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駐守武昌的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在熊秉坤的帶領下發動了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革命軍搶佔軍械庫後又一路攻克總督府,佔領武昌,消滅了駐紮在湖北的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華腹地打開了一個缺口。這個缺口也成為了向清王朝發動總攻的突破口,在全國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火。
武昌起義的槍聲令清廷朝野震動,也震驚了全世界。滿清皇室焦頭爛額,再也顧不得滿漢之防,急匆匆地請袁世凱重新出山,把他當成了最後的救命稻草。而袁世凱倒也果真沒有讓清廷失望,他的心腹愛將馮國璋率領第一軍猛攻漢口。
在經過4天4夜的激戰過後攻下了漢口,馮國璋本人也因此被清廷授予了二等男爵的爵位。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男爵,但這在清朝漢人中可是了不得的事情,要知道終滿清一朝只有29個漢人封爵,離馮國璋最近的除了他的老領導袁世凱之外,就是曾國藩、李鴻章還有左宗棠了。
在得知自己被封男爵之後,馮國璋更加的對滿清朝廷感恩戴德,他激動得熱淚盈眶,當著身邊的幕僚和心腹大聲發誓要為朝廷效勞。但是,在攻下漢口之後袁世凱就命令馮國璋放緩攻勢,儘管他三番五次的請命,要求一鼓作氣攻下武昌建立不世功勳,但袁世凱依舊不為所動,甚至一紙調令將馮國璋抽離了前線,丟到了拱衛京師的禁衛軍中。
原來,喜提男爵的馮國璋早已被衝昏了頭腦,滿腦子的為朝廷效力,卻看不清局勢。而袁世凱此時的眼光顯然已經超越了武漢的一城之地,在武昌起義之後的兩個月時間內,全國已經有湖南、廣東等15個省份相繼宣布脫離清政府。呼喚共和的聲音已經響徹了全國各地,心思活泛的袁世凱也有了自己的長遠打算。實際上,馮國璋率軍發動猛攻的時候,袁世凱就已經開始了與革命黨的談判。
在清帝接受優待條件並答應退位之後,馮國璋卻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那就是該如何向禁衛軍的官兵解釋並安撫他們。原本禁衛軍的領袖,宗社黨發起人良弼,在馮國璋進入禁衛軍不久之後就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給炸死了。而馮國璋練兵多年,還做過貴胄學堂的總辦,當時禁衛軍各級軍官大多都是他曾經的學生或下屬,並且相較於北洋軍其他將領來說,馮國璋對清廷是最忠誠的。因此,在不長的時間裡,馮國璋就迅速掌控了這支大部分由滿族八旗子弟組成的禁衛軍。
清帝退位,令身為滿人的禁衛軍官兵人心惶惶,他們一是忠於清廷,二是擔心清帝退位後禁衛軍會被解散,從而影響自己以及全家人的生計(畢竟禁衛軍的待遇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非常優渥的)。因此,如果此事馮國璋處理不好,很可能會在禁衛軍中引發兵變,甚至影響到清帝退位的進程和京城的穩定。
1912年2月初的一天,禁衛軍官兵議論紛紛的時候,馮國璋終於來到部隊駐地,親自向官兵們宣布清帝退位的優待條件以及禁衛軍的安置事宜。馮國璋照著隆裕太后的懿旨念:「皇太后和皇帝的尊號、滿族和蒙族的待遇,還有我們禁衛軍的一切,一概不動,大清皇帝辭位……」
聽完馮國璋的宣講,除了由漢人組成的第四標之外,禁衛軍其他的官兵早已憤怒不已,他們隊伍散亂,持續騷動。統兵經驗豐富的馮國璋為了防止部隊的騷亂情緒繼續發酵,立即提出讓官兵們推選出幾個代表,上前提問。他們關注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帝後的安全,而是禁衛軍的編制會不會被取消!
對於官兵們的擔憂,馮國璋只用一招,就徹底消除了禁衛軍兵變的隱患。首先,馮國璋立刻答覆,並以身家性命擔保:兩宮絕不離開禁宮,仍舊由禁衛軍照常護衛;對于禁衛軍,不論馮國璋今後調任什麼職務,走到什麼地方,永遠都不和禁衛軍脫離關係!
其次,為了進一步取信官兵,馮國璋還提出了一個要求:讓官兵們當場推選出2個人,從即日起配發手槍,並緊隨馮國璋的左右,只要發現他和革命黨有勾結的情形,隨時隨地可以將馮國璋槍決,並且不允許他的家屬和部下報復!
於是,禁衛軍的軍心終於穩定下來,他們當場推選的那兩個人還真的時刻跟隨在馮國璋的左右,不管是辦公還是回家都不離開,而且這種情形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清帝退位之後,馮國璋對前朝的官服和官帽也一直非常珍視,而且直到死的那一天,禁衛軍也確實沒有和馮國璋脫離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