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前禁衛軍人心惶惶,馮國璋只用一招,徹底消除兵變的隱患

2020-12-18 歷史痴

1911年10月10日,駐守武昌的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在熊秉坤的帶領下發動了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革命軍搶佔軍械庫後又一路攻克總督府,佔領武昌,消滅了駐紮在湖北的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華腹地打開了一個缺口。這個缺口也成為了向清王朝發動總攻的突破口,在全國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火。

武昌起義的槍聲令清廷朝野震動,也震驚了全世界。滿清皇室焦頭爛額,再也顧不得滿漢之防,急匆匆地請袁世凱重新出山,把他當成了最後的救命稻草。而袁世凱倒也果真沒有讓清廷失望,他的心腹愛將馮國璋率領第一軍猛攻漢口。

在經過4天4夜的激戰過後攻下了漢口,馮國璋本人也因此被清廷授予了二等男爵的爵位。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男爵,但這在清朝漢人中可是了不得的事情,要知道終滿清一朝只有29個漢人封爵,離馮國璋最近的除了他的老領導袁世凱之外,就是曾國藩、李鴻章還有左宗棠了。

在得知自己被封男爵之後,馮國璋更加的對滿清朝廷感恩戴德,他激動得熱淚盈眶,當著身邊的幕僚和心腹大聲發誓要為朝廷效勞。但是,在攻下漢口之後袁世凱就命令馮國璋放緩攻勢,儘管他三番五次的請命,要求一鼓作氣攻下武昌建立不世功勳,但袁世凱依舊不為所動,甚至一紙調令將馮國璋抽離了前線,丟到了拱衛京師的禁衛軍中。

原來,喜提男爵的馮國璋早已被衝昏了頭腦,滿腦子的為朝廷效力,卻看不清局勢。而袁世凱此時的眼光顯然已經超越了武漢的一城之地,在武昌起義之後的兩個月時間內,全國已經有湖南、廣東等15個省份相繼宣布脫離清政府。呼喚共和的聲音已經響徹了全國各地,心思活泛的袁世凱也有了自己的長遠打算。實際上,馮國璋率軍發動猛攻的時候,袁世凱就已經開始了與革命黨的談判。

在清帝接受優待條件並答應退位之後,馮國璋卻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那就是該如何向禁衛軍的官兵解釋並安撫他們。原本禁衛軍的領袖,宗社黨發起人良弼,在馮國璋進入禁衛軍不久之後就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給炸死了。而馮國璋練兵多年,還做過貴胄學堂的總辦,當時禁衛軍各級軍官大多都是他曾經的學生或下屬,並且相較於北洋軍其他將領來說,馮國璋對清廷是最忠誠的。因此,在不長的時間裡,馮國璋就迅速掌控了這支大部分由滿族八旗子弟組成的禁衛軍。

清帝退位,令身為滿人的禁衛軍官兵人心惶惶,他們一是忠於清廷,二是擔心清帝退位後禁衛軍會被解散,從而影響自己以及全家人的生計(畢竟禁衛軍的待遇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非常優渥的)。因此,如果此事馮國璋處理不好,很可能會在禁衛軍中引發兵變,甚至影響到清帝退位的進程和京城的穩定。

1912年2月初的一天,禁衛軍官兵議論紛紛的時候,馮國璋終於來到部隊駐地,親自向官兵們宣布清帝退位的優待條件以及禁衛軍的安置事宜。馮國璋照著隆裕太后的懿旨念:「皇太后和皇帝的尊號、滿族和蒙族的待遇,還有我們禁衛軍的一切,一概不動,大清皇帝辭位……」

聽完馮國璋的宣講,除了由漢人組成的第四標之外,禁衛軍其他的官兵早已憤怒不已,他們隊伍散亂,持續騷動。統兵經驗豐富的馮國璋為了防止部隊的騷亂情緒繼續發酵,立即提出讓官兵們推選出幾個代表,上前提問。他們關注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帝後的安全,而是禁衛軍的編制會不會被取消!

對於官兵們的擔憂,馮國璋只用一招,就徹底消除了禁衛軍兵變的隱患。首先,馮國璋立刻答覆,並以身家性命擔保:兩宮絕不離開禁宮,仍舊由禁衛軍照常護衛;對于禁衛軍,不論馮國璋今後調任什麼職務,走到什麼地方,永遠都不和禁衛軍脫離關係!

其次,為了進一步取信官兵,馮國璋還提出了一個要求:讓官兵們當場推選出2個人,從即日起配發手槍,並緊隨馮國璋的左右,只要發現他和革命黨有勾結的情形,隨時隨地可以將馮國璋槍決,並且不允許他的家屬和部下報復!

於是,禁衛軍的軍心終於穩定下來,他們當場推選的那兩個人還真的時刻跟隨在馮國璋的左右,不管是辦公還是回家都不離開,而且這種情形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清帝退位之後,馮國璋對前朝的官服和官帽也一直非常珍視,而且直到死的那一天,禁衛軍也確實沒有和馮國璋脫離過關係。

相關焦點

  • 50名將軍聯名通電籲請清帝退位,為啥唯獨不見袁世凱麾下這員大將
    1912年1月26日,一天之間發生了兩件大事,直接導致清帝宣布退位,前後不超過20天。第一件事,段祺瑞領銜50多名將領聯名通電,要求清廷早日實行共和政體,其實就是要皇帝體面下臺。筆者細細看了這份名單,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連「張勳」的名字都赫然在列,卻沒有「馮國璋」。
  • 清帝退位詔書有什麼作用?
    如果挑選一篇古文的終章之作,來為《古文觀止》和《續古文觀止》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清帝的退位詔書,絕對有資格進入候選作品名單。圖上的退位詔書是一篇,實際上,歷史上退位詔書有三篇,三篇放在一起,才算是完整的清帝退位詔書。我們細讀這三篇詔書,就會發現,寫詔書的人相當有水平。
  • 清朝都亡了,《清帝退位詔書》還有什麼用?看下內容,你就明白了
    其實,我們只要清楚《清帝退位詔書》的詳細內容,就能明白袁世凱為什麼非得逼著隆裕太后頒布詔書了!根據《宣統朝政紀》的記載,《清帝退位詔書》共有三道諭旨,其大致內容如下:第一道諭旨:宣布清帝退位,宣告清朝滅亡這道諭旨的官方語言,我們不需要過分糾結,大體意思就是清廷為了天下蒼生不遭受戰亂之苦而「主動」退位,宣布「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
  • 清帝退位詔書頒布前,袁世凱為啥特別加進了這句荒謬的話?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比原定時間晚了2天。自1905年宣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革命黨「七年奮戰」,終成正果。這份退位詔書一共356個字,最後一句最言不由衷:「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哉!」
  • 清朝為什麼1912年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出關外建立「北清」政權?
    答:其實,「退出關外」這事兒,在1912年清王朝宣布退位前,可不止晚清權貴們這麼想過,早就想渾水摸魚的日本,也是這麼想:以《日本外交史》記載,就是在清王朝頒布退位詔書前後,即1912年2月時,日本一些激進軍官就與晚清部分權貴勾結,將肅親王善耆等親貴帶到旅順,打算辦點大事。
  • 清帝遜位與「五族共和」 —關於中華民國主權承續的「合法性」問題
    在清軍將領中,馮國璋立場的轉變最具典型性。馮是袁世凱任命的禁衛軍統領,武昌起義後曾率軍攻陷革命黨控制的漢口和漢陽,他堅持擁護清室,不同意與南方議和,曾被清廷授予男爵頭銜,是北方最重要的15名將領中的一員。在1月2日還宣布支持清廷,是主張君憲政體的北京同志聯合會創始人之一。馮國璋曾表示欲效法文天祥、史可法,不計成敗。陸軍學堂總辦廖宇春駁之曰:「惜乎辛亥以後之歷史,斷不以文史推公!」
  • 短短三百多字的行文的《清帝退位詔書》,到底有什麼作用?
    這封《清帝退位詔書》,短短三百多字的行文,說明了形勢,展露了情懷,明確了前景,留好了退路,真可謂是千古奇文!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憑著手裡的槍桿子和革命黨叫板,最開始只想能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就好,他也滿足於當個大權在握的內閣總理。不過革命黨內部的混亂和武力的缺失、滿清大廈將傾的腐朽等等因素,都極大地刺激了袁世凱的野望——他準備自己當總統了!
  • 英國禁衛步兵擲彈兵團,王室的衛隊,女王身邊的軍人
    英國禁衛步兵擲彈兵團(Grenadier Guards)是英國的皇家御林軍,10位國王和3個皇后,其中包括目前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2004年,擲彈兵近衛團改編為輕步兵營,不僅為英國王室服務,而且還曾經部署到伊拉克參戰。可以說,英國禁衛步兵擲彈兵營是女王身邊的軍人,深得女王的器重。
  • 《清帝退位詔書》短短300字卻深有內涵:國人高端話術的典範
    (一)、字字珠璣,暗藏玄機 辛亥革命如星星之火,燎遍了神州的每個角落,也將清王朝的根基焚毀殆盡。他們除了選擇退位,別無他法,一個年紀尚小,另一位目不識丁,所以連退位詔書也不是二人所寫。
  • 大清都亡了,頒布的《清帝退位詔書》有啥用?你看上面都寫了什麼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到1912年溥儀下詔退位算起,一共國祚276年。縱觀歷史,古代的末代皇帝基本上不是被亂軍所殺就是四處逃亡。而清朝的滅亡就有意思了,皇帝不僅有空閒頒布《退位詔書》,退位之後還能繼續生活在皇宮裡,真可謂是歷史奇觀。
  • 《清帝退位詔書》:國人高端話術的典範,三百多字藏盡各種名堂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無論如何這一天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天。這一天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基之後,兩千多年帝制的正式結束(雖然之後上演過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等事,可都只是過眼雲煙);也是統治中國268年的滿清壽終正寢的日子。
  • 揭秘日本二二六兵變:打著尊皇旗號的兵變,為何被天皇本人鎮壓?
    裕仁二、二二六兵變的發生和叛軍的目的1936年2月26日,以皇道派軍官為核心,東京都駐軍約1500名士兵,襲擊了首相府邸,首相岡田啟介躲過一死。同夜,叛軍們殺死了內大臣、海軍大將齋藤實;陸軍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大藏大臣高橋是清。天皇侍從長鈴木貫太郎重傷未死。叛軍還封鎖了陸軍省、陸軍參謀本部、警視廳,並進一步佔據霞關(日本中央政府各省廳駐地)、報社等地,一時間政變似乎真的要成功。那麼為什麼駐京軍隊會譁變?這是和日本歷史傳統、現實分不開的。
  • 清帝退位詔書,對於民國革命非常重要,是民國政府的一個重要法統
    溥儀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民國政府將會非常麻煩。甚至,臨時政府和南方革命能夠堅持多久,都是個問題。而歷史的走向,將會非常不確定。但這還不是最麻煩的,最麻煩的是中國可能爆發全面內戰,甚至會出現大分裂。袁世凱的槍桿子擺在那裡,隆裕太后肯定要交權、溥儀也肯定要退位。
  •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之後,是如何處理柴榮如花似玉的老婆的
    《水滸傳》第八回「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衝棒打洪教頭」,講到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了林衝,林衝和兩個差人來到一個小酒店吃飯,店家卻不給他們上酒,而是讓林衝去見小旋風柴進,「他是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孫。自陳橋讓位有德,太祖武德皇帝賜與他誓書鐵券在家中,誰敢欺負他!」
  • 馮國璋的老婆與袁世凱的驚人關係,馮國璋只能這樣對待!
    馮國璋一開始時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直至進入天津武備學堂正式進入軍界,在那裡馮國璋展現出過人的勤奮,刻苦學習槍炮陣勢、營壘作業,接受西方先進的軍隊管理、訓練模式以及軍事思想
  • 見過賣官賣爵 賣皇位你見過嗎——論最強二五仔羅馬禁衛
    羅馬禁軍的歷史要追溯到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當時的將軍西庇阿為了自身的安全考慮組建了一支只對他本人負責的軍隊,稱之為「禁衛大隊」。因為他們的本職是直接保護指揮官的侍衛,所以禁衛大隊的士兵都是萬裡挑一的好手。
  • 看看他給溥儀退位開出的條件就知道
    袁世凱雖說已將清廷掏成了一具空殼,但在清帝退位這個問題上,他還是遭到王公親貴組成的宗社黨的激烈反對,並且局面加速失去控制,直到宗社黨首領良弼被刺身亡。袁世凱劇照01從清室頒發退位詔書良弼一死,宗社黨秒慫。良弼是怎麼死的好像已無所謂,關健是良弼是被刺殺而死,這就叫每個宗社黨人惶惶不可終日。緊接著北洋文武步步進逼,一會兒是文官發難,一會兒是軍人叫囂,清廷最後頑抗的死角終於徹底坍塌了。
  • 溥儀退位前,清廷手握百萬大軍,為何任由袁世凱20萬北洋軍逼宮?
    辛亥革命爆發時,清朝明面上還擁有著不少軍隊,如果單從兵力數量和版圖控制份額上看,這位小皇帝似乎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因此溥儀的退位在當時顯得有些奇怪。但這終歸也只是「似乎」罷了。溥儀退位時,因為多次眼花繚亂的政治博弈和權力讓渡,馮國璋已經在實質上成為了禁衛軍統領,這位北洋宿將早就看透了這些手下的成色,在禁衛軍士兵們吵嚷著要譁變勤王時,他竟是僅僅用了一句「清帝退位後,禁衛軍待遇保持不變」就安撫住了他們。這一事例也證明,沒有信念支撐的軍隊,即使堆砌再多的豪華裝備,也不過是一盤散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