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痣,一定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因為幾乎很多人身上都會有那麼一兩顆痣,再仔細觀察這些這些痣,有些是黑痣,有些是紅痣。
最近網上有傳言稱,皮膚上長紅痣,是肝病的標誌。很多肝病患者身上,都會長紅色的痣。因此,讓許多身上有「紅痣」的朋友被嚇得不輕。這種皮膚上長的紅痣真的和肝病有關係嗎?皮膚為什麼會長紅痣呢?
皮膚上長紅痣和肝病沒有太大關係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佟春光表示,得根據他那個紅痣的形態來看。大部分人尤其是成年人,身上長的紅痣一般就是直徑在一到五六個毫米左右。隨著年齡的增長,紅痣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它在醫學上叫血管痣,或者櫻桃痣。
這是一種良性的病變,本質上就是皮膚真皮乳頭層裡頭的毛細血管擴張,跟肝病沒有太大的關係。一般認為這種毛細血管擴張,可能跟他本身的代謝或者激素水平有一定關係,中醫講可能跟血瘀有關。
為什麼有肝病患者確實會長紅痣?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肝膽外科 副主任醫師徐佳解釋到,肝病的中末期,肝臟對雌激素的代謝出現障礙,雌激素代謝出現障礙以後,就會造成身體一些局部的、尤其是動脈末梢的動脈小血管的毛細血管局部的擴張。那麼這會造成一些小的紅痣,醫學上叫蜘蛛痣。
這些痣是由肝臟的雌激素代謝障礙引起的,但要單單說,如果有紅痣就是肝臟的功能不好,那麼這個命題是不對的。
專家表示,大部分紅痣是櫻桃紅樣血管瘤都是良性的。不影響健康,不傳染,不會惡變,不必過於恐慌。只有出現一個小紅點,向四周蔓延為多個毛細血管形狀的蜘蛛痣,可能是肝臟出現了問題,才需要引起注意。
那麼,除了蜘蛛痣,如果肝臟出現問題,皮膚還會有哪些異常的現象嗎?
當肝功能損害達到一定程度,病人的身體上就會出現蜘蛛痣形態的小紅點,這種小紅點可能會比正常人稍微多一些。還有一個就是典型的叫肝掌。在病人手掌的大小魚際的部位,會出現發紅的情況。這也是由於肝臟的這個病變引起的。
隨著這肝功能衰竭,出現黃疸,膽紅素代謝也出現了紊亂障礙以後,他皮膚還可能變黃,那麼本身皮膚還可能由於長期的黃疸,膚色逐漸變黑。它們的出現,可能預示著你的肝功能在慢慢變差。
哪種痣易引發疾病?
對於我們身體的痣,皮膚上也有些痣確實會影響健康,可能出現惡變。那麼,對此我們應該如何辨別?
第一,看痣的對稱性。如果是良性的色素痣,整個痣看起來是很均勻對稱的。有色惡變可能性的色素痣,它的對稱性就不是太好;
第二,看它的邊界。良性的色素痣,跟正常皮膚的界限非常清楚,而且表面也很光滑。而懷疑惡變的痣,一般它的邊界不是太清楚。有的時候可以像鋸齒狀一樣,表面也不是太光滑;
第三,看顏色。良性的色素痣一般看顏色非常均勻,而懷疑惡變的痣,除了這些顏色,中間還會有時候摻雜著藍色、白色,表面顏色不均勻,很花的感覺;
第四,看痣的大小。一般良性的痣都比較小,一般也就不超過五六毫米。
第五,看色素痣進展的情況。正常的色素痣,一般在身體上沒有明顯的變化。如果這個色素痣在短期內快速長大,甚至超過它本身的一倍左右,或者短期有破潰滲出,那這個時候我們要懷疑,它有沒有惡變的可能性。
提醒大家,身上的痣如果出現以上這些變化,應當立即就醫,最好是取活組織做病理切片檢查,以明確診斷。尤其是長在手心、腳心、腋窩等特別容易摩擦的部位的痣都是需要提高警惕的。祛痣一定要選擇正規醫院皮膚科進行診斷後再治療,並按照醫囑進行病理檢查以及術後恢復,以免影響健康。
拓展延伸
NEWS
不少人奇怪,怎麼癌症說得就得了?其實,癌症並不是一下子出現的,它有一個緩慢的發生過程。如果在癌前病變就能止步,那麼癌症也就很難發生。
記好!6種常見的癌前病變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
胃癌發展有一個大致的過程:
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能屬於癌前病變或癌前狀態,癌變的風險相對增高;當胃黏膜出現上皮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胃黏膜被腸型黏膜替代),可能是癌前病變的表現。
胃黏膜表面明顯不平,且顏色是紅白相間,但以白色為主
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症狀:多為上腹痛、腹脹、腹部不適、食欲不振等。
慢性萎縮性胃炎通過胃鏡及黏膜活檢可以確診,只要在慢性期及時接受正規治療,通常不會癌變。
幹預方法
1、檢查:推薦淺表性胃炎每3年查一次胃鏡,慢性萎縮性胃炎每1~2年查一次胃鏡,並積極治療。檢測幽門螺桿菌,視情況進行規範的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2、戒菸酒:萎縮性胃炎的嚴重程度和吸菸、飲酒正相關。
3、規律飲食:飲食要細嚼慢咽、少吃醃製食品、不要暴飲暴食、不吃辛辣黴變食物。
腺瘤性腸息肉→腸癌
腸息肉有很多類型,其中,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尤其是直徑大於2釐米的,癌變的機會較高。
據悉,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一般從息肉到癌變,平均要5~15年。在這階段,通過腸鏡進行息肉切除,能大大降低腸癌的發生。
幹預方法
1、檢查:50歲以上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每年進行1次肛門指檢,發現息肉視情況處理。
2、戒菸戒酒:大量飲酒、吸菸,腸息肉的發生率也會提高。
3、少吃:高動物蛋白、高脂肪的食品,減少食用精糧,減少醃製、煙燻類食物。
4、多吃: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把細糧的三分之一換成穀物、粗糧,比如豆類、紅薯、小米、高粱、玉米等。
5、「33」運動:每周進行3次以上的運動,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有助於維護免疫系統健康和減少腸道炎症,癌症危險自然會大大下降。
肺結節:不典型腺瘤樣增生→肺癌
肺結節中的不典型腺瘤樣增生屬於癌前病變。其中,結節越大,惡性的可能性也越大。
根據臨床對上千例的肺部孤立性結節觀察發現,肺部結節直徑小於0.5釐米,惡性的可能性很小,大約在1%以內;0.5~1釐米時,惡性可能性為6%~28%;直徑>2釐米的肺結節惡性概率達到64%~82%;直徑>3釐米的肺結節,90%~95%為惡性。
幹預方法
1、檢查:一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早期肺癌。
2、戒菸:吸菸者肺癌發病率是不吸菸者的10倍,而戒菸可明顯降低肺癌發生率。
3、注意室內通風:防室內微小環境空氣汙染,要注意保持室內通風,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4、減少廚房油煙:烹飪儘量減少油炸、煎炒。炒菜前要開窗戶、開抽油煙機,炒菜結束後抽油煙機要再開5-10分鐘。
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
乳腺癌發展要經過:
正常乳腺導管內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
乳腺非典型增生可能是乳腺癌的癌前病變。單純的乳腺增生症並不發生癌變,如果導管上皮高度增生及非典型增生則可能為癌前病變。一般將乳腺組織非典型增生、導管內乳頭狀瘤及乳腺囊性增生視為乳腺癌的癌前病變。
幹預方法
1、檢查:女性定期乳腺自查很重要,35周歲以下的普通女性主要使用超聲檢查進行體檢;45-55歲圍絕經期的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鉬靶檢查。如發現有癌前病變,建議遵醫囑複查並看是否需要手術。
2、不亂用雌激素保健品:亂用雌激素類產品可能導致乳腺導管上皮細胞增生,甚至發生癌變。
3、少吃高脂食品:少吃油炸食品、奶油、奶酪及各種甜食,控制脂肪的攝取,避免肥胖。
4、保持好心情:負面情緒很容易導致機體內分泌紊亂,跟乳腺疾病有一定關係。
5、適當運動:是預防乳腺癌發生的重要因素。
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宮頸癌
宮頸上皮細胞在HPV持續感染後,可從發生非典型增生再轉變為癌變,這個時間可長達10年或更長時間。
其中,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也就是常說的宮頸癌前病變,分為一、二、三級別,級別越高越容易癌變,而級別越低越好治療。
要注意!性生活、婦科檢查後有少量陰道出血的現象就是接觸性出血,有可能是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症狀。
幹預方法
1、檢查: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應做一次TCT及HPV檢測。如有異常,則需要進行陰道鏡檢查或活檢。
2、積極治療炎症:積極治療慢性宮頸炎及宮頸癌前病變。性生活要注意衛生。
3、接種HPV疫苗:條件允許下可接種宮頸癌疫苗,預防宮頸癌發生。
4、防止過度疲勞:不良生活習慣會降低人體免疫力,給病毒入侵製造機會。
雖然,萎縮性胃炎、息肉、肝硬化......這些情況都可能與癌症相關,但它們從良性疾病發展到癌前狀態再演化成癌變卻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所以不必驚慌。不過,一旦發現也要引起足夠重視,積極治療和調整生活方式。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