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3月30日新媒體專電 題:一場「毒熱水壺」風波引發的思考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張漫子 楊紹功
日前,一則題為「請馬上停用家中不鏽鋼電水壺,不然孩子會變笨」的網文刷爆朋友圈,稱江蘇省質監局發布報告指出「55.6%的電水壺產品存在使用高錳鋼的問題」,文章據此推定,高錳鋼存在錳析出的更大可能性,或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危害,這一結論在網民中引起一陣「恐慌」。
食品、冶金專家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表示,合格熱水壺不會危害人體健康,並指出江蘇質監部門抽樣採用4%乙酸作為食品模擬液的不當之處。
29日上午,江蘇質監局對17日發布的「2016年電水壺產品風險監測質量分析報告」做出回應,稱其是按照上級部門部署開展的質量抽檢與風險監測工作,對記者提出的「食品模擬物」等試驗細節並未給出回復。
不鏽鋼熱水壺燒水對人體神經系統有沒有危害?權威部門的檢測有沒有問題?帶著疑問,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風波緣起:一則電水壺質檢報告引發的「討論」
記者梳理發現,網文始於江蘇省質監局3月17日發布的「2016年電水壺產品風險監測質量分析報告」。報告首段中指出,此次抽檢發現的主要問題是「55.6%的電水壺產品錳含量在10%左右,存在使用高錳鋼的問題」。
報告還指出,此次對45個批次進行了錳析出量的檢測,其中有25個批次材質為高錳鋼,多為不知名品牌,反映了電水壺產品生產企業在選擇壺身不鏽鋼材料時存在把關不嚴,為追逐利益降低成本選用廉價高錳鋼的現象。
緊接著,19、20日,廣東省某地一家電視臺欄目中,一位博士表示,用「高錳鋼」製成的食品容器在加熱時會造成「錳」溶出,並說長期超量攝入錳,會損傷人體。各地方媒體及網站也紛紛報導,稱「不鏽鋼熱水壺燒得水危害人體健康,有致癌、變傻風險」。
21日起,無數微信公眾號、網絡媒體開始「頻頻發力」,「毒熱水壺」事件持續發酵:帶有「細思極恐」「這水喝了變傻致癌」等關鍵詞的系列文章充斥網絡,「高錳鋼」所制燒水壺也由此正式變身「毒水壺」。
不少網民也由觀望進而恐懼,甚至不斷有市民加入到「丟水壺」的隊伍中。
檢測試驗有沒有問題?高錳鋼對人體有無危害?
55.6%的不鏽鋼熱水壺中錳的含量高達10%,這一試驗結論如何得出的?
記者研讀這篇檢測報告發現,試驗中食品模擬物採用的是4%乙酸食品模擬液而不是日常用的水。明明是燒水的壺,為什麼要用4%乙酸食品模擬液來檢測?
首都師範大學化學系副教授葉能勝提出,江蘇這份質檢報告中,食品模擬物使用的是「4%乙酸食品模擬液」。而根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31604.1-2015》,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材料及製品遷移試驗通則》中「對食品模擬物的選擇」中明確要求,「當食品接觸材料為水性食品中的非酸性食品(PH〉=5)時,食品模擬物應當為10%(體積分數)乙醇或水。」葉能勝說,用4%乙酸測定熱水壺原材料中錳的含量,所得結果會比用水進行試驗的結果偏高。如果檢測僅用於燒水的電熱水壺時,測試液體用水為正確的檢測方法,選擇不同的食品模擬物或對試驗結果的精確度產生影響。
記者追問,為什麼沒有使用國家標準要求的「水」作為測試液體,而是用4%乙酸食品模擬液進行檢測,江蘇省質監局未作回應。至於市場上售賣的熱水壺原材料中錳含量究竟是多少,還需等待更加精確、權威的試驗檢測結果。
多位冶金專家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不排除市面上售賣的「不鏽鋼熱水壺」存在含有高錳鋼的現象,但即便如此,合格不鏽鋼電熱水壺不會危害人體健康。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編寫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成人被建議每天攝入3.5毫克的錳,最高可耐受攝入量為每天10毫克,即終生每天攝入10毫克不會產生健康危害。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辦公室主任陳新良介紹,從專業的角度,合格不鏽鋼產品經過加熱,達到水沸騰時的溫度為100攝氏度,不可能析出過量錳;同時,即使沸水中有了重金屬元素,因人體內沒有金屬消化酶,也無法吸收水壺原材料中的錳元素。況且,錳的毒性遠低於鉛、砷、鎘、鎳等元素,臨床上所見錳中毒的患者多是通過呼吸系統所致且多由職業原因造成,因進食而導致的錳中毒非常少見。
葉能勝從食品安全的角度進行分析,他說,錳元素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很多種酶靠這種元素激活。如果人體日常進食所含錳元素含量不過量,並不會威脅健康。
專家支招甄選「放心壺」 百姓盼望權威部門監測報告更精準
「毒熱水壺事件」引發了公眾對飲水安全、家用炊具選擇的關注。北京市西城區市民王程文說,已經連續兩周沒用電水壺燒水了,希望專家支個招,引導消費者如何選擇「放心壺」。
對此,陳新良等冶金專家介紹,從食品安全的角度,選擇合格熱水壺是必要條件。如何甄選「合格」不鏽鋼水壺?需首先留意容器內外壁的「GB9684」字樣。如果有此標識,代表此容器符合不鏽鋼製品的國家標準。
同時,陳新良還建議消費者在購買不鏽鋼產品時可自帶「磁鐵」,進行驗證:將磁鐵靠近被檢測炊具,凡是具有吸力(包括吸力較弱),則基本可認定為不合格不鏽鋼。
對於對生活品質要求更高的消費者,陳新良建議,目前300系(包括媒體廣泛宣傳的304鋼)、400系不鏽鋼均屬於優質不鏽鋼,其生產工藝複雜,不論是使用性能還是清洗性能,均表現優秀,建議選擇。
王程文等受訪市民表示,網上過一段時間就會瘋傳涉及用具安全、飲食飲水安全的報告,這些「善意的提醒」也給生活增添了不少困擾。百姓非常看重權威部門的監測,並且期盼監測報告更加精準、完善。
對此,葉能勝等專家及業內人士建議,質檢報告的出具機構及權威部門進行檢測時需規範操作,如食品模擬物等的選用要精準。同時,具備檢測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可扮演「監督者」的角色,在闢謠中發揮影響與效應。此外,媒體傳播應努力做到理性,先調研後發聲,以免在公眾中形成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