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化改新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學會閱讀教材,通過年代尺梳理日本的古代歷史發展概況;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歷史背景,知道改革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意義,初步培養結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歷史材料對比分析大化改新的背景,知道其內容和影響,把握改革過程中與唐朝的聯繫;了解古代中日之間交流的史實,進一步感悟中日文化淵源,理解日本民族特性。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漢唐文化對日本的深遠影響,同時讓學生理解日本民族的特性,形成善於向先進文明學習並勤於反思是提高自身的素質的重要途徑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內容及影響
2.難點: 理解中國先進文化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教學策略】
1.採用探究──研討的模式進行教學,貫穿講授法、史料分析法、討論法,指導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和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分析歷史材料。
2.教師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搜集歷史材料對唐朝的相關制度和大化改新前的社會狀況及代表人物等進行補充。
3.學生準備:認真閱讀教材預習,完成預習任務。(預習任務如下)
【預習任務】閱讀教材40-42頁預習:
1、以年代尺的方式梳理古代日本的歷史。
2、在教材中劃出:
(1)了解當時的日本為什麼要進行改革(背景)?
(2)改革有哪些具體的內容?
(3)改革收到了什麼效果(意義)?
3、看41頁閱讀卡和42頁兩則資料,了解中日交流的概況,試舉古代日本引進中國文化的實例。(舉例可通過網絡等途徑查詢)
【設計思路】
本課的設計一條明線一條暗線。以 「倭」 字為明線,(魏漢封「倭」、 笑納「倭」稱、「倭」中導力、「大和」代「倭」)引導學習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內容及影響,分析日本民族的特性。以漢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為暗線,日本以中為師進行大化改新,讓學生感悟中日文化淵源。中國是日本的第一任「文明課」老師,日本學習古代華夏文明是任何國家無法比肩的,日本學習先進文明的認真刻苦,真到元氣中,刻到了骨子裡。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日本註定與華夏文明「扯不清」關係。
【教學過程】
導入部分
1、暑期日本街頭隨拍圖片導入:
圖片展示暑期在日本街頭隨拍的照片(以街頭的店名、海報等跟文字相關的照片為主),提問學生:這些圖片給你怎樣的感受?
進而聯繫到日本在文字的創製方面深深地受到中國文字的影響,所以現在在日本的文字中還是能看到很多漢字的影子。
2、板書漢字「倭」
在古代我們以「倭」字稱呼日本,它是什麼意思呢?
根據學生回答再補充《說文解字》中關於「倭」字的解釋:一意為矮小,另一意為委從。
【設計意圖】
從現在日本的街頭隨拍導入新課,讓學生意識到日本在文字的創製方面深深地受到中國文字的影響,感悟中日文化的歷史淵源。從學生印象比較深刻的倭寇的「倭」字入手解讀古代日本的歷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魏漢封「倭」
1、何時從何國獲「倭」稱?(論從史出)
師:這個「倭」字曾經是日本的國號,那你知道日本是從什麼時候從哪個國家獲得這個封號嗎?根據學生回答展示1784年在日本出土一枚刻有「漢倭奴國王」五個字的純金金印的圖片,並引導學生回答歷史問題要學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2、結合歷史材料分析為什麼當時日本獲封「倭國」?
展示三則歷史材料,讓學生仔細閱讀並分析材料,為什麼當時日本獲封「倭國」?
材料一:「樂浪海中有矮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漢書·地理志》
材料二:「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後漢書·東夷列傳》
材料三:景初二年,即公元238年,日本島興起的第一個國家「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苦於國中有語無文」,遂遣使到中國,「使魏封之」,於是魏明帝曹睿封邪馬臺國人為「倭」。 ——《魏史》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關鍵詞並總結日本獲「倭」稱是因為魏漢時期日本國家落後(分裂、沒有文字等),日本國王遣使入漢願為漢臣藩。
【設計意圖】
通過呈現歷史實物圖片以及歷史材料的方式,指導學生分析歷史材料,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並初步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從歷史材料中獲知:日本獲「倭」稱不僅僅因為「矮人」,更因其國家的落後,分裂,「有語無文」。
二、笑納「倭」稱
師:「倭奴」怎麼聽都含點蔑視譏諷的感覺,就好像你被別人起了個侮辱性的綽號,
但有趣的是據說當時,受封「倭奴國」後,舉國大喜,並且引以自稱長達500多年!
呈現歷史材料分析日本為何能笑納「倭」稱?
呈現7世紀中期日本與唐朝的相關史料,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對比同一時期的日本和中國,分析日本為何能笑納「倭」稱。
材料一:大化前夕,上自王族,下至豪強,不但佔領「國縣山海林野池田」,貧民百姓無立足之地,大批勞動力成為王族、豪族等有勢之家的私有民。豪族之間互相爭戰,自立為強,並且藐視大王和朝廷,自己修築宮殿、園陵,進調賦稅時,首先滿足自己,然後再向朝廷進調。 ——《日本書紀》
材料二: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離)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貞觀政要》卷一
導學案補充材料:
(1)歷史上將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民族融合,社會穩定的政治局面成為「貞觀之治」。
(2)唐代律法有很多,包括《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開元律》、《大唐六典》等。
教師在學生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總結:從漢代及之後相當長時期內,中國國力繁榮,特別是唐代達到空前鼎盛。而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不僅全方面落後,而且社會矛盾尖銳。
【設計意圖】
通過教師講述日本受封「倭奴國」這個略帶譏諷和蔑視的稱呼卻舉國大喜,並且引以自稱長達500多年,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將同時期日本和中國鼎盛王朝唐朝的歷史材料的解讀和對比,分別說明古代日本與中國的社會現狀,引起學生的反思,總結大化改新的國內外的背景,分析日本笑納「倭」稱的原因。
三、「倭」中導力
師:在仰慕中國強盛的同時,日本是否就甘心落後呢?
1、圖片呈現日本頻繁派遣「遣唐使」的盛況
師:從630-895年的260多年間,日本朝廷一共派出了19次遣唐使,達到了空前頻繁的程度。思考:日本為什麼要頻繁地向唐朝派遣這些人員呢? (希望他們以唐朝為楷模,學習中國的治國經驗和文化制度,學有所成,回國效力。)
2、圖片呈現舒明天皇、孝德天皇,表格梳理改革前日本的社會狀況。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講述日本的天皇,讓學生知道日本天皇的由來。同時通過故事講述舒明天皇駕崩後,沒有在皇子之間選定繼承人,日本皇室又陷入長時間的爭位危機,豪強貴族趁勢不斷發展起來,呈現孝德天皇上臺前想要革新陳腐的制度所面臨的困難。
大化改新前
政治
皇權旁落,豪強貴族權傾朝野,貴族之間徵戰不休。
經濟
世襲大貴族佔有大量土地和勞動者。
師:分析表格他面臨的最大阻力是什麼?他又採取了怎樣的行動呢?
阻力:貴族豪強專權跋扈
行動:發動宮廷政變、剷除蘇我氏勢力
3、對比隋唐制度和大化改新的內容,並分析其影響。
學生仔細閱讀教材,了解大化改新的內容,並讓學生對比隋唐時期的制度,讓學生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是效仿隋唐時期的制度,並對大化改新的內容進行綜合分析。
(1)政治上:效仿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
影響: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
(2)經濟上:效仿隋唐的均田制、租庸調製,將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
中國隋唐
日本大化改新
經濟
土地收歸國有,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均田制)並收取賦稅(租庸調製)。
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
影響: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發展;
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有利於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促進國家生產的發展。
(3)法律上:
註:「大化改新」所頒律令(《大寶律令》),與唐朝律令相同、相似的條文竟多達420餘條。
影響:701年,日本編訂第一部律令法典,作為治國基礎,以法律的形式將改革成果確定下來,師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
【設計意圖】
通過「日本是否甘心落後?」一問,激起學生思考,日本將何去何從,進而通過圖片呈現日本頻繁派遣「遣唐使」的盛況,讓學生結合歷史地圖和相關資料介紹來中國學習的遣唐使團規模和航海的路線。通過表格的形式梳理孝德天皇上臺前想要革新陳腐的制度所面臨的困難,讓學生一目了然。
大化改新的內容和影響是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讓學生課前預習以及在課中仔細閱讀教材,了解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在教學中以分段梳理並與隋唐時期的制度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對改革的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深受隋唐制度的影響,感知唐文化對古代日本的影響。大化改新的影響主要是由改革的內容得出的,在講解改革的重要的意義的時候要結合內容從政治上、經濟上、法律上進行逐條分析再以延伸,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注重培養他們的提煉歸納和表達能力。
四、「大和」代「倭」
材料呈現日本學者木宮泰彥總結唐朝文化對日本文化發展的影響之後的一段論述:
唐朝三百年間,由於學生、學問僧人學來和帶回的中國文化產物,不斷給予日本新的啟迪,中國前進,日本也前進。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沒有停滯,不斷吸收中國的優點,經過整理提煉,咀嚼融化,產生了優美、典雅的日本文化。
列史實說明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引導學生思考並列舉史實說明:大化改新後,日本除了在政治、經濟上仿效隋唐制度以外,還大規模地引進中國文化。(提示學生可從:文字、教育、宗教、建築、服飾、圍棋、書法、茶道、城市布局等角度)
在講到文字部分時補充說明:大化改新之後,日本的當用文字也發生了革命,其中標誌性的變化,就以「大和」代「倭」,讀音相近,但氣勢上已經不同,「倭」相近日本「山」讀音。
【設計意圖】
這一塊內容在教材中沒有集中講解,內容比較分散,所以需要加以整理和補充。在本環節的設計中將把閱讀卡的解讀和42頁兩則資料銜接起來,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等方式查詢日本文化受中國影響的實例這樣可以通過學生進一步豐富課堂的材料,讓學生在同伴的講述中感知中國是日本的第一任「文明課」老師,日本學習古代華夏文明是任何國家無法比肩的。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也是本課設計中的一條暗線。
大化改新以後日本最為標誌性的變化就是國號的變化:以「大和」代替「倭」, (「大和」和「倭」,讀音相近,但氣勢上已經不同,「倭」相近日本「山」讀音)讓學生進一步感知: 一個島國,竟能從「倭」中導出「山」之力,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不可小覷的民族、持有一種「不甘做小」的強者文化心態。
結束部分
1、從對「倭」稱的變化之中,看日本民族的特性。
師總結:日本從魏漢時期「有語無文」的落後狀態,到自知落後,笑納略含蔑視和譏諷的「倭」稱,但同時又不甘落後,從「倭」中導力,進行大化改新,最終到處宏偉的大「山」之力。日本這樣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現在卻已是世界經濟大國。日本這個民族不可不謂是一個不可小覷的民族、這種「不甘做小」的強者文化心態值得我們深思。
師:從中我們看出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怎樣的特性?(善於學習、不斷反思……)
2、在歷史螺旋發展的過程中,武士階層的出現。
通過圖文資料給學生補充日本武士的資料。
師:歷史的發展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日本在大化改新時期推行的國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壞以後,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階層——武士階層。此後日本今日了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在黑暗的幕府統治下,這個善於學習、勤於反思的日本民族又轉而向西方先進文明學習,進行了日本歷史上又一次改革:明治維新。
【設計意圖】
本課的設計以「倭」字為明線,貫穿了日本在魏漢時期的落後,盛唐時期日本社會矛盾的尖銳,但日本不甘落後,積極效仿隋唐先進位度進行改革。通過「倭」稱這條主線,思路更為清晰,學生也能從中分析日本民族的特性。而恰恰日本民族的特性也反映在當大化改新後武士階層的出現,此後的日本進入了近700年的黑暗幕府統治下,此時的日本民族又轉而向先進的西方文明學習,以西為師,不斷變革。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日本民族的特性:一個不斷學習又勤於反思的民族。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以 「倭」 字為明線,以漢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為暗線。在教學過程中,以「倭」字進行說文解字,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並在教學中輔助大量的史料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樹立和掌握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意識和方法。在老師的層層設問下,學生能積極探究,積極思考,課堂氛圍較為活躍。但由於隋唐時期的制度八年級上冊還沒有教授,課堂中沒有及時補充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調製以及一些主要律法。所以在講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及分析影響時,很多學生會照讀教材內容,以致沒有深入理解思考。這也是我在日後教學過程中需要積極思考並著力解決的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