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中可以出現中文嗎?
首先,回答當然是肯定的,畢竟我們的母語就是中文,國文經典承載了我們的文化體系,在同學們創作作品集的過程中,我們誰也不可能完全割裂我們血液的文化基因,脫離我們所處的時代語境加以創作,這是即便我們不用中文,都能映於紙面的文化烙印。
W同學在做項目時,拍了很多街邊小廣告來作為調研成果 最終成功申請上了英國皇藝和愛丁堡大學
從田野調查到傳統經典,我們離不開中文的支撐,加上中文字體本身就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加以研究,小到街坊店招,大到書法藝術。反倒,大家的作品集中想不出現中文,倒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
當然,作品集裡出現大量中文肯定是不行的,這是留學作品集的基礎共識。那到底作品集中出現多少中文才不會影響考官正常閱讀作品集,不犯忌諱,需要各位同學心中明晰。
01
首先需要明確...
留學作品集的非圖像類的項目說明性文字必須按照院校要求使用相應的語言(比如申請英國就用英語,德國多用德語,挪威多用英語,義大利須按照院校要求使用英語or義大利語)。
N同學 視覺傳達 成功皇藝、愛丁堡、金史密斯作品集
無論世界哪個國家名校的作品集考官都需要通過這些他們能夠讀懂的語言,明白大家的項目在探討什麼問題,這個道理很顯而易見。
當然,這個道理也很書本化。一到自己實操,看到前輩作品集案例的時候,大家就蒙了。
不信大家瞅瞅。
C同學 珠寶設計 成功申請金史密斯作品集
C同學這種情況還好解釋,畢竟項目說明性文字能夠cover住信息可視化中出現的中文內容,但下面這種情況明顯就有些超綱了。
L同學 視覺傳達 成功申請多摩、武藏野作品集
L同學之所以能夠在項目中大量使用中文,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並不易混淆,康石石簡單總結了兩個要點:
1.該頁面為Sketchbook的掃描頁,並非後期排版時使用中文添加的說明性文字。
2.L同學這頁Sketch能夠足夠清晰的展示自己裝置的樣式和演示形式,即便沒有文字描述,考官也能輕鬆get,所以裡面存在中文也並無大礙。
所以,大家首先需要明確:但凡作品集中圖像以外的說明性文字必須使用目標院校要求的語言;圖像以內,在圖像本身足夠清晰闡釋設計意圖的情況下,使用中文相對無傷大雅。與此同時,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有些地方方言或有特殊含義的中文沒有必要自己硬著頭皮拿翻譯器去翻,這會增加考官對於項目後期的理解成本,同時放到作品集裡也容易令教授感到confuse。
02
考官如何看待項目作品成果中的中文
開篇咱們提到,中文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形式,當我們把經歷過五千年錘鍊的漢字文化以藝術形式放入作品集中的時候,未嘗不是一種加分點,就比如徐冰老師在天書作品中將書法形式與英文單詞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交流符號。
徐冰,天書
廣村正彰先生將圖形與漢字結合,讓非漢字語境的外國人能理解漢字的意思。
廣村正彰作品:丸井北千住食遊館
以及埃及平面設計師Mahmoud Tammam將文字圖形化,增加文字的交流性。
Mahmoud Tammam &34;
將文字圖形化何嘗不是一種傳播交流的手段,而中文文字書寫的筆勢,排布方式,顏色,又同樣是傳達情緒思想的一種方法。比如W同學作品集中一些中文書寫形式的運用,即使看不懂文字,考官也依然可以從字跡獲得情感。
W同學 視覺傳達 成功申請英國皇藝、愛丁堡作品集
03
那麼,哪些地方不能出現中文呢?
項目標題以及一切可以解釋你項目內容、思考過程、嘗試與反思的地方都不要出現中文。教授就是通過這些信息,去了解你的作品,了解你是否具備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以及你是否與院校匹配。
這就好比大家去看病,得到的醫囑卻是自己完全看不懂的字符,根本起不到交流的作用,即便藥開的再好,再能治病,也難免出現照方抓錯藥的不必要失誤。
圖片網絡
所以,除了咱們在開篇提到的圖片以外的說明性文字必須使用外語,圖片內跟各位想向考官傳遞的意圖、思路、想法都最好的英文,這樣會更高效,快捷,考官閱卷的體驗也會相應更好。
就像2017年橫濱三年展上展出的作品mindmap一樣,雖然基本都是日語,但在關鍵信息上作者都會用英語註明,絲毫不會耽誤觀眾去理解這個藝術家想要表達的創作主題。
橫濱雙年展 「島嶼,星座和加拉帕戈斯」 Islands, Constellations and Galapagos
可能有同學還會有一些非常實際的擔心,比如自己做的一個非常傳統的項目,標題是一首非常有意境的詩句,或者一個成語,甚至是一句佛學經典,沒有這些作為標題我的作品將沒有任何靈魂。但是,在沒有足夠把握可以精準翻譯的前提下,猶如硬翻,也是痛失靈魂,倒不如退一步換一些簡單易懂的表述方式,或者加一個能解釋說明的小標題方便理解。
而對於問卷調研和採訪調研全是中文的情況,我們就不如將中文信息整理做成可視化圖表進行展示不僅更加加分,同時還能瞬間節省掉大量的翻譯工作,這些都是建議大家掌握的非常實用的作品集創作小技巧。
更多作品集創作經驗或藝術留學問題,可以頭條私信諮詢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