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無非就是金屬和寶石的結合體。在原材料相同的情況下,那些國際大牌就是可以設計出不同特色的珠寶首飾。除了寶石之外,個性的設計風格和理念、獨特的定位、品牌的價值才是它們最大的賣點。
比如說蒂芙尼,雖然以鑽石和銀製品聞名於世,但是卻把許多一些小眾的彩寶引入珠寶界,像摩根石、紫鋰輝石、沙弗萊石、坦桑石都是蒂芙尼一手捧紅的。它不僅是是個珠寶商,更是成功的寶石開發公司。
又比如說梵克雅寶,從創業開始就試著打破傳統珠寶的製造模式,這麼多年來,早就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珠寶風格。更重要的是,它把一項古老而又傳奇的藝術發揚光大,那就是「琺瑯」。
△梵克雅寶蝴蝶胸針
不僅是胸針,梵克雅寶的琺瑯技藝在腕錶方面更是展現的淋漓盡致——
說到琺瑯,或許有些朋友還比較陌生,作為首飾文化中的很小一個分支,琺瑯的出場次數確實太少了,今天,寶姐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琺瑯。
客觀的說,琺瑯其實並不是起源於中國的,而是從阿拉伯地區傳到中國。當時這些工藝品叫做「拂菻嵌」、「佛朗嵌」、「佛郎機」,後來簡化為拂菻。到了明代的時候,中國景泰藍的工藝大放異彩,轉音為「發藍」,後來被統稱為琺瑯。雖然是從西方流傳到國內來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將琺瑯推向了藝術巔峰。
琺瑯,到底為何物?是一種彩色原料?還是一種工藝?或者說,它就是一種首飾的名稱。這個問題困擾了許多人。
首先,琺瑯是塗在銅質或銀質器物上的材料,由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經過燒制,能形成不同顏色的釉質表面。
其次,它是一種技術,就相當於中國古老的花絲鑲嵌一樣,是一門流傳多年的手工技藝。將琺瑯的材料塗在金屬的表面上,形成獨特的花紋,既可以做成裝飾,又能長久保存。
有人說,琺瑯在西方的地位相當於花絲鑲嵌在中國的地位。真有這麼厲害嗎?要知道,中國的花絲鑲嵌可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想要了解琺瑯的價值?首先要了解它的分類,一般會根據琺瑯的製作方法和胎地種類將其分為兩大類。
簡單的說,掐絲琺瑯就是在金或銅的胎底上,用金絲或者銅絲掐出圖案,中間填不同顏色的琺瑯之後,焙燒、研磨、鍍金、拋光等做成的工藝品。
△圖為掐絲琺瑯。用金屬絲掐出的圖案十分耗時
嚴格的說,中國的景泰藍是掐絲琺瑯的一種,屬於「銅胎掐絲琺瑯」。
掐絲琺瑯從元代傳入中國,而景泰藍是在明代的時候開始大量燒制,將中國的傳統工藝與國外流傳的方法相結合。
景泰藍以景泰年間製作的最為精美而著名,它的琺瑯釉大多數都是藍色,所以後世統一稱之為「景泰藍」。不過很遺憾的是,到了後來,景泰藍的工藝與明景泰年間的技藝難以相提並論。
△景泰藍如意
內填琺瑯又叫鏨胎琺瑯。是在金屬胎上鏨出花紋,使輪廓線凸起,然後下陷處填充琺瑯。
鏨胎琺瑯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前的埃及,後來在歐洲廣泛流傳,元代時由歐洲傳入中國。遺憾的是,過去鏨胎琺瑯的流傳下來的比較少,現在很難找到特別有價值的古董了。
畫琺瑯,顧名思義,直接在底子上進行作畫,畫完之後進行燒制定型。人物,風景、花卉等各種圖案都可以作為畫琺瑯的素材。
畫琺瑯是在清朝才傳入我國的,在康乾盛世時代,畫琺瑯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那個時代出品的畫琺瑯最受歡迎。
最後用一張表總結一下三種不同琺瑯的區別——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工藝叫做「燒藍」,對古代宮廷飾品有了解的都應該聽說過這個名字。
燒藍又叫做燒銀藍,一般是用銀作為胎器,敷上琺瑯釉料燒製成的工藝品。這種其實算是透明琺瑯,利用琺瑯釉透明半透明的特性,使器物裝飾圖案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
琺瑯的另一種分類,就是按照琺瑯器的胎底方法,一般可分金胎琺瑯、銅胎琺瑯、瓷胎琺瑯、玻璃胎琺瑯、紫砂胎琺瑯等。
△銅胎琺瑯
其中,金胎琺瑯由於造價過高,數量很少很少。最廣泛流傳的就是銅胎琺瑯了,因為銅料與表面琺瑯容易結合,且價格相對容易接受。
大家有心搜索琺瑯,會發現,後面的注釋跟著一個:搪瓷。說到搪瓷,幾乎家家都有,以前的茶杯、臉盆、痰盂……很多都是搪瓷的。難道說,過了這麼多年,琺瑯變得越來越掉價,淪為和搪瓷一個級別的東西了?
△搪瓷茶杯
搪瓷,是以金屬為底,表面塗上玻璃質的瓷釉,燒制後形成的一種材料。中國在1918~1956年的時候,琺瑯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之後,中國制訂搪瓷製品標準,琺瑯改定為琺瑯,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所以,琺瑯是藝術搪瓷。
琺瑯和花絲經常被拿出來比較,琺瑯和搪瓷又算是一個家族,那麼孰優孰劣自然得分清高下。
把搪瓷放進去作對比,純粹是屬於「搗蛋鬼」,因為它連工藝品都算不上。而琺瑯和花絲相比,都算是非常有收藏價值的物品。不管怎樣,都希望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精湛技藝能夠發揚光大。
今天給大家介紹琺瑯工藝,緣於寶姐前幾日去學習琺瑯製作的感動,這麼美的工藝希望寶迷們都能了解。這裡也獨家放出一枚寶姐自己為母親做的琺瑯寶瓶,第一次做,寶迷們不要笑話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