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網訊 知道實時競價(RTB)到底有多快嗎?廣告主在RTB環境下的競價過程在幾百毫秒內完成,遠超人類大腦影像化信息的處理速度。魔術師巧借人腦的這一短板,利用嫻熟的手法在表演中製造視聽上的假象。觀眾在嘆為觀止的表演結束後,往往會好奇魔術師戲法中的奧妙。其實在第一次見識到程序化購買的魔力時,廣告行業人士的吃驚程度並不比觀看魔術表演的吃瓜群眾的低。
在Header Bidding於近幾年崛起之前,RTB才是展示類廣告行業的絕對主角,而且沒有之一。
RTB的定義
RTB通過透明公平的拍賣機制,把對的廣告展示給對的用戶,整個競價過程發生在廣告展示前的一瞬間。
在RTB環境中,不論是對廣告主還是對開發者而言,拍賣都被認為是一種公平而透明的方式。它能自動在正確的時間,將合適的廣告以拍賣雙方達成一致的合理價格推送給正確的受眾。
拍賣的定義
拍賣是一個過程,即:潛在的競價者對某一商品提交自己的出價,然後由拍賣方從所有出價中選出最高價,該出價者將成為獲得商品的中標者。
廣告交易平臺和供應方平臺(SSP)與多個需求方平臺(DSP)對接,利用拍賣,尤其是次高價投標拍賣(Second-price auction)機制,實時拋售廣告展示機會,實現市場的供需平衡。
不過,在進一步討論前,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前面提到的大部分技術進步只涉及PC端和行動網路的廣告領域。在手遊和應用程式領域,絕大多數的廣告和投放都不是實時購買和銷售的。儘管在非實時的條件下,許多領先的移動Ad Network對廣告主和開發者仍然採用端對端(End-to-end)的廣告投放方式。如果你正在想辦法理解這些五花八門的技術詞彙,那麼看這篇文章就對了。
魔術界有條不成文的規定:魔術師們不能解釋表演中的秘密。但是Fyber卻從來沒有這樣的規定,所以接下來我們將為大家分享RTB中的次高價投標拍賣機制,分析為什麼「講真話」(Truth-telling)是次高價投標拍賣的佔優策略,同時解釋Header Bidding如何打破不同拍賣類型的界限。
什麼是次高價投標拍賣?
在次高價投標拍賣中,出價最高者中標,但他實際需要付的價格是次高價。假設在次高價投標拍賣機制中,有4個廣告主為一個廣告展示機會競價:
1. 廣告主A出價:CPM為10美元
2. 廣告主B出價:CPM為8美元
3. 廣告主C出價:CPM為12美元
4. 廣告主D出價:CPM為6美元
拍賣結果:出價12美元的廣告主C中標,但他只需要付次高出價10美元,即為廣告主A的出價。聽起來挺簡單的,對吧?
沒錯。但RTB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額外的要求:中標的廣告主最後需要支付的價格=次高價+預先規定的加價,在大部分RTB競價中這部分預先加價都只是1分錢。
RTB次高價投標拍賣舉例
有了以上認知,我們不妨回到上文所舉的4家廣告主為廣告展示機會競價的例子中去,看看在RTB次高價投標拍賣條件下情況會有哪些不同。基於他們各自的私有估值,4家廣告主的出價分別為:
註:不論是基於直銷還是營銷預算,廣告主對廣告展示機會的估值都是獨有的,只有他們自己清楚。
1. 廣告主A出價:CPM為10美元
2. 廣告主B出價:CPM為8美元
3. 廣告主C出價:CPM為12美元
4. 廣告主D出價:CPM為6美元
中標的廣告主C的實際中標價為10.01美元,即次高價(廣告主A的競標出價)+ 1美分。廣告主C贏得廣告展示後實際需要付的價格是10.01美元/千次展示,即0.01001美元/次展示。
這對於手遊和移動APP的廣告主以及開發者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程序化RTB在拍賣廣告展示機會時應用的是CPM計價模式。如果說數學被認為是世界通用的語言,那麼RTB世界的通用語言則是CPM。而在移動應用內廣告技術產業中,單次安裝成本(CPI)以及其他基於廣告效果的計價模式才是主流。
在次高價投標拍賣中是「無法撒謊」的。那麼廣告主該如何在次高價投標拍賣中競爭呢?
作為一種市場清算價的機制,拍賣在廣告主之間製造競爭機會。反過來,廣告主也會在進行競價時被鼓勵亮出他們自己的估值。
因此,講真話(Truth-telling)是次高價投標拍賣中的佔優策略。也就是說,廣告主在次高價投標拍賣中應當講真話,坦誠自己對某個廣告展示機會的最大興趣,基於各自的私有估值來誠實地競價。
佔優策略的定義:在不考慮其他競標者如何競價的情況下,佔優策略是對競價者更有利的策略。
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副教授Benjamin Edelman在題為《Internet Advertising and the Generalized Second Price Auction: Selling B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Keywords》中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講真話」來源於傳統的次高價投標拍賣以及在搜索廣告中被廣泛使用的VGC拍賣。
然而,研究員王軍(Jun Wang, 音譯)、張偉楠(Weinan Zhang, 音譯)和袁帥(Shuai Yuan, 音譯)在題為《Display Advertising with Real-Time Bidding (RTB) and Behavioural Targeting》的文章中則認為,只有在不考慮廣告營銷預算和拍賣量的情況下,誠實的競價策略才可行。
也許可以更有策略一點
廣告主通常提前確定預算參與次高價投標拍賣,在固定的時間段內進行廣告營銷,參與大量的拍賣。哥倫比亞大學商科助理教授Santiago Balseiro在《Competition and Yield Optimization in Ad Exchange》中表示,在次高價投標拍賣中,「講真話」對於廣告主而言可能並不是一個佔優策略。
Balseiro在他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多次次高價投標拍賣中,廣告主為了搶佔未來潛在競價機會的期權價值而降低出價。此外,Balseiro還表示由於預算上的限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廣告主的決策,所以動態拍賣不會降級為靜態拍賣。
降低出價的定義:指競價者對商品的出價低於他們認為真正合理的估值。在程序化交易中,這個商品就是指廣告展示機會。
降低出價是Balseiro流動平均場均衡理論(Fluid Mean Field Equilibrium strategy)的一部分。該理論指出如果廣告主有足夠的預算來參與次高價投標拍賣,那麼根據均衡理論廣告主將如實出價。如果預算緊張,那麼廣告主則會降低出價以與預算保持平衡。
Header Bidding與次高價投標拍賣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
Header Bidding的引進完全顛覆了次高價投標拍賣的運行模式。
Header Bidding通常都會採用次高價投標拍賣模式。在運用Header Bidding的常見廣告設置中,來自Header Bidding中標者的廣告會被發送到諸如Google為開發者所設計的DoubleClick(DFP)等廣告伺服器上,在該廣告伺服器中進行新一輪的次高價投標拍賣(也有可能是最高價投標拍賣)。結果,在這一輪的競價中,來自Header Bidding中標者中標的機率會相對更低一些。
競價過程中的這種「分層」現象,著實讓PC端和網絡數字廣告行業感到無比頭疼。出現這樣的局面,責任並不全在Header Bidding或者次高價投標拍賣模式。在Fyber以後的文章中,我們將圍繞程序化領域次高價投標拍賣的爭議做進一步的分析。
關於Fyber
Fyber是一家全球化的技術企業,致力於為移動開發者創造新一代變現平臺。在聚合、RTB、視頻以及用戶細分領域,Fyber既有前沿技術、也有業內專家,為您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助力移動應用經濟更美好的明天。我們於近期完成了與Heyzap、Inneractive以及Fyber RTB(原名:Falk Realtime)的業務整合,推出了統一的新Fyber品牌。Fyber的變現SDK與1萬多個移動APP直接對接,擁有超過12億的月獨立用戶。作為一家在德國法蘭克福公開上市的公司,Fyber在柏林、特拉維夫、舊金山、紐約、倫敦和北京等地均設有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