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望寧
塔夫教育政治主教
20多年奮戰高考政治一線,教學風格變化多樣,年年押中高考政治命題。
在塔夫,每年考前有個雷打不動的傳統——押題。今年的考前押題以直播形式和學生見面,塔夫的「最強外掛」,學生公認的「押題王」政治任課主教李望寧老師準時出現在了直播中,為即將參加高考的同學助一臂之力。
高考政治結束,學生們的朋友圈都有點不淡定,紛紛感嘆,李望寧老師也太太太太太準了吧!
沒錯,今年我們的李望寧老師又押中了高考題。
而這並不是李老師第一次押中高考原題了,此前歷年的高考和選考,李老師都有精彩表現,自帶精準的「押題」屬性可以說是錦鯉本李了,堪稱塔夫學生政治學科的最強外掛。
2020屆政治選考,李老師不僅押中四道大題,包括經濟生活中財政的作用、哲學生活中整體與部分、法律中的違約與違約責任承擔方式、國家與國際組織中的制約英國首相權利的因素,連判斷題的預測都完全正確!
讓學生們穩穩把幾十分揣在口袋~~~
那麼,政治「最強外掛」、「押題王」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李老師說:「押考題不是一門『玄學』,而是一個『技術活兒』。」
這基於二十多年來對學科知識全面深入地挖掘、對時事熱點的敏銳思考和對命題規律的分析掌握。
沉在教學中,兢兢業業教學
20多個年頭一步一個腳印的從業經歷中,李老師曾是公辦學校的教學骨幹,平均每年負責10個高三畢業班的政治學科教學。
而來到塔夫,李老師不僅負責班級政治學科教學,還負責針對性強化的政治「一對一」訓練。
每年平均教5個班,再加上7、8個「一對一」,一年就將整個高中的政治教材講了十多遍,20多年教學生涯,李老師將整套教材至少已經講了四五百遍。
教材內容已經深深刻在他的腦海中,哪裡是重點,哪裡是難點,他熟稔於心。
課堂上,李老師的板書是一絕。他反覆強調,政治學科並不是隨便背背就能拿高分的,而是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為此,李老師近乎執拗地堅持每堂課必須手寫板書,將每個知識點和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清清爽爽地列出來,讓學生們一目了然。
即使常年忍受肩周炎疾病的痛苦,李老師也從未想過對自己的教學和學生打折扣,依然每堂課書寫數個整齊清晰的板書以饗學生。
李老師說,這是必須下的苦功夫,必須踏踏實實,不能丟掉。
緊追時政熱點,善與同行交流思考
課堂之外,李老師對時政大事保持著超高的敏感度和思考。
平時,李老師喜歡看時政新聞、刷新聞APP。多年來,這個愛好已經變成了他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李老師說,能多次押中高考題,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這個愛好。
比如,疫情之後,李克強總理提出發展「地攤經濟」。這個話題就引起了李老師的注意力,多年的經驗和職業敏感度讓他確定:地攤經濟,今年一定會考!
於是李老師總結了就業的意義、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勞動者的地位等知識點,讓學生熟悉掌握,並在直播中再次分享。
高考政治科目考試結束,李老師押中了「地攤經濟」和數個知識點,事實證明,李老師「最強外掛」和「押題王」的稱號,並不是說說而已。
李老師還非常注重與同行的交流和探討。每當有新熱點,李老師會先單獨思考和判斷,然後再和資深同行進行交流。他與杭州市教研室的主任、杭二中的教師以及各個學校的政治老師都是微信好友,大家經常在微信群和QQ群交流,有時候的押題靈感,就來自於同行們你一言我一語的碰撞。
分析歷年考試,掌握命題規律
李老師的身份與其說是一個政治老師,確切來說,更像一個「政治考點資料庫」。
對於近20年來浙江省的高考政治考點,題型,李老師如數家珍。
能做到這樣,別人看不見的時候他可沒少下功夫。
浙江省的高考題型一共有四種,哪四種?
以前高考出題主要是紹興的老師,現在變成了浙大的老師,伴隨著出題人的變化,考題有可能出現哪些變化?
李老師拿著這些問題問自己,他翻找了近20年的高考試卷,將考卷上的知識點做了一個「地毯式」的盤查,哪些知識點考了多次?哪些知識點考了,哪些知識點沒考?
然後,將分析的結果絲毫不差的儲存在自己的「系統」中。根據系統的「數據分析」,為學生準備教學資料。如果市面上沒有相應的資料,便找一些題目,編寫資料,並在日常授課中,重點將系統「分析」出來的知識點教給學生。
所以,優秀從來不是一種天賦,而是通過不懈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才能做到。
李老師的「押題」絕技也並非一日練就,而是通過二十多年的經驗積累和不斷實踐中的分析思考。
所謂「最強外掛」和「押題王」,並不是老師為了個人炫技和自我滿足,都只是出於對教學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的責任使然罷了。
其實,每到押題的時候,李老師總會感到糾結和焦慮。
為什麼?李老師可是公認的「押題王」啊!
以下,是李老師的原話:
「教育說大一點,它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所以當老師要有良心,我要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自己,特別是每一年帶高考班,每一次猜題我都特別糾結,因為我擔心猜錯了或者太少了,影響學生,但我還是儘可能的努力的做。」
這種「糾結」,還輻射到教學中,讓李老師不敢鬆懈。
「高考分數有時候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所以當老師的,特別是高考的老師,一定要認真教書,兢兢業業。如果學生的能力很好,可以給他錦上添花,如果學生的基礎差點,就給他雪中送炭。」
面對一個班,學生的基礎、理解能力、興趣點等都各不相同,要將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教透,該怎麼做呢?
李老師的策略是,對學生一視同仁,並不會格外關注好學生而漠視知識較薄弱的學生,「既不厚此,也不薄彼」。
有的學生學的比較好,李老師會經常在課堂上點他回答一些有難度的問題,讓他自身有所提高,不要放鬆;
有的學生學的不是很紮實,李老師也會經常點他回答問題,但問題相對簡單,這一方面能讓他感到老師的關注,另一方面,增強學生的自信,不要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李老師曾經教過數個初步接觸政治的學生,面對這些零基礎的學生,李老師從板書做起,通過板書的整理羅列,為學生們搭建起了知識體系。課堂上,旁徵博引,概念和事例穿插,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每天課後,李老師充分發揮塔夫「主教+助教+班主任」教學模式的優勢,根據當天的授課內容,讓學生進行「日考」。
晚上,助教老師在批改試卷時,對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有了大致的掌握,次日等學生來「過關」時,李老師會問學生的具體的概念和思路,對不過關的學生,交由助教老師輔導學習,直到他完全弄懂為止。
助教老師對有學科遺留問題的學生進行輔導,直到學生完全明白。
然後再在「周考」和「月考」的滾動測試中,反覆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並對「日考」、「周考」和「月考」的成績進行分析,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圖為班主任對學生「日考」、「周考」、「月考」的成績進行分析。
在李老師和學校不鬆懈的雙重「壓力」之下,零基礎學生進步喜人,第一次選考時達到71分,第二次選考則進步到了92分!
看到學生們一次次的進步,李老師顯得很淡定,甚至對十多個學生選考滿分的成績也沒有露出喜色,他覺得,學生的成就和進步完全來自於學生。
但李老師不知道的是,經他指導得到提升的學生,有多感激他!對他們而言,李老師既是錦上添花之人,更是雪中送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