,儘量減輕父親的痛苦。床頭放著一些梅花針和針灸盒等理療用具。王琳芳說,這是上次媒體報導她的事跡後,一位幫忙義診的泉州老中醫,臨走前贈送給她的。
看到父親雙腳又腫脹了,為了活血,王琳芳拿起梅花針在父親腳背上輕輕拍打,然後把針灸盒吸附上去。緊接著,她點燃了艾絨,一股香氣撲鼻而來,「父親聞到會舒服些。」不到一小會,盒子裡面就充滿了鮮紅的血液。
講起畢業後的打算,王琳芳說,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樣就能抽出時間來照顧父親,走一步算一步吧,我是不會放棄父親的,是他給了我生命。」
拍客感言
泉州拍客黃先生是名中學老師,他說:「如果我教的學生,能有王琳芳那麼孝順懂事,我也會很欣慰。」
黃先生說:「當我看到她1.52米的小個子,躬身彎腰背起父親到衛生間洗澡的時候,我真的被這個小女生身上散發出的『力量』感動了。我將會把她的經歷告訴學生,因為她身上所體現的孝道,不但是大學,也是一生中需要學習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