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許多人,打電話聊天的時候經常聽見他們的一句話就是:煩死了,我今天又和我爸媽吵架了。可是他們為人還不錯啊,我們一起辦事的時候脾氣,性格,為人方面挺好的啊,可是為什麼會和父母吵架呢?
但是仔細想想,好像大多數人都是這個樣子,我們把最大的耐心留給了外人,而最大的脾氣,我們卻留給了家人。
而我們所吵架的內容,大多數是生活中的瑣事,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能在親子關係之間掀起「滔天巨浪」,經過對自身和他人的反思,我發現我們和父母生氣的原因無非兩個:1.父母的喋喋不休讓我們沒了耐心。2.與父母之間產生了代溝,產生了思維的碰撞。
好比高考完學校剛發錄取通知書,這時候父母可能會一天問你好幾遍你們什麼時間開學,什麼時間報導,第一次的時候還能合理和氣的給家人說時間都在錄取通知書裡面,但是兩遍三遍重讀的詢問,帶來的可能就是厭倦。當我們正處於青春期活力四射的時候,當我們總是嚮往著獨立的時候,我們標新立異,有些觀念我們會和父母產生衝突,一場爭吵避免不了。
怎麼會產生這種情況呢?他們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啊。心理學認為,越是與親近的關係層次交往時,越是不需要「禮貌」來拉近關係或者維繫感情。
親密關係讓我們變得「放縱」。在親密關係內,親密度越高,情感安全度也越高,對於我們來說他們是最安全的,我們就會自然的放鬆,不會處於一種防禦戒備狀態,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值得信賴,所以我們會把被渴望關注和被理解照顧的想法自然釋放出去,因此我們的負面情緒也會不經意之間被發洩。即使傷到了他們,也知道對方是最安全的,不會像外人一樣對我們產生過多的報復,換句話說,就是向他們發洩情緒時的代價是最小的。可是,這真的好嗎?
我能夠承認,每當我們和父母產生過衝突之後,往往是兩敗俱傷,而我們,更多的是悔恨,悔恨為什麼要和父母爭吵,為什麼就不能多一點耐心呢?可是悔恨過後還是會再次吵架。
都是成年人了,能夠克製得住自己的情緒才是王者。我小時候曾以為大人都是很優秀的,但是當我真的長大成人的時候我卻發現小時候的幻想已經破滅了,真正能夠掌握自己的情緒的人寥寥無幾。我們與父母發生爭吵,但是我們卻沒有站在他們的位置上來考慮我們自己,他們可能是失落的,不忍的,猶豫的,也可能是不厭其煩,渴望著你的。不管他們表面上是怎樣的樣子,但在他們心底,我們永遠是最親的血肉,最疼愛的孩子。他們常常是奉獻的姿態,我們不能總是那個接受方,不能因為自己已經獨當一面了又變成了排斥方,這不公平,別忘了他們可從來沒考慮公不公平,值不值得。
每當與父母意見不合時,我都會深吸三口氣,情緒會好很多。
審視一下自己的親情,給他們多一點理解和耐心吧。
當然任何人與人之間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互相理解,但是我們可以是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