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對我一次商業上的啟蒙,原來自己摸索出來的一些經驗,都能找到對應的知識點,當然老路講的更為專業、系統、全面,講了所以然,對我大有裨益。」宓先生在一個月前的畢業典禮上,坦言「小商業訓練營」給他帶來的幫助。
時隔數周,宓先生已經進入到進階課的班級群。未來14天,他將和100多名同學一起,挑戰全新的學習任務。
「當初賣服裝,在河南開了三年專賣店,因為貨源好,賺了些錢。後來開餐廳、賣文具,沒找到自己的優勢,虧了不少。現在做房地產策劃,看著高大上,但內心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商業小白。」說到報課的原因,宓先生感觸頗多。
從去年開始,各種訓練營的招生海報,開始頻繁出現在每個人的朋友圈裡。投資理財、職業規劃、文案寫作、編程、短視頻、新媒體運營,都是常見的訓練營主題。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上,隨便一篇介紹「訓練營+社群」教學模式的文章,閱讀量都已過萬。
「這已經是在線教育行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小商業創始人老路直言,「疫情之下,人們有大量的時間在家聽課,不用再搶地鐵上、健身房裡的碎片化時間了。學習場景的變化,讓訓練營這種能提供深度學習的產品,迎來了爆發的機會。」
另一方面,線下培訓機構因為疫情停擺,大量的學習需求被迫轉移到線上。各類訓練營產品,以極低的門檻價,甚至是0元邀請用戶體驗,很快就搶佔了原本屬於線下培訓的市場份額。
訓練營模式顯露優勢
「訓練營的價格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抗性,所有內容都讓我覺得物超所值。」第一次接觸訓練營課程的宓先生,對學習體驗相當滿意。
相比於前兩年火爆的「知識付費」,業內人士眼中的訓練營模式,更接近「在線教育」,這兩個市場是完全不同的邏輯。
首先,訓練營結果導向,不光教知識,更側重學員能力的成長。
在「知識付費」階段,學員只是單向聽課,只有「學」,沒有「習」,有疑問得不到解答,學會了多少也沒機會檢驗。
而到了「訓練營」,除了聽課,學員還要加入「班級」。同班的學員,每個晚上在微信群裡一起複習、測驗、討論作業,班主任還會分享課裡沒有的案例,加深學員對知識的理解。
每晚8點到9點半的1個半小時,是學員們聽課之後,檢驗學習效果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反向輸出,相互啟發的過程。這讓知識不再只是浮於表面,而是有機會被內化成自己的能力。
就像老路一直認為的:「好的訓練營課程,能讓學員聽得懂、記得住、學得會、用得上。」
其次,訓練營是體系性學習,能給學員提供完整的成長路徑。
參加訓練營,就像遊戲中的升級打怪,自己現在多少級,能打什麼怪,滿級是多少級,還需要過多少關,都能從課程體系裡,看得一清二楚。目標明確之後再投入學習,就感覺更有意義。
比如很多的理財訓練營,都是從小白理財課開始,小白掃盲之後,再逐步去學習基金、股票和保險相關的課程。之後還有家庭理財訓練營、資產配置訓練營等等,來滿足長尾需求。
再以「小商業」為例,體驗課是9元的【初級商業特訓營】,學員花7天時間,看懂「商業模式畫布」,完成商業入門。
之後的進階課,分別是680元/14天的【獲客復購訓練營】,1280元/21天的【產品&價值訓練營】,和正在規劃中的【算帳盈利訓練營】。
「這幾門進階課,對應著商業中的幾個基礎問題:賣給誰、賣什麼、怎麼賺錢。從L0級到L3級,越往後學挑戰就越大,相應的收穫也越大。」班主任的引導,能讓學員準確地定位自己,也更有動力去衝擊更高的目標。
商業訓練營正成為藍海
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大量企業裁員、降薪,這讓很多職場人的危機感陡然提升。
有人希望通過兼職,增加一些收入,但兼職工作多是原本不熟悉的,哪怕是幫人代寫PPT,也涉及到「怎麼找客戶、怎麼定價、怎麼突出優勢、怎麼避開競爭……」等一系列的思考。本質上,這些都需要用商業思維來找到答案。
疫情也讓不少人被迫調整工作,其中有些人成了自由職業者,之前沒遇到過的情況,現在一下子都出現了。「從哪裡找資源,跟誰合作,客戶是哪一群人,收入成本怎麼算……」解決這些眼前的問題,一時成為剛需。
人們普遍有這樣的感受,之前一提到「商學」,總覺得離自己很遠,都是公司老闆才會去想的事情。今年才突然覺得,商學是職場人必修的通識課程,並不是只有企業家才需要。
「簡單來說,學商業,就是學賺錢。建立商業思維,之於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趕在暴風雨到來之前。」老路談到。
放眼在線教育市場,如今絕大多數的訓練營產品,都在圍繞「理財」或者「職業技能」的主題展開,市場已然進入到紅海競爭階段。但與此同時,以「商業」為主題的訓練營目前還不多見,這個細分市場,顯然是可以預見的一片藍海。
訓練營大有創新空間
一套訓練營是不是真的受學員歡迎,主要取決於兩個指標,即「完課率」和「轉化率」。
「知識付費」時期的線上課,買了就可以全部解鎖收聽,且永久有效。雖然看上去對學員很友好,但實際在學的時候,會缺少時間規劃,缺少緊迫感。可能一個課,放了大半年也沒聽完,再之後就想不起來了。
針對這一點,小商業的做法是,給訓練營設定一個有效期,一般是課程結束後的14天。在此之前,如果沒參加或者沒通過期末考試,課程就會暫時失效,除非參加免費復訓,才能再聽課。這種潛在的「損失感」,倒逼著學員,第一時間完成學習。
在這個規則的刺激下,小商業進階課的完課率為84%。這個數字遠遠領先在線教育的平均水平。更關鍵的是,完課率的提升,能非常直接地帶動轉化率。
在線教育市場,從體驗課到高價課的平均轉化率是5%左右,為了突破這個瓶頸,各家都在尋找新的方法。小商業從上線開始至今,購買轉化率一直保持在10-15%的水平,之後的復購率,甚至超過了45%,這是很多機構難以想像的數字。
復盤其中的經驗,老路認為,「最根本的,還是課程內容能幫到學員。有實實在在的收穫,讓學員覺得,花錢、花時間來學習很值。」
除了內容本身,小商業還在運營上不斷打磨細節,比如設立「獎學金計劃」。學員每天完課打卡,都可以賺取獎學金,不僅達到門檻後可以提現,還能在購買後續課程時用獎學金抵扣一部分學費。學員體驗好、口碑好,轉化效果自然就好。
網名「真水無香」的學員,在小商業班級群裡感言到:「我運營的一款產品,兩年了市場表現不溫不火,去年公司都想把項目砍掉了。今年初我學完獲客營,試著把我的業務套到商業模式畫布中去,居然很容易發現了問題所在。我已經在期待後面的課程了。」這番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商業訓練營的價值所在。
「訓練營的口碑和轉化已經全面驗證了,下一階段,開始進入全渠道推廣。」老路介紹到,「希望一方面讓學員有收穫,另一方面也給合作渠道提供一個流量變現的新思路。」
相關介紹:
老路:小商業創始人,《用得上的商學課》主講人,中信出版同名書作者。清華大學-麻省理工(MIT)國際MBA,歷任京東集團副總裁、聚美POP事業部總經理。
小商業,不講虛的。學商業,就是學賺錢。2018年獲英諾、紅杉等機構Pre-A輪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