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受阻,扎推國內名校
受到疫情影響,目前很多原計劃出國留學的學生不得不選擇留在國內,特別是一些名校的頂尖學霸提早獲得歐美名校留學的機會,然而一場疫情不得不讓他們開始把目光轉向國內的名校,畢竟,隨著國家雙一流高校建設步伐的加大,國內頂尖名校的高層次人才積累,讓國內名校的導師隊伍有了質的提升,就像施一公說的那樣:優秀的畢業生,可以不需要遠渡重洋就可以在國內獲得最好的高等教育,2019年清華大學特獎畢業生白蕊,作為施一公院士的學生,僅僅花費四年就提前一年完成碩博連讀,並且發表8篇CNS主刊論文,畢業後再次選擇留在國內,獲得西湖大學博士後的職位,繼續學習和工作。在遭遇最難就業季和出國留學受阻的情況下,大量碩士研究生紛紛扎堆國內名校申請博士學位,特別是那些本應該出國留學的頂尖學霸,直接讓2020年的碩轉博和申請考核制博士變得更難!
就業歧視背後是科研素養的差異
在目前國內高校的教師招聘中似乎存在某種的歧視,優先考慮海外學習經歷者,然而看似書面上的就業歧視,背後則是中外高校科研實力的差距,不是歧視國內的博士,而是國內的大部分博士本身的科研成績相對更落後,而海外名校的博士畢業生,本身的科研成績和科研素養更好,如果國內所有博士生都像清華大學特獎博士生白蕊一樣優秀,那麼就不會出現所謂的就業歧視,因此學歷越高,需要準入的門檻的名校效應更嚴重,畢竟越好的高校聚集越優秀的人才,更好的科研平臺,更重要的是環境的影響和科研團隊之間的競爭,讓名校的科研實力發展非常快,而普通高校,優秀導師很少,科研團建間的競爭幾乎不存在,就像中山大學校長希望增加研究生招生名額一樣,每年中山大學由於博導人數太多,造成很多博導甚至為了碩士研究生名額都需要彼此競爭,博士生招生名額更是稀缺資源!
科技轉型,高學歷人才受寵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結構迎來大轉型,從簡單的製造向尖端的智造發展,因此就業市場上更青睞具備科研實力的高學歷人才,由於目前中國頂尖高校都雲集在一、二線城市,造成很多三、四線城市很難獲得高素質人才,一些東西部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小城市,為了吸引高素質的人才,甚至不惜開出百萬年薪的代價,希望引進一名科研領頭羊,從而帶領地方經濟結構轉型。由於目前國內高校間的差距非常大,同樣是說為的雙一流高校,有些雙一流高校的教授在其他高校中可能只是講師,師資之間的差距,讓不同高校的博士畢業生未來發展會有很大的差異,畢竟高薪聘請的高學歷人才,給你百萬年薪,需要產出千萬的經濟效應,因此博士階段,對於名校的選擇更重要。
2020年,最難就業季,出國受阻,名額有限,競爭激烈,碩轉博也會變得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