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我思考了很久,不知道該怎麼把大學生們那種肆意揮霍自己信用的行為用語言表述出來,所以只能為文章起了這麼個名字。而且也只能通過舉例子來說明你們的行為了。看到這裡大家可能還不知道我要說什麼,其實我要說的是大學畢業生們對用人企業的肆意違約,給學弟學妹們造成的深厚的不良的影響,也使他們找工作更難。
我從事了十年的高校招生就業工作,本以為畢業生才是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弱勢群體,遭受著嚴重的、激烈的競爭不說,還要經受著用人企業設置的重重障礙,後來才慢慢發現,有時候用人企業卻成了弱勢群體。我體驗著畢業生的難處,感受著他們的難處,所以我帶領辦公室的同事們努力的幫他們聯繫企業,來學校舉辦招聘會、舉辦宣講會,努力的向企業推薦他們,好讓他們能夠在求職的過程中不再那麼困難。
可是,十年中我遇見了很多很多的畢業生,與一個企業籤約後還在繼續找別的企業,一旦又達成意向他會不擇手段的去辦理解約手續,要和下一家企業籤約,有的竟然是上午籤約下午解約!違約行為發生的很隨意,很平常,一點不考慮老師的感受,不考慮企業的付出,不考慮師弟師妹們的前途。下面我舉幾個實例看看大學生們是如何對待企業的,是又如何讓企業傷心的:
第一個就是我們經過努力聯繫的500強企業,人家同意接收我們的畢業生了,只要學生願意都可以提供崗位,而且作為重點培養,事實證明企業是這樣做的。但是我們第一批送去40多人後,不到半年竟然辭職了40多人只留下了2個人!第二批說要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不同城市就業,企業同意了,十幾個城市的分公司都可以選都可以去,最後確定28人去,不到六個月又跑了20多個。第三批還是如此,第四批還是如此。最後,企業已經不來我這裡招聘了!第二件事情就是近期,南通的建築公司的招聘,現場籤約20多人,企業回去不到一個月竟然有一半人要辦理解約手續,企業一氣之下要收取違約金,可是學生就是不給,因為他們沒錢。第三件事情就是格力分公司的招聘,籤約40多人,解約近30多人,只留下了10人左右.......。這些都是大學生單方面違約,而且都是先籤約然後再解約,都是短時間內的。這種情況我遇見的太多了!曾經我給一個企業打電話調查學生就業工作情況,企業給我的回覆竟然是「這個學生就沒來報導!籤約後就沒有消息了,半年了,都聯繫不上!」等等。
有時候看到了真的很生氣,真的想把這些學生都按規定處理一頓,不給其辦理手續的機會,可是考慮到他們的前途,還是按照章程給辦理了。但是畢業生們,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們的誠信何處安放?你讓你的母校顏面何處安放?你的行為已經給企業造成了傷害,企業已經對你的母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再有任何信任感,你瀟灑的走了,留給你學弟學妹們的卻是一地的雞毛,你讓他們如何去面對這些企業,讓他們如何拓展開就業的渠道?你們想過嗎?不要再肆意揮霍你的誠信了......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