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現在不僅成人壓力大,小孩的學業也開始繁重了起來,因此小兒抽動症悄然闖進了一些家庭,為了讓更多家庭重視小兒抽動症,了解小兒抽動症,「王士雄聚元堂」藉由一個故事來講一講抽動症。
她:小玲,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女性。2014年,27歲的她有幸嫁給了愛情,婚後生活雖說不上富足,但也溫馨和睦。
隔年,這個家庭迎來了最為珍貴的禮物,一個小生命降臨到了這個家庭,女兒的降生讓這個溫馨的家庭更加充滿朝氣。
一晃到了2020年,今天是小丫頭的五歲生日,帶著生日王冠的她擠坐在父母中間,兩隻小手握緊在胸前有模有樣的許願,不過偷看蛋糕上被自己之前吃掉的草莓時,還是讓人知道了她沒有在專心許願。
父母的生日快樂歌已經到了尾聲,小傢伙這才專心把眼睛閉起來,遲了一兩秒後身子前探吹滅了蠟燭。隨著蛋糕上的燭光消失,一個天真的願望帶幾分期許,化作只有燭光才知道的秘密。
溫馨的燭光散去,明亮的燈光又再次填滿整個房間,小姑娘興奮的扶著桌子跳動,催促爸爸快點切蛋糕。
看著女兒吃蛋糕的樣子,小玲與丈夫二人百感交集,平時忙於工作的他們突然察覺到了時間的流逝,那個襁褓中的小嬰兒如今已經是個古靈精怪的小丫頭了,平時疏於陪伴的內疚,與這一刻的溫馨產生著強烈的衝擊。
突然,小玲在正在出神的時候,看到女兒的嘴角快速抽動了一下,接著是肩膀也猛然聳了一下,那在平時看起來不起眼的動作,但現在卻覺得不那麼尋常。
這毫無預兆的一幕,讓她二人看的一頭霧水。
自此之後,小玲總會有意無意的注意到女兒的異常動作,但觀察女兒的其他方面,卻沒有什麼問題。她詢問周遭的朋友這是什麼情況。
但得到的答案大多都是「小孩子嘛,可能就是在哪學的,身體沒有毛病就行」。但其中還有一部分人懷疑這是多動症。
小玲聽到這個詞的時候如夢初醒,認為自己女兒的異常動作就是多動症,而且看了關於多動症的相關話題,也覺得與女兒的其他表現與多動症頗為相似。
比如她最近就接到過幼兒園老師的電話,說女兒最近: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情緒波動大等。
小玲將理解到的事情回家跟丈夫說完後,但因為多動症不算是身體疾病,兩人又忙於工作,所以選擇先諮詢一些從事醫療工作的朋友,看能不能在家治療。
在一些醫生朋友的建議下,小玲起初買了含鋅的食物,同時搭配一些多動症的營養藥物。
然而時間一點點過去,女兒的異常舉動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更加頻繁,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的學習,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同時她還發現女兒還會無故喊叫,說聽過的髒話之類。
女兒的變化讓本就忙於工作的小玲心力交瘁,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她選擇去醫院檢查治療,經過醫生的檢查,得到的結論是女兒患上了「抽動症」。
醫生說,因為早期抽動症和多動症有些症狀比較類似,所以會被誤認為是多動症。
對於醫學界來說,抽動症和多動症是有著本質性的不同,多動症是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家長讓其別動的時候還會動,一般是有目的性的做出一些動作。
而抽動症雖然也是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但卻是完全不由控制的一種行為,比如一個抽動症小孩在專心聽課,但是他眼睛不自覺地動,他自己是完全沒感覺的,手動來動去也不覺得,你叫他別動,他就不動了。
在專業醫生的講解下小玲算是搞清楚了抽動症,也明白了抽動症的嚴重。
如下:
抽動症的孩子主要表現為不自主的、突發的、快速重複的肌肉抽動,在抽動的同時經常會伴有爆發性的、不自主的發聲和穢語,抽動症的症狀有眨眼、斜視、撅嘴、搖頭、聳肩、縮頸、伸臂、甩臂、挺胸、彎腰、旋轉軀體等動作。發聲性的抽動主要表現為喉鳴音、吼叫聲,逐漸轉變為刻板式的咒罵、陳述的汙穢詞語,有的孩子在不自主地抽動後逐漸產生語言運動障礙;還有的孩子可以產生模仿性的語言、模仿性的動作、模仿性的表情等等行為。
在了解了之後,小玲更加重視了病症,經過朋友的介紹,她找到了我們,對於有著豐富臨床經驗的我們,接手了這個可愛的小丫頭。
在使用了藥物治療,搭配著一些心理輔導後,小姑娘的症狀明顯減輕了不少,只要持續治療就可以完全康復。
同時對於忙於工作而忽視女兒成長環境的小玲,我們說出了抽動症最根源的所在,那就是陪伴和鼓勵。
一個家庭的美滿,不是靠多麼富裕,更不是生活的如詩如畫那般,而是平平淡淡的溫馨,健健康康的家人。
結語:孩子的純真往往讓家長們忽略了他們的感受,可是對於孩子來說,家人就是童年的整個架構,一言一行都是他們模範的目標,在什麼樣環境中成長,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最後引用一句道德經的一句話: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與孩子共同成長,學會做一個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