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今天的人來說,橙子這種水果的最佳用途似乎就是榨果汁。相比之下,古人反而有著更為多彩的發掘,其中如宋時名餚「蟹釀橙」與金元時令特飲「軟金杯」,即使與當今美食創意大師們的心血之作擺到一處,也未必就顯得遜色。
據傳為宋人林洪所著的《山林清供》一書記載,「蟹釀橙」的做法與今天的冬瓜釀肉、番茄釀肉一類菜式接近,乃是選取帶有蒂柄的黃熟大圓橙,把這橙果的頂部平截開來,然後將其中的果肉掏淨,不過,果肉中自然滲出的少許橙汁則任其留在橙殼之內。然後把蟹膏、蟹肉都放入橙殼裡,殼內原有的橙汁也就自然地與蟹肉拌在了一起。接下來把平截開的橙子頂部當作天成的罩蓋,重新蓋合到橙殼上,放入小蒸籠,用兌有酒和醋的水蒸熟。如此所得到的熟蟹肉,自然沁透著橙香,因此,吃的時候僅僅用醋與鹽調味,便覺芳甘滿口。
「蟹釀橙」的做法既清新又簡便,於是,當南宋時,每逢新橙上市時節,這道美味便大行其道。南宋高宗臨幸權臣府邸,「螃蟹釀橙」會列身在盛宴上,同時,臨安稍微有一點檔次的酒店裡也一樣提供「橙釀蟹」,所以,在那個時代,即使身為平頭布衣,也照樣不會虧嘴!
到了元代,則是橙果做的「軟金杯」廣受喜愛,成為秋季宴飲聚會上必會亮相的固定角色。如此的風俗可能在金代已經流行,據記載,金章宗就曾做《擘橙為軟金杯詞》:
風流紫府郎,痛飲烏紗岸。柔軟九迴腸,冷怯玻璃碗。 纖纖白玉蔥,分破黃金彈。借得洞庭春,飛上桃花面。(金劉祁《歸潛志》)
詞意不難讀懂:經過一陣快意暢飲,與宴賓主都覺得玻璃酒杯質地冷硬,讓酒液也帶有寒意,不利於腸胃。於是,聰慧的佳人把金黃色的大圓橙一剖為二,以半個橙皮殼形成的圓碗當作酒杯。注酒於這種獨特的杯中,酒漿便染上了橙汁的味道。如此以鮮橙隨機製成的酒杯,軟皮帶有彈性,且色澤黃潤,人們便以「軟金杯」呼之。
「軟金杯」也直接叫做「橙杯」,元人盧掣就曾以「橙杯」為題,賦曲一首:「摘將來猶帶吳酸,繡縠輕紋,顏色深黃。縴手佳人,用並刀剖出甘穰。波瀲灩宜斟玉漿,樣團圞雅稱金觴。酒入詩腸,醉夢醒來,齒頰猶香。」很明確地交代,「橙杯」是將色黃皮皺、滋味酸甜的鮮橙果削切掉頂部,挖去瓤肉,然後斟酒於其中。酒與果殼內餘存的橙汁相混合,飲之唇齒生香,久駐不散,以致詩人乘醉一覺之後醒來,依然感覺有果味在口腔內徘徊。
軟金杯極受元人青睞,以致耶律楚材、白樸等文學家也都曾在作品中將其詠贊。從這些文學描寫中不難看出規律:橙杯並不是一開場就出現,需待到宴會進行到半途、眾人酒酣耳熱之時方登場。制杯者為有著「纖纖白玉蔥」(即纖秀手指)的「佳人」,顯然,是由藝伎或女婢當場剖果成杯,這樣就可以保證橙杯發散鮮香的果味。因為橙子形狀渾圓,不易立穩,所以使用時是將橙杯放置在常規使用的酒杯之內或者置於酒杯之上,總之,是以酒杯為軟金杯的底託。
值得順帶一提的是,香櫞也曾如橙果一樣,被開發為文人雅宴上的特製酒杯。
據《山家清供》,宋人謝奕禮在招待客人時,曾命婢僕把香櫞果剖開,挖掉瓤,並富有藝術追求的在果皮上刻出花紋,製成外觀悅目的大酒杯,稱為「香圓杯」。天子所賜的美酒溫熱之後注入香圓杯內,便很自然的薰染上這種南方香果獨特的氣息,「清芬靄然」。
往昔文人的聚宴上,會用香氣濃鬱的厚皮果子製作「一次性使用」的「有機」酒杯,這是何等富有情趣的往事。《山家清供》慨嘆,此般既簡單又巧妙的果杯,讓那些金玉為材的酒具都黯然失色。近年,一些高檔飯店已經依照宋人方法精心烹製出「蟹釀橙」,提供給美食愛好者品嘗,這麼說來,「軟金杯」、「香圓杯」想必也會重煥光彩。實際上,如果掩去歷史的背景,那麼,「蟹釀橙」與「軟金杯」、「香圓杯」會顯得與今日的創意美食並無二致,絲毫不顯過時,更無陳舊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