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寫作完成時採用的TVBS民調是最新的,10月22日,中時刊出最新民調,顯示侯友宜支持度49%、蘇貞昌31%,國民黨領先18%,TVBS民調因而變成次新,始有此題目
新北市是「六都」中國民黨唯一執政的都市,同時也是本次選舉中國民黨唯一明顯領先的「六都」縣市。10月18日,親藍媒體TVBS發布民調顯示,國民黨候選人、前副市長侯友宜獲得了50%的支持度,民進黨候選人、前縣長蘇貞昌獲得30%,兩人差距達兩成。依據現有數據推估,TVBS的預測是,假如明天就投票,侯友宜將會以過半數當選,贏過蘇貞昌約12%。
比較TVBS民調中心4月以來五次針對新北市長候選人支持度的調查可以看出,侯友宜的支持度始終是近五成,蘇貞昌基本維持在三成上下,無論是深澳電廠、文大宿舍還是全臺性議題,都未能改變這個趨勢。
從不同年齡層的交叉分析看,在20-29歲、50-59歲、60歲以上人群中侯友宜領先蘇貞昌兩成左右,在30-39歲人群則是領先15%,在40-49歲人群中的領先幅度高達33%。蘇貞昌上一次執政新北時,正是40歲以上年齡層最有感的時候,這些人群大輸證明蘇貞昌的政績牌沒辦法召回選民、組織戰也未能取得成果;在年輕人中大輸還意味著,年輕人並非天然「投綠」而是更喜歡政治色彩較淡的政治人物,侯友宜就比較好的承接了過半年輕人的支持。
兩人參選後首次同框
在泛藍票倉中和永和、新店深坑區域,侯友宜保持兩成左右的領先幅度;傳統綠營票倉三重新莊、蘇貞昌女兒擔任「立委」的土城樹林,侯友宜同樣有13-15%的優勢;在「搖擺區」板橋、賴清德故鄉七星地區,侯友宜均大贏33%。侯友宜基本上呈現「深藍區領先幅度不大、關鍵區領先幅度不小、深綠區領先幅度較小」的局面,這在區域「立委」大幅綠化的情況下,是很難做到的。
民進黨失守三重蘆洲早有預兆,國民黨新北市黨部主委、前三重市長李乾龍就喊出,在三重要贏5%,民進黨新北黨部主委餘天同樣也喊「至少贏5%」,在票倉尚且如此保守,蘇貞昌在全新北的選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新北市民進黨人明顯趨於保守,非新北的民進黨員非常樂觀。「立委」段宜康對新北的選情表達樂觀態度,表示很快就會出現黃金交叉;前「立委」陳昭南認為,以他過去黨內組織工作經驗,新北市長選舉是民進黨這次選舉勝負關鍵,他甚至樂觀預計新北會小贏,否則蔡英文的地區領導人職位將會被別人取代,「新北市決定蔡英文明年是否連任」。
民進黨的選舉策略失敗
蘇貞昌擔任縣長時,區域內還大量的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後,這些職位一律取消,鄉鎮市民代表成為任期四年的「區政諮詢委員」,任期屆滿形同全部失業。這批人對馬英九的升格政策非常不滿,認為他們沒有被妥善安置,而成為蘇貞昌在各區的「副執行總幹事」,是民進黨組織體系的重要勢力。蘇貞昌陣營認為,這些前代表至少能掌握一兩百票,目前看來,跡象並不明顯。
蘇貞昌與知名臺南市長候選人林義豐同框
蘇貞昌依靠縣長時代的人際關係,重新架構不同職業和區域的組織體系,試圖依靠組織戰挽回敗局,但在新北廣大的鄉區以及深綠有明顯優勢的三重蘆洲等地都未能取得佳績。侯友宜擔任副市長七年多時間內早就解決好了地方派系的問題,蘇貞昌今年才準備,是不是晚了一點?當樁腳已經承諾支持侯友宜時,哪怕與蘇貞昌關係很好,都不太可能對晚到的蘇貞昌喊「凍蒜(當選)」。
為搶救新北選情,賴清德下令「深澳換觀塘」,就是不建新北的深澳燃煤電廠,改建桃園的觀塘天然氣接收槽,形同將選舉壓力從明顯落後的新北轉移到幾乎篤定當選的桃園。TVBS就此議題的調查顯示,新北市民眾對此議題產生分裂觀點,認為贊成、不贊成、沒意見的各佔三分之一,形同在此議題上的操作很難得分,卻容易失分,因而對於選舉產生加分作用的可能性不大。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俞振華指出,新北市長選舉中,國民黨侯友宜在人格特質上有加分,而且民調發現侯友宜可以吸到綠營一成多的選票,十分難得,尤其藍營真的團結,很快凝聚支持;反觀民進黨蘇貞昌是執政黨,選戰打得綁手綁腳,很難凝聚綠營支持。
侯友宜的選舉策略成功
觀察國民黨選情的最直接方式,是看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點評誰。只有足以對民進黨造成威脅的,才會被洪耀福提到。近期被洪耀福提的最多的就是韓國瑜,最早則是蔣萬安,侯友宜能夠一直保持熱度,也就說明一直領先,又不太犯錯。
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
在今年八月舉行的中國國民黨全臺代表大會上,能引發全場瘋狂的熱門候選人,只有參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參選新北市長的侯友宜,「南韓北侯」也成為國民黨在南臺灣和北臺灣的選情「發動機」。在九月份韓國瑜打出聲勢之前,侯友宜長期成為國民黨的選情穩定器,赴彰化、宜蘭輔選,與臺北市、新竹市議員候選人聯合掛出競選看板,儼然成為輔選天王。
早在國民黨高雄市長初選時,侯友宜就私下表示「支持韓國瑜就支持我」,韓國瑜也投桃報李,喊出「警界鐵漢、市場菜販」,相互拉抬、共同作戰,打得民進黨痛苦不堪。
侯友宜、韓國瑜有很多相似處,共同點是政治色彩都不濃。韓國瑜拒絕成立競選總部,不設主委副主委,而廣設「韓國瑜之友協會」。侯友宜雖然成立了競選總部,但特地選在鐵皮屋內,而不願租用室內,不發邀請卡,不搞組織動員,也不設置主委,而是宣稱「400萬市民都是主委」。
民進黨當局的「促轉會」前副主委張天欽,打算利用掌握行政資源、8個新北區域「立委」都屬民進黨籍的優勢,利用公權力鬥爭侯友宜。事情曝光後,張天欽下臺,卻也為侯友宜爭得很多同情票,無異於保送侯友宜當選。從此,民進黨對侯友宜再不能從「轉型正義」上做文章。
9月「促轉會」風波發生時,親綠的美麗島電子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親藍的TVBS、《聯合報》所作調查顯示,侯友宜的領先幅度分別是13.5%、9%、10.8%、16%、24%,普遍在一成多。
柯文哲
仔細查究上述民調,能夠發現,對年輕人有極大影響力的韓國瑜、柯文哲對侯友宜的加分作用。民進黨不禮讓柯文哲、提名了深綠的姚文智,會讓支持柯文哲的民眾動搖對民進黨的支持,韓國瑜與侯友宜的相互拉抬更是加重了這股風潮。臺灣評論人單厚之就指出,「從這樣數據的變化,可以見到受到蔡主席決定提名姚文智造成的柯文哲負面外溢效應的衝擊真是強大到難以想像。」
相比隔壁的臺北市,新北市的侯友宜人氣高很多,不僅有很多臺北市議員候選人找他一起聯合掛看板、錄音推薦,甚至有臺北選民誤以為是侯友宜要選臺北市長,而表態支持侯友宜。
退出民進黨的新北市議員李婉鈺表示,以現在來說,侯友宜絕對贏,從地方上各種反應可以看出,大家不是不認同民進黨的蘇貞昌,而是蘇貞昌已當過「行政院長」,也有一定年紀,應該是輔導新人的角色,不應該是第一線回鍋參選,思維上跟整個感覺是,蘇貞昌離開新北市很久了,一直緬懷過去是於事無補。這大概是很貼近現實的一種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