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做人要精,做事要明」;也有人說「先做人後做事,做好人才能做好事。」你怎麼理解?
第一句話是說做人與做事的原則,第二句話是說做人與做事的先後順序,做人要精,要做一個明白人,既懂得與大家和諧團結又要有自己的底線、見解與立場,如儒家倡導的外圓內方,如此才能廣結善緣,有自己的主見,不迷惑,喪失自己的方向;做事要明,這裡是指做事要明辨是非,如儒家所說博學之,明辨之,慎思之,篤行之。明辨是非,懂得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是不能做的,前後合起來就叫精明;
想要做好事就必須要做好人,只有先修煉自己、修養自己,提高自己的素養,做一個政治正直無私的善良的好人,才有可能為社會、為人民、為他人做好事,否則即使為了名利,為了拉攏民心一時做好事也不可能一輩子做好事,俗話說做一件好事不難,難得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想要一輩子做好事,要先把自己修煉成為好人,這兩句話很有道理。
孔子,非常注重自身的立德修身,因此他能明辨是非,恩怨分明,能做到非禮勿非禮勿動,非禮勿言,正因為他注重自身修養,一生做的事都是對社會對當時的青少年很有益的教育事業、文化傳播事業,絕不幹壞事,因此成為聖人,名垂千古。
諸葛亮謀略過人,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的策略並且以自身過人的才幹為其實現三國鼎立。同時他還非常注重自身的德行,修養。因此,他作為一介文人才能夠在軍中指揮遊刃有餘。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諸葛亮原本是有機會能夠取代阿鬥成為一方君主,但是他並沒有忘記劉備的知遇之恩,三顧茅廬之情。即使阿鬥能力再差,他也竭盡全力輔佐幼主。正是因為諸葛亮才智過人,謀略過人以及他高尚的德行才成為的千古賢相。
周恩來,嚴於律己,嚴以修身,一生勤儉節約,立黨為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人民稱為周總理。周總理自小注意修身,在南開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隨後留學過日本,法國、德國,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人民的解放事業,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高風亮節。即使是建國後,他去理髮也是與人民群眾一樣排隊,沒有搞特殊化。他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體現了他的高尚品德,所以他逝世時有十裡長安送總理,場面十分感人。
假如一個人不立德修身,不把握做人做事原則,可能迷失方向甚至栽跟鬥,即使一時做好事,不可能堅持永遠,善始善終。落馬貪官也曾造福一方,立下功勞,但因為不能堅持一生做好事,最後載了跟鬥,讓人扼腕嘆息。
作為年輕的一代,我們更應該向好人向優秀的人學習,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做個明白人,懂得明辨是非,站穩立場,做事有原則。有方法。做到先做人後做事,不僅做事要精,而且做事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