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那幾天,你是不是也這樣:
不敢穿淺色裙子褲子,就怕漏出顏色。
一會兒就感覺內褲好黏、好髒、好難受,崩潰!
每隔半小時就要去趟洗手間,怕身上有異味。
每次,在辦公室或者教室,都要偷偷拿出包裡的衛生巾,攥在手心,去衛生間的路上感覺全世界都在目送自己……
如果你還在忍受大姨媽的這些折磨,大概率是因為你還沒有沒用上衛生棉條。
相信我,如果你也嘗試了衛生棉條這個神仙發明,哪有什麼大姨媽小姨媽,都可以把你從血湧奔騰的苦海中解脫出來。
你甚至可能可以體會到,像那些不來大姨媽的男孩子一樣,爽到爆炸(圍笑)。
今天,我邀請了劍橋大學臨床醫學系的Stella,來為大家破解關於衛生棉條的謠言。
衛生棉條到底是什麼
看到衛生棉條的實物圖,你想到了什麼?
我猜,好多男孩子和還沒有羞羞經歷的女生都在腦補這樣的場景:一根木棍插進身體裡……
拜託,它叫棉條,主要是棉和人造纖維做的,當然是軟的~
你就把它想像成是一塊海綿,放進身體裡幫你吸滿大姨媽血。
下圖就是市面上目前最常見的兩種衛生棉條:
右邊的叫指推式棉條,顧名思義,手指戴上指套,然後推進大姨媽的出口(yīn道)。
再強調一遍,它是軟的,不是木頭!可以隨著yīn道的彎曲而變化,你可以不斷調整放到自己感到最舒適的位置。
左邊的叫導管式,更衛生也更方便,怎麼用呢?
請看教學圖:
等到棉條吸滿了大姨媽血就可以抽出來換啦。棉條的繩子可以承重4KG,根本不用擔心扯斷了。
更重要的是,它比衛生巾更方便!
衛生棉條不會像衛生巾那樣悶熱,不用擔心夏天有異味。
而且你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真正的隱秘而偉大。
衛生棉條吸水量超大,而且完全不用擔心側漏,淺色裙子褲子隨便穿,你想動就動。
有了它,你大姨媽期間甚至可以遊泳[7]。遊泳冠軍傅園慧可能就是靠它,保證了姨媽期的洪荒之力。
所以使用棉條時,可千萬不要因為太舒服,而忘記更換!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解放女生的偉大發明,為什麼中國妹子不用呢?
為什麼中國女生不用衛生棉條
在歐美,衛生棉條一點也不稀奇。
2019年,大概70%的白人姐姐和黑人姐姐都在用衛生棉條,平均每個女生一輩子要用掉11000-16000根衛生棉條[6]。
但在中國,衛生棉條的普及率遠遠不及衛生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她們根本沒有聽說過這個東西。
確實,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衛生巾的電視廣告,卻幾乎沒見過衛生棉條的。
那衛生棉條這麼解放女生的產品,商家為什麼沒有大肆宣傳呢?
我想,世界上不存在不想賺錢的商家。
商家不做廣告,是因為他們知道,中國女生對它的誤解和恐懼,還太深了。
就算是在美國,雖然大多祖籍歐洲的妹子(71%)用衛生棉條比較多,但祖籍非洲 (29%) 和拉丁美洲的妹子 (22%) 就很少用。
美國聖巴巴拉大學的研究者們就很好奇:為什麼她們就是不用衛生棉條呢?[2,4]。
結果祖籍非洲和拉美洲的妹子們不用棉條,主要就是自己媽媽也對衛生棉條不太了解,不讓用:
「我從小我媽就和我說衛生棉條不是很安全,用不好很容易引起感染!
如果卡在陰道,要去醫院治療的話就更尷尬了,而且處女更是絕對不能使用衛生棉條!」
沒有母上大人的支持,學校、社會對於衛生棉條的解釋力度有不夠,祖籍非洲和拉美洲的妹子們普遍對衛生棉條產生恐懼牴觸心理。
中國妹子不用衛生棉條的原因,也是相似的。
上世紀90年,衛生棉條才剛剛進入中國。我們的媽媽自己可能都沒用過,更談不上教導我們怎麼用了。
不了解,往往就容易滑向另一個極端:妖魔化它。
什麼衛生棉條會讓女生破處、感染細菌,還有致命風險……它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你對衛生棉條的誤解太大了
「男朋友說,用衛生棉條的都是壞女孩」,說得好像衛生棉條會破壞處女膜、奪走女生的貞操。
這種說法真是又蠢又壞。
女孩子的處女膜本身就不是一張密不透風的膜,不然姨媽血還怎麼流出來呀。
為了讓姨媽血順利流出,處女膜上其實有很多小孔,有各種形狀:
細細的衛生棉條,根本不可能捅破或者損傷那層膜。
打個比方,處女膜就好比是個篩子,而衛生棉條就是根牙籤,這牙籤最多從孔之間穿過,乖乖呆在那裡。
除了「破處」的誤解,即便是有過性生活的小姐姐,可能會擔心衛生棉條不安全,怕它引起嚴重的細菌感染。
大家口中所說的可怕感染,在醫學上叫做「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TSS)。
這是因為細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進入身體之後,開始釋放毒素,足以讓體內多個器官同時奄奄一息。
美劇實習醫生格蕾中曾有一集,一個女生由於蹦迪太high,忘記拿出衛生棉條,而導致中毒休克被送入醫院。
這種對衛生棉條的恐慌,就要從1980年,衛生棉條在美國剛上市那一年開始說起了。
那一年,TSS感染曾爆發813例,其中38人死亡。絕大多數患者是在大姨媽來了後一周感染的細菌。
美國疾控中心(CDC)立刻進行了調查,發現跟Rely品牌製造的一款超強度吸水性的衛生棉條密切相關。
Rely公司便立即撤回了這款衛生棉條,其他商家也停止銷售超強吸水性的衛生棉條。
FDA在此之後對於市面上衛生棉條的吸水性、材質開始了嚴格把關。到了1997和1998年,姨媽期發生的TSS已經下降到了3-4起[9]。
在美國70%使用衛生棉條的小姐妹中,最後不幸感染的概率僅為6/100000 [1]。
這個概率,可比走在馬路上出車禍還低呢 (1/5000)。
許多研究TSS的科學家認為,衛生棉條並不是直接的致病原因,而是許多其他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才導致細菌感染。
這些因素包括,跟著衛生棉條一起進入陰道的氧氣,為細菌創造了有氧壞境,姨媽期陰道酸性變弱,一直動態變化的陰道微生物菌落以及致病菌本身的活性等等[8]。
衛生棉條確實存在的風險
雖然衛生棉條沒有道聽途說的那麼危險,但使用不當,確實可能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
你想啊,一條在人體溫熱體溫下,浸滿新鮮血液、充滿養分、不受風吹日曬的衛生棉條,正是可以讓細菌加速生兒育女、分泌毒素的溫床。
再之,一些剛開始使用衛生棉條的小姐妹很可能因為操作不熟練,而損傷自己的陰道內壁。
這些小磨損,創造了讓細菌毒素進入血液,傳播到身體各個器官的機會。
另外,相比衛生巾,衛生棉條的使用確實會讓女性更容易患上尿路感染[3]。
但好消息是,只要姐妹們選用吸水性適中或者吸水性較弱的衛生棉條,並定時更換,就可以極大程度預防細菌感染和尿路感染。
那麼,到底要更換多頻繁呢?
按國際上的標準,醫生會建議女孩子們一天使用3-4條衛生棉條,也就是每6-8小時更換一次[5]。
再強調一遍,衛生棉條一定要及時更換。這可能是相對衛生巾唯一的不便,衛生巾偶爾可以多撐一會兒,但衛生棉條吸滿了就一定要換!
這可能又要讓有些睡眠質量好的小姐妹們操心了。
一覺睡到大天亮雖然爽,可是一晚上不換衛生棉條,那可不就超過8小時了嘛…..
對於此,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給了姐妹們一個貼心的小建議:
白天用衛生棉條,自由自在放飛自我,夜晚確保健康安全,就不要用啦。
我給姐妹們的建議是:白天用棉條,晚上用衛生巾(安利下小褲褲這個防側漏的神器),愉快度過整個姨媽期!
參考文獻:
1.Shands, K., Schmid, G., Dan, B., Blum, D., Guidotti, R., Hargrett, N., Anderson, R., Hill, D., Broome, C., Band, J. and Fraser, D. (1980). Toxic-Shock Syndrome in Menstruating Wome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03(25), pp.1436-1442.
2.Middleman, A. and Varughese, J. (2012). Perceptions among Adolescent Girls and Their Mothers Regarding Tampon Use. Journal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 25(4), pp.267-269.
3.Hummers-Pradier E, Kochen M. (2002).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adult general practice patients. Br J Gen Pract. 2002;52:752–761.
4.Romo, L. and Berenson, A. (2012). Tampon Use in Adolescence: Differences among European American, African American and Latina Women in Practices, Concerns, and Barriers. Journal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 25(5), pp.328-333.
5.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 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 FDA Staff—Menstrual Tampons and Pads: Information for Premarket Notification Submissions (510(k)s); 2005. Available at: http://www. fda.gov/medicaldevices/deviceregulationandguidance/guidancedocuments/ ucm071781.htm. Accessed January 16, 2015.
6.Nadia Kounang, C. (2019). What's in your pad or tampon? - CNN. [online] CNN. Available at: https://edition.cnn.com/2015/11/13/health/whats-in-your-pad-or-tampon/index.html [Accessed 7 Nov. 2019].
7.Tampax.co.uk. (2019). Can you go swimming on your period?.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tampax.co.uk/en-gb/tampax-articles/period-advice/can-you-swim-on-your-period [Accessed 8 Nov. 2019].
8.Vostral, S. (2017). Toxic shock syndrome, tampons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etting.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89(20), pp.E726-E728.
9.Meadows, M. (2019). Tampon Safety: TSS Now Rare, but Women Still Should Take Care. [online] Permanent.access.gpo.gov. Available at: https://permanent.access.gpo.gov/lps1609/www.fda.gov/fdac/features/2000/200_tss.html [Accessed 9 Nov. 2019].
10.Schlievert, P., Nemeth, K., Davis, C., Peterson, M. and Jones, B. (2010). Staphylococcus aureus Exotoxins Are Present In Vivo in Tampons. Clinical and Vaccine Immunology, 17(5), pp.72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