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家鼠彩照示形態特徵
《住宅巧滅鼠》首篇「識別家鼠」受到較多關注。為讓讀者能更真切地看到這幾種家鼠的形態特徵,筆者再採擷幾張彩照作補充:
2張小家鼠彩照顯示其身材嬌小,毛色有深淺不同。
2張褐家鼠彩照顯示其體軀、四肢及尾都粗壯,尾兩色,耳朶較小。
黃胸鼠彩照顯示其耳朶大而薄、尾巴長且細;特別應注意其前腳掌背面具褐斑,這是該鼠的重要鑑別特徵。在南方農田捕獲時,可以據此與模樣相似的黃毛鼠
Rattus losea作區別,黃毛鼠四足背的毛全白色。
屋頂鼠又稱黑家鼠,外形與黃胸鼠很相似,耳大而薄、向前折可達眼部中央,尾細長並顯然超過體長。其體色有2型,黑色型者體背毛全黑,體腹面灰褐色;另一型背毛棕褐色,毛基灰褐,並雜有黑毛,腹面淺黃或灰白色。尾全暗色。它們基本棲息於房舍內,築巢於屋頂或牆角,喜活動於樓房頂部,也可見於畜舍和水溝等處。偶爾野外也能有個別發現。
另3種家棲鼠簡介
我國的家棲鼠,以小家鼠、褐家鼠和黃胸鼠最常見,危害很大。第4種在我國分布較廣、也能造成顯著危害的家棲鼠,乃是屋頂鼠Rattus rattus,其2亞種——R. r.rattus(歐洲屋頂鼠)和R.r.alexandrinus(埃及屋頂鼠)原是由外輪帶進來,起初分布在沿海港口城市,後逐漸擴散,2011年在成都市也首次捕獲到黑色型屋頂鼠。至於在我國南方原分布、腹毛純白的,前稱斯氏屋頂鼠R.r.sladeni,現依王應祥(2003)和馬勇等(2012)意見,已重新認定為獨立物種,按其最早所訂學名,稱東亞屋頂鼠Rattus brunneusculus,同時將海南屋頂鼠R.r.hainanicus改作其亞種。此種「屋頂鼠」是野生鼠類,生活習性與Rattus rattus不同,棲息於亞熱帶田野,以溪流兩岸、溝邊石洞等處較多,為害農田,其實不在「與人類伴生型」的家棲鼠之列。故通常說的「家鼠」乃指前4種。
應補充說明的是,在我國屬於「與人類伴生型」,即依賴人造環境,好棲息在居民點、房舍中,也就是具有家棲習性的鼠,總共有7種。除上述4種已在首篇及上文彩照作了介紹之外,現將另3種列於下表。
表1. 中國分布的與人類伴生型鼠﹙另3種﹚
後足長 mm | 國內分布地 | 主要棲息環境 | ||||
斑胸鼠 Rattus yunnanensis | — | 各項體尺與黃胸鼠相似 | 雲.貴. | 房舍、田野 | ||
擬家鼠 Rattus pyctoris | 中亞鼠. 土庫曼家鼠 | 17~ 22 | 16.7~21.3 | >30 | 藏.雲.川. | 亞熱帶山地房舍及附近的田野 |
緬鼠 Rattus exulans | 緬甸小鼠. 天涯鼠 | 約 7.5 | 約10 | 20~25 | 臺東、海南及南沙西沙群島 | 熱帶海島灌叢、房舍、田野 |
﹡本表及本節資料,主要引自馬勇等‵齧齒動物分類學與地理分布(見:鄭智民等主編《齧齒動物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黃文幾等《中國嚙齒類》(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斑胸鼠形態與習性都與黃胸鼠相似,曾視作黃胸鼠亞種,鑑別特徵是前胸部有明顯黃褐色塊斑。擬家鼠(曾用學名Rattus rattoides、R.turkestanicus)體背面赤黃褐色,體腹汙白或帶淡黃色,尾兩色,上面暗下面淡;棲息於林帶、灌叢、園地,及林區內的居民點;有貯食習性,對農業有害,並能傳播鼠疫和蜱性回歸熱等。該鼠主要分布中亞與南亞地區,我國為次要分布區。緬鼠形似小家鼠,但毛較粗,後足較大,尾比軀體長;體背面褐色,體腹汙灰白色,毛基深暗;好棲居農村茅屋頂。主要分布東南亞及南洋各國,我國是其邊緣分布區。
這3種家棲鼠在我國分布區窄,數量較少。若需防治,可參照前述3常見家鼠消滅方法。
關於養貓滅鼠問題的討論
「家庭養貓滅鼠」 利少弊多不提倡講鼠的天敵,大家通常會先想到貓。讀者或許會奇怪:為什麼先前一連幾篇講保護利用天敵,卻一字未提貓?人類有意識地利用家貓滅鼠已有幾千年歷史,它們確實也發揮過不小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其他治理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居住條件的變化,貓在治理害鼠中的作用已日趨減弱。現今,防疫專家對「家庭養貓滅鼠」不看好,認為是利少弊多。
一是成本高而作用有限。我國民間有「一貓鎮三宅」之說,上世紀80年代多次調查卻表明,在建築物防鼠不佳、鼠食未加控制的農村,養貓滅鼠的效果並不理想。由表2可見,養貓戶的鼠密度僅比未養戶低15%左右,剩餘密度仍然過高,遠未達國家愛衛委規定的滅滑鼠準(粉塊陽性率不超過3%);並且,養貓戶近鄰的鼠密度與未養戶沒有顯著差別,表明貓並不能「鎮三宅」。其中粉跡法調查,養貓戶陽性率顯得低很多,那是因為養貓戶裡鼠受貓幹擾,活動更加隱蔽而更少到外露的場所(能布置「粉塊」處)來。以夾捕法查,相差就不那麼大了。在雲南省作的較大範圍調查更證明,養貓戶與未養戶,養貓村與未養村,推廣養貓縣與未推廣縣之間,鼠害程度並無顯著差異。如此看來,在影響鼠數量的眾多因素中,貓的作用甚小。若僅從滅鼠功效講,養貓不如毒餌法、器械法的滅鼠率高並省錢省事。也有說,養貓控制鼠的作用,僅僅同水泥硬化地面與牆根的效果相當。
表2. 養貓戶、鄰居和未養戶的鼠密度調查
戶 別 | 調查戶數 | 夾捕密度 | 粉跡密度 | 毒餌消耗 | 戶均死鼠數 | |||
夾數 | 捕獲率% | 粉塊數 | 陽性率% | 毒餌數 | 消耗率% | |||
養貓戶 | 6 | 29 | 31.03 | 144 | 21.53 | 87 | 36.78 | 2.17 |
鄰 居 | 8 | 35 | 37.14 | 342 | 46.49 | 127 | 42.52 | 3.13 |
未養戶 | 145 | 547 | 36.01 | 4320 | 50.67 | 1764 | 57.26 | 3.14 |
※「夾捕密度」是用鋼板夾,每室(15㎡)布1夾,晚放晨收,以捕獲率表示。「粉跡密度」是用滑石粉靠牆根布成20cm×20 cm的粉塊,每室(15㎡)布2塊(對角放置),次日早晨檢查,有鼠腳印尾印等痕跡的粉塊計為陽性,即有鼠。本表資料引自 汪誠信主編《有害生物治理》,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第254頁。
二是從衛生與防共患病角度看,弊端更多更大。貓本身易攜帶弓形蟲、狂犬病病毒、貓抓熱(巴爾通體)和貓癬等眾多病原體,通過汙染食物與器具、直接接觸或抓咬,就會使人共患,後果都會相當嚴重。即便貓癬也頑固難治,會致患者脫髮和皮膚大面積病變,滲出性化膿。
弓形蟲危害性更大,該病原體既廣布全國各地,人又特別易感,它以貓為「終宿主」發育成孢子囊排出並粘於貓身,而貓最愛貼人,常臥在沙發、床鋪上,人用手撫摸就會不知不覺中感染。人類感染後,常見有淋巴結炎、心肌炎、肝炎、腎炎、支氣管炎等臨床表現,更多則是缺臨床症狀而成隱患。它是細胞內寄生原蟲,在人體內會逐步侵入許多組織與器官,而多器官累及者預後甚差,有相當高的病死率;男性感染後還可引起精子質與量的損害。弓形蟲對育齡婦女和孕婦危害尤大,會危及胎兒,導致流產,或使胎兒腦和眼受累,致畸與死產;若胎兒出生,會有低智、腦癱、癲癇、視力障礙等嚴重後遺症。
三是貓極不利防疫。貓密切接觸鼠,會吃鼠留蟲、粘染蚤類,或將戶外的病鼠拖回本宅,造成鼠源性疫病擴散。由於病鼠、弱鼠更易被貓捕獲,這等於優先幫助惡性病原傳布。
特別是,實際調查證明,在腎綜合症出血熱(又稱流行性出血熱)疫區,養貓人家發病率顯著高於未養貓戶。這是由於貓攜帶該病毒能不生病,所帶病毒隨貓尿源源排出達數月之久,難免會傳給貓主人。所以說,在出血熱疫區更不可養貓。
基於這三條,現代的疾病控制專家講滅鼠,是不提倡採用家庭養貓方法的!
況且,如今貓更多是作為寵物養,吃飽睡穩就懶得捕鼠,甚至喪失該本領。而既然當寵物,那就不如讓這種角色轉變更徹底,乾脆讓寵物貓也與寵物狗一樣,要清潔講衛生,要給予除蟲免疫,並避免接觸鼠與鼠活動場所,讓貓鼠脫鉤,完全解除其「滅鼠」職責,這樣才能確保寵物主人的健康與安全。
「家貓外養-園區巡遊」 或可用於日常持續控制家鼠?
家貓是人類馴養幾千年的產物,作為家鼠天敵,有野生天敵難以具備的優勢——能自由地棲息、活動於人類居住區,能適應城市生活。蛇、鴞和鼬只要實施好保護,在農村應能生存並發威滅鼠,進城市棲息、活動則比較難,數量不大可能發展。家貓應可填補這個空缺。並且,許多調查表明,大規模毒餌滅鼠之後,養貓戶、養貓村的鼠密度回升比較慢,這個側面反映出,貓在對殘留鼠的日常控制上,是能起一定作用的。不提倡用家庭養貓方法滅鼠,是因其與人親密伴生而弊端多多。現在,為彌補城市裡野生天敵貧乏的缺陷,有人嘗試「家貓外養」方式,選擇適量善捕鼠的家貓放養在園區,不歸屬家庭,不進房屋不貼近人,當可避弊取利。貓不象狗只認1家主人,在園區各處少量投食供水設窩,可招貓在園內留居並流動找食,不嬌養而在「野」生活中保持本能。這些貓白天在綠化帶歇息,夜裡在園區各處巡遊。這會使得鼠類在園區沒機會孳生,也較難再竄進房屋作祟;即使有個別鼠漏網溜進房,也容易由該家庭置夾或投毒餌立刻消滅。園區高度綠化能自淨,貓在園區內遊走,還能增添些生氣呢,只是必須教誡孩童不要去抓玩這些非寵物「野」貓,人不靠近貓臥宿處。從初步情況看,效果較好。其利弊如何,尚須進一步檢測;對這些貓及其臥窩是否必要定期採取防疫滅蟲等措施?亦有待研究。
筆者設想,在非疫病流行區流行期,在綠化良好的單位園區或居民小區裡,採取這種「家貓外養-園區巡遊」方式,或許可以作為利用家貓實現日常持續控制害鼠的一種措施,值得進一步試驗觀察。是否可行?祈請各位讀者、專家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