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演員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廣福臺上表演。(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 攝
廣州日報訊 昨日,記者從廣州市荔灣區文廣新局獲悉,根據廣東省文化廳下發文件,由荔灣區人民政府申報的「粵曲」項目獲得2018-2020年度「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這是廣州市數十個申報項目中唯一獲此殊榮的曲藝類項目。荔灣區還被省文化廳推薦代表廣東申報「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荔灣區是粵曲發源地之一
粵曲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荔灣是粵劇粵曲的發源地之一,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在荔灣,無論是在茶樓戲臺、大街小巷,都能聽到悠揚的粵曲。
荔灣區2013年制定印發了《關於推動粵劇粵曲藝術發展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粵劇粵曲保護、傳承和利用,營造濃厚的粵劇粵曲「原生態」發展環境。每年設立粵劇粵曲發展專項經費,用於開展教育、培訓、傳承和展演等活動,使戲曲傳統文化得到有效保障。
近幾年來,堅持每年對區內優秀的私夥局團隊、廣東八和會館、區曲藝協會、鑾輿堂等民間社團及區內粵劇粵曲傳承學校等給予經費扶助補貼。
荔灣區把粵劇藝術博物館打造成為集粵劇粵曲文物史料陳列、展示及宣傳的平臺。自2016年開館以來,粵劇藝術博物館充分利用劇場、廣福臺等室內外場地,帶動恩寧路整個片區,成為西關粵劇藝術文化大觀園。同時,全區圍繞文化藝術中心、文化公園中心臺、荔枝灣大戲臺、荔灣湖公園、醉觀公園及街道文化站、社區文化廣場等場所陣地,每天開展粵劇粵曲展演及私夥局團隊自娛自樂活動。
「一條龍」培養粵劇特長生
荔灣區還以現有私夥局為基礎,通過專家指導、名師授藝等方式提高私夥局的專業水準。每年開設2期以上的戲曲藝術系列專題講座,為曲藝愛好者提供免費的學習機會。以區青少年宮粵劇藝術基地為中心,完善粵劇特長生招生制度,在西關培正小學、三元坊小學、南海中學等荔灣區優質中小學開設粵劇粵曲培訓班,招生中給予優惠政策,形成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區少年宮的「一條龍」粵劇特長生培養機制。
同時,在中小學開辦青少年的周末或假期的曲藝學習班,培養曲藝接班人。區文化館、街道文化站重點招聘有粵劇粵曲創作才能和表演特長的人員,以多渠道構築區粵劇粵曲人才的整體優勢和梯隊結構。
據介紹,近十年來,《南音新唱十三行》《情醉珠江》《西關食通天》等一批深刻反映荔灣民俗民風、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精神的粵曲優秀作品獲全國 「群星獎」,成為群眾文化最高獎項殊榮。荔灣區還每年舉辦「穗港澳」粵劇日展演活動,加強穗、港、澳三地粵劇的交流。
今年,廣東省2018-2020年度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申報如期而至,荔灣區在最短時間內製定了申報工作方案,民間保護規劃方案等;共收到各街道報送的項目8個,從中選取推薦優勢項目。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先後順利通過市、省評審,荔灣區的「粵曲」項目獲得了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並被省文化廳推薦代表廣東申報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衛康 通訊員黃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