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力學專業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於2001年在合肥召開的教學指導委員會會議上,決定對全國各類高校的力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情況、師資隊伍、實驗室人員隊伍、教材等情況做一次全面的調研,並希望能形成一份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的調研和諮詢報告。2001年10月底向全國400多所普通工科(本科)高校和職業技術院校等寄發了「關於對全國普通高校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情況調研的通知」和「全國普通高校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情況調查表」。截至2002年5月底,共收到國內25個省市的126所高校的機械、土木水利、建築、材料、管理、電子和能源等七大類專業開設「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彈性力學」、「流體力學」、「水力學」等七門力學基礎課程情況的調查表。同時,還完成了對我國香港和國外14所高校的有關機械工程、 土木工程、 航空航天、 工程科學專業的「理論力學(靜力學, 動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彈性力學」、「流體力學」等力學課程的調研。從本期起,將分期刊登這一調研報告的有關內容。
1. 非力學專業力學基礎課程理論教學情況
根據收到各校的調研表,對各專業的力學基礎課程的開設學時數統計見表1和表2。
表1 非力學專業力學基礎課程開設的課時數(實驗課時數)
專業 | 理論力學 | 材料力學 | 工程力學 | 結構力學 | 彈性力學 | 流體力學 | 水力學 |
機械類 | 54~84(4) | 43~80(5~18) | 50~140(4~8) | 32(4) | 32~48(4) | 26~56(3~10) | 32 |
土木水利 | 46~90(2~8) | 32~80(4~18) | 80~92(4~12) | 28~80(0~10) | |||
建築學 | 40~44(2) | 44(4~8) | 32~99(2~8) | 28~44 | — | — | — |
材料類 | 40~70 | 44~72(4~8) | 46~114(2~8) | 48(1) | 48(1) | — | — |
能源動力 | 40~80 | 44~80(4~18) | 60~72(4~12) | — | — | 54~80(4~16) | 90(8) |
電子類 | 54 | 28 | 32~76(2~4) | — | — | — | — |
管理類 | 38~56 | 38~48(4) | 60~72(4~12) | — | — | 54~80(4~16) | 90(8) |
表2 國內非力學專業力學基礎課程課時平均值
| 土木 | 機械 | 材料 | 電子 | 能源 | 管理 | 建築 |
理論力學 | 67 | 68 | 54 | 56 | 59 | 47 | 60 |
材料力學 | 70 | 65 | 54 | 36 | 57 | 40 | 61 |
工程力學 | 72 | 67 | 62 | 48 | 57 | 65 | 68 |
結構力學 | 87 | 54 | 48 | — | — | 61 | 69 |
彈性力學 | 40 | 41 | — | — | — | — | — |
流體力學 | 44 | 39 | — | — | 60 | — | — |
水 力 學 | 54 | — | — | — | — | — | — |
統計數據表明,各校的這七門力學基礎課程的課時數差異非常大,上下相差可達一倍以上。這裡反映了以下兩方面情況:
(1) 由於1998年實施了本科專業目錄的修訂、教學計劃的改革與調整,「兩課」學時未減少,其 他人文課程有所增加,力學基礎課程的學時壓縮幅度比較大。這將對我國工科專業學生的基礎理論產生嚴重的削弱,不利於有關專業人才進一步成長和發展。
(2) 反映了我國高校的辦學自主權的擴大,各校已經根據自身學校的定位、學生培養目標、服務層次等,制定了相應的培養方案,形成了各自的人才培養計劃。
力學基礎課程的教學課時究竟多少合適?哪些是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這些都是本屆教指委需要研究與探索的問題,因此這些數據為本屆教指委進一步制定力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制定課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2.非力學專業力學基礎課程教材選用情況
各專業的各門力學課程教材選用情況統計見表3至表9。
表3 理論力學教材選用情況表
| 機械 | 土木 | 建築 | 材料 | 電子 | 能源 | 管理 | 合計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54 | 53 | 2 | 8 | 1 | 8 |
| 126 |
同濟大學 | 1 | 5 |
|
|
|
|
| 6 |
西安交通大學 | 2 |
|
|
|
|
|
| 2 |
重大大學 | 2 | 1 |
|
|
|
|
| 3 |
山東大學 |
| 2 |
| 1 |
|
|
| 3 |
浙江大學 |
| 1 | 1 | 1 | 1 |
|
| 4 |
謝傳鋒 | 2 | 2 |
|
|
|
|
| 4 |
武清璽 |
| 2 |
|
|
|
|
| 2 |
郭應徵 | 1 | 1 |
| 1 |
| 1 |
| 4 |
黃小清 |
| 1 |
|
|
|
|
| 1 |
範欽珊 | 12 | 6 |
|
|
|
|
| 18 |
洪嘉振 | 2 | 1 |
|
|
|
|
| 3 |
劉延柱 |
| 2 |
| 2 |
| 2 |
| 6 |
郝同生 | 3 | 4 |
| 2 | 8 | 9 | 1 | 27 |
黃國忠 | 1 | 1 |
| 1 |
|
|
| 3 |
劉敬榮 |
| 1 |
|
|
|
|
| 1 |
董衛華 |
| 2 |
|
|
|
|
| 2 |
嚴冠生 |
| 1 |
|
|
|
|
| 1 |
蔣洤如 |
| 1 |
|
|
|
|
| 1 |
周衍柏 |
|
|
| 8 |
|
|
| 8 |
費學博 |
| 1 |
|
|
|
|
| 1 |
表4 材料力學教材選用情況表
| 機械 | 土木 | 建築 | 材料 | 電子 | 能源 | 管理 | 合計 |
天津大學 | 2 |
|
|
|
|
|
| 2 |
劉鴻文 | 53 | 24 | 4 | 11 |
| 6 |
| 98 |
單輝祖 | 7 | 9 | 4 |
| 1 |
|
| 21 |
孫訓方 | 1 | 29 | 4 |
|
| 4 |
| 38 |
粟一凡 |
| 2 |
|
|
|
|
| 2 |
梁治明 |
|
|
| 2 |
| 1 | 1 | 4 |
郭應徵 | 1 | 1 |
| 1 |
|
| 1 | 4 |
黃小清 |
| 1 |
|
|
|
|
| 1 |
範欽珊 | 12 | 5 |
|
|
| 1 |
| 18 |
鐵木辛科 | 1 | 1 |
| 1 |
| 1 |
| 4 |
幹光瑜 | 5 | 2 | 4 |
|
|
|
| 11 |
徐道遠 |
| 1 |
|
|
|
|
| 1 |
袁慶海 |
| 1 |
|
|
|
|
| 1 |
劉敬榮 | 1 |
|
|
|
|
|
| 1 |
蘇翼林 | 2 | 3 |
|
|
| 1 |
| 6 |
李志君 | 1 |
|
| 1 |
|
|
| 2 |
陳維新 |
|
|
|
| 8 | 8 |
| 16 |
李慶華 |
| 1 |
|
|
|
|
| 1 |
鄭承沛 | 1 | 1 |
| 1 |
| 1 |
| 4 |
表5 工程力學教材選用情況表
| 機械 | 土木 | 建築 | 材料 | 電子 | 能源 | 管理 | 合計 |
同濟大學 |
| 1 |
|
|
|
|
| 1 |
哈爾賓工業大學 | 1 | 1 |
|
|
|
|
| 2 |
浙大大學 | 8 |
|
|
|
|
|
| 8 |
北京科技大學 | 3 | 9 | 1 | 13 | 1 | 9 |
| 36 |
重慶建工學院 | 1 | 1 | 1 | 2 |
|
| 1 | 6 |
中國科技大學 |
|
|
| 1 |
|
| 1 | 2 |
上海化工學院 | 11 |
|
| 2 |
| 9 | 1 | 23 |
劉鴻文 | 9 | 1 |
| 6 |
|
|
| 16 |
單輝祖 | 3 | 3 | 3 | 4 | 3 | 3 |
| 19 |
梁治明 |
|
|
| 1 |
| 1 |
| 2 |
範欽珊 | 8 | 5 | 3 | 6 | 8 | 3 | 2 | 35 |
鐵木辛科 | 1 | 1 |
| 1 |
| 1 |
| 4 |
周國瑾 |
|
| 2 |
|
|
| 1 | 3 |
幹光瑜 | 1 | 3 | 1 | 1 |
| 1 | 1 | 8 |
秦 嬋 |
|
|
| 1 |
| 1 |
| 2 |
張秉榮 | 2 |
|
|
|
|
|
| 2 |
奚紹中 |
|
| 1 |
|
|
|
| 1 |
陳傳堯 |
|
|
|
|
|
| 1 | 1 |
陳維新 | 1 |
|
| 1 |
|
|
| 2 |
表6 結構力學教材選用情況表
| 機械 | 土木 | 建築 | 材料 | 電子 | 能源 | 管理 | 合計 |
同濟大學 |
| 10 |
|
|
|
|
| 10 |
湖南大學 |
| 9 |
|
|
|
|
| 9 |
武漢工業大學 |
| 1 |
|
|
|
|
| 1 |
河海大學 |
| 1 |
|
|
|
|
| 1 |
龍馭球 | 2 | 29 | 2 | 1 |
| 1 | 1 | 36 |
李廉錕 | 2 | 15 | 2 |
|
|
|
| 19 |
蔡 新 |
| 1 |
|
|
|
|
| 1 |
陳永龍 |
| 1 |
|
|
|
|
| 1 |
黃小清 |
| 1 |
|
|
|
|
| 1 |
楊佛康 | 2 | 7 |
|
|
|
|
| 9 |
表7 彈性力學教材選用情況表
| 機械 | 土木 | 建築 | 材料 | 電子 | 能源 | 管理 | 合計 |
重慶大學 | 1 |
|
| 1 |
|
|
| 2 |
徐芝倫 | 13 | 55 | 7 | 2 |
| 1 | 1 | 79 |
楊桂通 |
| 7 |
|
|
|
|
| 7 |
張桐生 |
| 1 |
|
|
|
|
| 1 |
吳家龍 | 1 | 2 |
|
|
|
|
| 3 |
程昌鈞 |
| 1 |
|
|
|
|
| 1 |
表8 流體力學教材選用情況表
| 機械 | 土木 | 建築 | 材料 | 電子 | 能源 | 管理 | 合計 |
武漢工業大學 |
| 9 |
|
|
|
|
| 9 |
同濟大學 |
| 1 |
|
|
|
|
| 1 |
北大大學 | 2 |
|
|
|
|
|
| 2 |
浙大大學 |
| 1 |
|
|
|
|
| 1 |
華中科技大學 | 1 | 1 | 1 | 1 | 1 | 1 | 1 | 7 |
蔡增基 |
| 4 |
| 1 |
| 2 | 1 | 8 |
袁恩熙 | 2 |
|
|
|
|
|
| 2 |
朱一錕 | 1 |
|
|
|
|
|
| 1 |
張世影 | 1 | 3 |
|
|
| 1 |
| 5 |
周漠仁 |
| 2 |
|
|
|
|
| 2 |
王惠民 |
| 1 |
|
|
|
|
| 1 |
聞德蓀 |
| 4 |
|
|
|
|
| 4 |
劉鶴年 |
| 2 |
|
|
|
|
| 2 |
莫乃榕 | 1 |
|
|
|
|
|
| 1 |
潘文全 |
|
|
|
|
| 1 |
| 1 |
周士昌 | 1 |
|
|
|
|
|
| 1 |
周光炯 |
|
|
|
|
| 1 |
| 1 |
胡敏良 |
| 3 |
|
|
|
|
| 3 |
潘文全 |
|
|
|
|
| 1 |
| 1 |
周士昌 | 1 |
|
|
|
|
|
| 1 |
禹華謙 |
| 3 |
|
|
|
|
| 3 |
姜興華 | 1 |
|
|
|
|
|
| 1 |
孔 瓏 | 2 | 1 | 1 | 1 | 1 | 4 | 1 | 11 |
郝中堂 |
| 1 |
|
|
|
|
| 1 |
屠大燕 | 8 |
|
| 8 |
|
|
| 16 |
周亨達 | 3 | 3 |
|
|
|
|
| 6 |
李詩久 | 2 |
|
|
|
| 1 |
| 3 |
李玉柱 |
| 10 |
|
|
|
|
| 10 |
許玉望 | 1 |
|
|
|
|
|
| 1 |
表9 水力學教材選用情況表
| 機械 | 土木 | 建築 | 材料 | 電子 | 能源 | 管理 | 合計 |
西南交通大學 |
| 9 |
|
|
|
|
| 9 |
同濟大學 |
| 1 |
|
|
|
|
| 1 |
武漢水利水電學院 |
| 8 |
|
|
|
|
| 8 |
李玉柱 |
| 1 |
|
|
|
|
| 1 |
李家星 |
| 1 |
|
|
|
|
| 1 |
呂文舫 |
| 1 |
|
|
|
|
| 1 |
龍兆生 |
|
|
| 1 |
|
|
| 1 |
周漠仁 |
| 1 |
|
|
|
|
| 1 |
吳持恭 |
| 5 | 1 |
|
|
|
| 6 |
聞德蓀 |
| 1 |
|
|
|
|
| 1 |
劉鶴年 |
| 14 |
|
|
|
|
| 14 |
禹華謙 | 1 | 2 |
| 1 |
| 1 | 1 | 6 |
黃儒欽 |
| 2 | 1 |
|
|
|
| 3 |
胡敏良 |
| 1 |
|
|
|
|
| 1 |
李 瑋 |
|
| 1 |
|
| 1 |
| 2 |
柯 葵 |
| 2 |
|
|
|
|
| 2 |
由以上統計數據可見:
(1) 有些教材使用時間很長,至今有幾十所甚至於一百多所高校在使用,這裡可能存在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該教材可能是一部優秀的教材,的確為各學校廣大師生所喜愛;二可能則反映了一部分院校教師不願意更換其 他先進的教材。
(2) 部分質量比較好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的使用面不廣。某種意義上 講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即先進教材的使用有一個評價與推廣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機制問題,使得部分力學基礎課程教師缺乏知識更新與使用優秀教材的積極性。
(3) 有少部分教材自編著出版以來,基本上是作者所在學校使用。這裡可能存在所謂「職稱教材」的問題。
(4) 當前又發現由於各出版社利益的驅使,出現教材出版發行過濫的問題,這已嚴重影響優秀教材的推介和使用。
我們認為,可以通過對各校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師資培訓、優秀教材推介,以及各高校教學工作的考核等方面制定一些可操作的辦法,使得優秀教材能獲得廣泛的使用,淘汰一些不合時宜的陳舊的教材,從而為我國力學基礎課程教學產生一批名教材奠定基礎,創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