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姓氏之丁氏

2021-02-08 縉雲優生活


1997年3月,現已故的縉雲文史界前輩,當時的縣誌辦主任金兆法先生,在他主編的第一輪《縉雲縣誌》出版後不久,利用修編縣誌時收集借閱到的宗譜,結合趙章格先生提供的六十多個姓氏大部分資料,加上檔案局舘藏宗譜。參考其他縣已經修成的《姓氏志》,徵得分管縣長張瑞虎充分肯定和支持後,與徐學獻、黃文等先生一起,對《縉雲姓氏志》開始進行為期近二年的編輯工作,同時又邀請趙章格、項銓、施子江、朱文風及我為供稿人。


是書編成後,因為限於當時的技術和眼光,並沒有製作電子版傳世,十幾年以後,讀者和文史工作者每每深感不便。何況由於是倉促編成,本身就難免存在著漏落差訛。2014年5月份,縉雲縣圖書館和縉雲無雙譜牒編纂服務部,聯合決定於7月份在縉雲博物館舉辦全縣宗譜大展覽。期間,對《縉雲姓氏志》做了部分掃描,並整理成展牌,後來因為電腦的損壞,這批掃描版沒有留下來。


今有「縉雲優生活」,為了弘揚縉雲地方文化,出面重新把《縉雲姓氏志》再次掃描,由我對其內容進行校對更正補充,使海內外文史姓氏工作愛好者更加方便利用現有的資源,並使之廣為流傳。是為序。

源流 :
丁氏源出有三:

一出姜姓:西周時姜太公望受封於齊,其子丁伋,死後諡號丁公,其後遂以丁為氏。

二由孫氏所改:三國時孫匡燒損茅芒,以充軍用,孫權別其族為丁氏。

三出自西域回族:漢化後以丁為氏。

縉雲丁氏源出乾薑姓,以濟陽為郡望。主要有三支:五雲丁氏、嶺口丁氏、溪下丁氏。


五雲丁氏
源於閩南,支分溫嶺。五代時有丁話,官兵部員外郎,其子孟宏:孟宏有子二:長曰維願,次曰維顥。宋紹興年間(1131一1162),維願七世孫丁逋、濰顥六世孫丁洙由溫嶺遷入縉雲,分別居于洋澳(今花樓山)和縣城龍津坊,其後繁衍成族,前者稱為治前丁,後者稱為坑頭丁。 


治前丁 丁逋(1072一1140),官兵部帥幹,偕子丁煇避亂,過縉雲貞溪,喜其地山水秀麗,遂居於花摟山。元延祐年間(1314一1320),九世孫丁虎遷入縣城,居縣治之前,治前丁因此而名。人丁漸眾,又析居東和坊、龍津坊、儒學前、縣(治)後。其後又向鄉村發展:明洪武年間(1368一1398),十一世孫丁悅、丁安,由縣(治)後遷居靖嶽後宅;丁琢,少年從戎,解甲後娶筧川胡氏為妻,並在此定居。


其後,十二世孫丁疇又於正統(1436一1449)初年,自東和坊遷入靖嶽前宅,十五世孫丁朋於成化年間(1465一1487)遷入筧川上丁。明成化初年,十四世孫丁櫟由龍津坊遷居上坑;十六世孫丁紹由上坑轉居今花樓山村。現花樓山有丁氏1000多人;靖嶽、筧川兩地有丁氏各2500多人,乃縉雲丁氏最大聚居村落。


明永樂年間(1403一1424),十二世孫丁才,字伯喜,由縣治前遷居名山;弘冶年間(1488一1505),十四世孫丁昶,由儒學前遷新屋畈。1996年,兩地分別有丁氏子孫400、300人。


明嘉靖年間(1522一1566),十五世孫丁選,字仲正,從東和坊遷居陳村;十六世孫丁禧從縣(治)後還居新屋;十八世孫丁如邁於明末由縣(治)後遷居昆坑。陳村舊稱桐嶺腳,據傳僅有一茅鋪,為一陳姓人家居住,新屋原亦僅為一寺廟,丁姓遷入兩地後發展很快,至今陳村有1000人左右,其中丁氏子孫近600人;新星村有丁氏子孫500多人。


清康熙年間(1622一1722),十九世孫丁振嵩、丁振巍兄弟由縣(治)後遷居新建;二十世孫丁光仙由縣(治)後遷居柘岙口;廿一世孫丁曾祺就讀於金梅亭嶽父家,愛其地梅林蓊鬱,由筧川遷之;丁王貴由筧川還居下餘;丁初四先是遷居石板路,因父早亡,母嫁南溪而隨之,其後由賣桐白商人帶到仙巖鋪為徐家放牛,長大後徐家以女妻之,遂繁衍成族。1996年,金梅亭有丁氏560多人;仙巖鋪村1300多人,其中丁氏400多人。同時期尚有二十世孫丁君鼎自仙居鎮頭遷入縉雲廟下村,其先祖先是從花樓山遷永康峽川,傳九世轉遷仙居鎮頭,迄今廟下村有丁氏子孫近400人。


清乾隆年間(1736一1795)廿一世孫丁希召由縣(治)後遷居江沿;丁榮魁從筧川遷居宏坦。


本支丁氏散居縣內各地的還有前金、臚膛、雙溪口、陳宕、雪峰、官店、周村、楊村、馬石橋、湖塔地、洪坑橋、水口、羅岸等地。二十世孫丁仲文於清康熙年間(1662一1722)因避錢糧從靖嶽遷居青田縣南坑,今有人丁200多,為遷居外縣者人數較多的一支。


坑頭丁 丁洙(1131一1208),字恩瞻,任江西轉運副使,任滿還鄉途中,路縉雲縣城,於翠微山下置產立業而居。明永樂年間(1403一1424),丁洙九世孫丁惠(1383一1432)、丁持(1387—1463)和丁敷(1384一1427)、丁敦(1388一1448)兄弟倆遷居大筠。宣德、正統年間(1426一1449),十世孫丁澤(1408一1441)、丁美(1409一1458)、丁善(1441一1463)亦遷大筠。清末以來,由大筠外遷的有:丁陳澤(1883一1958)遷新建,丁樹法(1935一 )遷洋岙,丁寶珍(1867一?)遷分水(今屬桐廬縣),丁嶽良(1934一)遷溫州。1996年,大筠村有丁氏1000餘人,為本支在縣內最大聚居村落。


明萬曆以來,十五世孫丁逢時(1565一?)、丁逢辰(1567一1628)、丁逢吉(1574一1632)兄弟三人,老大遷居東岸,老二留居縣城,老三遷居周弄;十六世孫丁孟忠(1593一1652)遷東岸,其兄丁孟方(1583一?)遷周村。清康熙年間(1662一1722),十八世孫丁宗文(1645一?)及弟宗武、宗旦、宗紹由周村遷至小筠;雍正年同(1723一1735),十九世孫丁再官(1635一1758)、丁冬妵(1710一1791)由東岸遷竹餘;乾隆年間(1736一1795),廿一世孫丁王楷(1724一1795)由周弄遷居杜宅塘。1996年,東岸、周弄兩地丁氏幹孫均500人以上。


清初,16世孫丁孟達因避亂遷居丹址,孟達有二孫:長孫丁春榮(1667一1733)、次孫丁春元(1674一1748),因「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春榮乃入贅劉山樊家,經數年勤耕苦種,家境漸裕;春元留居丹址,常感嘆「智能供千口,力僅養一身」不久「綴耕棄鋤,飄返縣城」,經苦心孤詣,子孫輩入庠出貢,頗為發達。劉山丁氏其後外遷的有丁玉有(1849一?)遷景寧,丁汝興(1906一1994)遷臺墳,丁官球(1902一1943)遷山嶺下等。今劉山有丁氏子孫500人以上。


清代以來,由縣城散居縣內的有石板路、梅溪、欽村、東溪、宅基、陶馬墅、韓畈、廷坑等地,遷居外縣的有永康、溫州、上海、遂昌等地。


嶺口丁氏 

俗稱龍泉丁。先世於宋室南渡時遷居天台縣渚埠。其後有丁殿者,兄弟四人,一居義烏縣雙林寺,一居東陽縣蔡牆街,一居永康縣峽上。丁殿最幼,隨祖讀書,因祖宅常有水患,而遷居龍泉。丁殿八世孫丁權(1218一1283),字公績,兩歲時,鄉中疫厲大作,家屬殆盡,惶恐之際,送往仙居縣沈家,由其姑撫養。沈氏任提刑大夫,為當時名閥,丁權20歲時,「姑以金帛與之入營」,「德祐年(1275)任雄武節度監軍使。晚致仕以歸,至縉雲縣貞溪嶺口,「見夫左有深坑大路盤鬱嶺頭,右有白象螺螄鎮塞水口,烏巖靈光照耀,白水秀色橫加,而且兩龍噴水,水聚當前,一堰橫交,交延相昭,遂愛此,而相定厥居。


明洪武年間(1368一1398),丁權六世孫丁平(1366一1424),字宗澤,因居處常有水患,自嶺口遷居昆坑,為昆坑丁氏始遷祖;丁亮迂交堰(今江沿),為交堰丁氏始遷祖。至正統年間(1436一1449),丁平次孫丁益又回遷嶺口。清乾隆年間(1736一1795),丁權十八世孫良盛、雙盛兩兄弟和丁更勝又自嶺口遷居交堰。三地丁氏子孫自遷縉雲至今已歷廿六世,1996年統計,嶺口800多人,昆坑400多人,江沿200多人。


明萬曆年間(1573一1619),丁權12世孫丁大承(1572一?)自嶺口遷居十四都石亭。


清乾隆年間(1736一1795),丁權17世孫丁福進(1743一1819)與弟福叨遷居十六都後潛。嘉慶年間(1796一1820),丁權18世孫丁老竹(1779一1824)與弟禮法遷居紅庵下洪。1996年統計,紅庵有丁氏子孫300來人。


丁權十八世孫中尚有遷居蟠龍腦(今蟠龍村)、梨倉、金谷、梅溪和五雲鎮等地者,其中蟠龍1996年有丁氏子孫100來人。


本支丁氏自嶺口遷居外縣的有:丁權八世孫丁球於明永樂年間(1403一1424)遷居遂昌縣南門外;九世孫丁欽、十一世孫丁玘分別於弘治年間(1488一1505)和嘉靖末年遷居處州府(今麗水市)碧河街。


溪下丁氏
南宋乾道年間(1165一1173),丁惇(1136一1218),字世善,號鳳山,素好堪輿,由東陽縣蔡牆「四徙於茲貞溪,選勝於瀑泉白水明山洞天之間」而居於溪下。居九世,裔孫丁文顯(1325一1389)丁智(1352一1422)於元末明初時自溪下分別遷至十七都峽石(又名胡家畈、壺家畈)和縣城龍津坊。明代自溪下遷出的尚有:十一世孫丁巍(1407一?)遷陳村,十二世孫丁紀(1455一1531)遷杜橋,十五世孫丁壽(1530一?)遷西鄉(今新建一帶)。


清代,十八世孫丁學周有子三人:長子丁永發(1658一1718)留居溪下,次子丁秋發(1622一1718)、三子丁三發(1666一1718)於康熙年間(1662一1722)同遷水角。居一世,秋發之子龍韜嫌水角基址狹窄,難以久居.復遷至溪根,至今水角已無村落。與此同時,十九世孫丁有珍(1682一1737)與弟有瑞、有謹同遷杜塘。1996年統計,三地丁氏子孫:溪下200多人,溪根100多人,杜塘50來人。


約雍正年間(1723一1735),二十世孫丁通美(1702一1761),字煥章,從溪下遷居東和坑。距東和坑十裡許有地名凸頭(今作突頭),其時尚無人居住,僅見畎畝。通美之三弟巧金,巧金之孫昌興(1784一1861),字廷準,「知此地有龍氣,央堪輿卜其吉」,由東和坑蟹口灣遷居於此,「不數十年,嚴然構一小村」。清《縉雲縣誌》所列全縣村莊中有東和坑,就是今天的當坑,突頭為溶江鄉一行政村,1996年全村200多人,絕大多數為丁姓。


清代至民國年間遷居縣內各地的還有:廿五世孫丁福壽(1875一1927)遷廟下,丁陳福(1878一?)遷仙都塘後;廿六世孫丁我耕(1912一)遷黃碧街。
本支丁氏遷居外縣的有:明代,丁京(1480一?)遷龍泉縣千佛寺橋;清代,丁思聰(1870一1933)遷武義縣孔坑;民國年間,丁李換(1901一1964)遷金華縣安地下村;新中國以來,有丁水金、丁汝昭等人遷居武義縣、青海省等地。


自丁惇遷入縉雲,明代十四世已有男丁169人,然十五世131人中竟有131人無家室,其時在正德、嘉靖年間(1506一1566),故十六世僅有男丁廿八人,其原因未明。至今本支丁氏已歷三十世,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有800人。

人物

據清《縉雲縣誌》記載,科舉時期,丁氏制科中試一人:丁衡,宋代人。闢舉一人:丁盛,元代人。拔貢六人:丁應鬥、丁思泰,明代人;丁叔舟、丁國華、丁國輔、丁汝廉,清代人。優貢一人:丁汝嘉,清代人。歲貢十五:丁和、丁輔、丁奎、丁錀、丁浩、丁愈、丁一貫、丁大綸、丁時鳴、丁孟芳,明代人;丁庸、丁祟科、丁鶴年、丁國熊、丁國麟,清代人。例貢十人:丁甫、丁繼雷、丁嵩、丁慈、丁雲霄、丁表、丁元、丁元甲,明代人;丁耀清、丁日昌,清代人。

掃描初校:鄭軍

相關焦點

  • 縉雲姓氏之張氏
    據縣內各《張氏宗譜》所載,縉雲張氏源出姬姓,以清河為郡望。清河郡,漢高帝置,相當於今河北清河至山東臨清一帶。張,在縉雲讀jia.張珍之子顯盛(1254 - 1323),字茂之,又名明,字源清,偕弟顯隆(1263 -1304)轉遷縉雲龍溪(即今三溪),為本支張氏遷縉始祖。至元明交際,張顯隆曾孫張忠( 1343 -1431),「邀遊於雲溪勝地,則卜築於東山之下而居焉,號雲溪山人」。明代,張顯隆十世孫張伯友(1507 -1581)由東山遷磊山,即今之上東方村(屬東方鎮)。十二世孫張感寶(1575 -?)
  • 臺灣雲林縣丁氏宗親參訪晉江陳埭丁氏宗祠
    ­­  昨日上午,在陳埭回委會及岸兜村民的一陣陣敲鑼打鼓聲中,丁氏宗祠裡迎來了來自臺灣雲林縣的丁氏宗親團。雲林縣丁氏宗親丁棟財一行36人來到泉州祭祖,並參訪丁氏宗祠,與陳埭丁氏鄉親進行交流(如下圖)。­  據了解,丁氏居民在臺灣有2萬多人,臺灣丁姓最大的聚居地在雲林縣臺西鄉,有丁姓人口1萬人,主要聚居在海口、臺西、海南、海北、山寮、光華等村。­  「海峽兩岸丁氏族人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有著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陳埭回委會主任丁文表對雲林縣丁氏宗親的到來表示歡迎。
  • 中國姓氏當中筆畫最少的是哪個?
    姓氏筆畫排序,大家會經常看到丁姓排在首位,很多人誤以為,丁姓是筆畫最少的姓氏,只有兩畫,事實上,兩畫的姓氏還有很多,如卜姓、刁姓、刀姓、乜姓、力姓、七姓、八姓等等,筆畫最少的為一畫,有乙姓、一姓。先說說丁姓,丁姓為古老的姓氏之一,宋代位列一百七十七位,現代為四十八位,人口約四百七十多萬。丁姓來源眾多,其一源自商朝王族子姓,諸侯丁侯的後裔;春秋時期的宋國,第四任國君宋丁公,後裔以其諡號為姓氏。
  • 誰的花旗大廈:丁氏家族十年「宮鬥」大戲
    資料顯示,出售部分產權屬於丁氏家族。只不過,圍繞這座大樓的家族資產爭奪已有十年,卻始終未能塵埃落定。這座由外資金融集團參與設計建造的第一幢國際化金融大廈,因花旗銀行的冠名而聞名陸家嘴,並由上海巴鼎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簡稱「巴鼎公司」)開發,建於2002年,於2005年建成。
  • 縉雲文旅驚豔蘇州!2020縉雲文旅(蘇州)推介會成功舉辦
    優美的山水風光、獨特的人文底蘊、精雕細琢的非遺產品......12月2日上午,由縉雲縣文廣旅體局主辦的「黃帝縉雲 人間仙都」2020縉雲文旅(蘇州)推介會在蘇州成功舉辦。此次推介會以大眾化、年輕化、新潮化的推廣形式,充分展示縉雲文旅的魅力。以可「聽」、可「見」、可「聞」的文旅推介和沉浸式趣味互動讓蘇州市民進一步感知縉雲、認識縉雲、愛上縉雲。
  • 【關注】中國姓氏分布地圖——看看自己的根在哪兒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劉姓建立了西漢、後漢、南漢等政權。徐黃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吳回(祝融)之子陸終為得姓始祖。黃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
  • 丁氏故宅:昔日黃縣首富家的大宅院,如今的龍口博物館
    丁氏故宅算得上是其中一個,它坐落在龍口東城區黃城西大街上,距離小編家僅有不到2公裡的距離。是國內保存較好的「四合院」式建築群。丁氏故宅丁氏故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佔地3.106公頃,建築面積8042平方米。是清朝山東望族丁氏遺留下來的宅居。當年的丁氏家族財力不輸於棲霞牟氏,在膠東半島富甲一方。
  • 探村麗水縉雲|黃碧古村,悠悠老街靜靜舊祠別樣美
    浙江麗水,縉雲,黃碧古村。又名碧川,在新碧街道2.3公裡處。相傳軒轅黃帝平定中原自北南來,前往仙都鑄鼎煉丹,曾駐蹕於此故名「黃蹕」,又因其地勢形似川字,雅稱碧川。花門,為黃碧村最早之建築,一個典型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花門是元朝建築,現僅留下一座大門的門牆,門牆上鐫刻著「簮纓濟美」,落款為姻戚先迏,括蒼別駕仁政陳公,後裔書,背面則書有「理學名賢」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最具特色的黃碧村街,一條既長又古老的街。
  • 縉雲十大美食排行榜!每一種都名聲遠揚,縉雲燒餅行銷全球
    有遠近聞名的仙都、河陽村、大洋山、大龍門等自然景點;有歷史悠久的祭祀黃帝的「黃帝祠宇」;有聞名世界的縉雲燒餅,土爽面,麻鴨,麻餈,敲肉羹,牛血湯,縉雲溪魚,米篩丸子,縉雲麵餃,南鄉饅頭等縉雲十大美食……縉雲十大美食排行榜No1、縉雲燒餅(李現同款的燒餅)
  • 明代丁氏五代將軍墓或重現河北正定
    現場 丁家後人深溝裡尋找散落的先人遺骨 昨日10時,記者在正定新區丁家莊村東看到,地下管廊施工已經停止作業,兩位文物勘測工作者拿著洛陽鏟,正在進行勘測,尋找可能埋藏在地下的明代丁氏家族墓群。丁蘭坪說,從墓誌上的內容推斷,這裡可能是丁氏家族的祖墓群,「如果在丁勳和其子丁光祖上方還能找到棺材和墓誌,或將印證正定縣誌中所記載的丁氏五代將軍的說法。」 在現場,記者還見到了十多名來自丁家莊的村民,其中幾個中年人正沿著南北走向的深溝,尋找著先人的遺骨。一名50歲左右的丁姓後人,將一個完整的腦殼骨和幾塊其他的遺骨撿起後,小心翼翼地捧起輕輕地放在溝邊存放遺骨的地方。
  • 讓攝影記錄美景 讓世界記住縉雲
    爽面、燒餅、石窟,展出作品中有大量的縉雲元素,將縉雲的山水、人文濃縮在各件作品中,為「文旅融合」「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的思路。擁仙都勝境兼好溪美景,融田園風光與人文史跡,是長壽之鄉和養生福地,縉雲的山水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一直深受攝影界朋友和廣大遊客的青睞。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名攝影家齊聚一堂,大家用鏡頭記錄大展的精彩瞬間。
  • 【姓氏】中國姓氏地圖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劉姓建立了西漢、後漢、南漢等政權。徐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為徐姓始祖。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國大陸列第十一位(在中國臺灣列第二十位)。
  • 羊姓漢字書法演變過程和羊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可知羊氏的遠根在於橋山之巔,羊氏的遠源在於姬水之畔。源流二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羊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為氏。西周時期,周王朝有專門掌管馬和羊的官職。其中管羊的小吏稱為「羊人」,羊人的後代便以官稱為姓氏,稱羊氏,世代相傳至今。源流三源於姞姓,出自黃帝後裔,屬於以改姓為氏。歷史上有一支羊氏,為姞姓所改。
  • 【臨朐印記】冷懷平:家園姓氏考
    家園姓氏考圖文 | 冷懷平家園姓氏考經過一個春秋之久的醞釀沉澱,根據諸氏家譜碑文記載、依族後人的口述、資料,字斟句酌,走訪尋問鄉儒村賢,追根溯源,反覆考究誠然如此,由於水平有限,文中還會存在不足和遺憾,敬請族人賢達和廣大讀者學者,批評指正,並指出中肯意見,使之更加完善。在此想起丹水文學會長張洪倫老師攜我去拜訪中國戲劇作家馮益漢先生講過的一句話:「任何文學作品,特別是姓氏方面的文章,準確地語言,勝過美麗的辭藻」的教誨。郭家溝村是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由郭氏立村,因處溝中,故云然耳。明後先後有莊、金、魏、馬、許諸姓氏入住。
  • 縉雲:省首張家用縫紉機"品字標浙江製造"證書落戶縉雲
    縉云:省首張家用縫紉機"品字標浙江製造"證書落戶縉雲 2020-07-20 15:13:26 來源:浙江在線-縉雲新聞網
  • 扶貧協作「縉雲模式」花開四川南江
    立足「南江所需,縉雲所能」,架起產業扶貧之橋,走特色產業扶貧協作之路。在助推南江本地茶葉、黃羊、金銀花等主導產業基礎上,縉雲縣引入其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嫁接茭白、楊梅、縉雲燒餅、金絲皇菊、雷竹等特色優勢產業,聚焦產業扶貧主線,培育南江新的經濟增長點,掛圖作戰,實效明顯。2018年6月,通過先試種後推廣,經過43小時長途運輸的縉雲茭苗終於落地南江。
  • 泉湧縉雲 北碚助力打造「世界溫泉谷」
    泡一池氤氳溫湯,賞一眼縉雲晚霞。泡湯賞史北碚聚力溫泉人文歷史牌打造全域旅遊重慶是世界溫泉之都,北碚是中國溫泉故裡,北溫泉居巴渝五泉之冠。北溫泉的開發利用歷史可追溯回近1600年前,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開發利用最早且至今仍在使用的溫泉之一,故有「中國溫泉故裡」之稱。公元423年,佛教高僧慈應率眾在北碚創建溫泉寺,比日本最古老的有馬溫泉還早200年。清雍正年間,武英殿大學士張鵬翮將北溫泉題名為「第一泉」。
  • 原義烏第二大富豪「丁氏兄弟」沒落,兩人涉嫌金融犯罪被查,其中一人已被刑拘
    丁氏兄弟旗下三鼎控股違規佔用公司大筆資金的事項也被曝光。丁氏兄弟的問題不止於此。據ST華鼎8月11日下午披露,丁志民、丁爾民涉嫌相關金融違法行為,已經被公安機關立案調查,丁志民更是已經被刑事拘留。丁氏兄弟的危機從義烏乃至浙江知名富豪淪落至涉嫌違法被拘,丁志民的人生軌跡令人唏噓不已。以其為代表的丁氏兄弟掌控的「織帶大王」三鼎控股的滑坡更是讓人感嘆。資料顯示,三鼎控股擁有全球最大的織帶企業和全國最大的錦綸生產企業,曾連續10多年位居義務工業企業50強榜首,連續多年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曾入選為「浙江省民營企業100強」。
  • 你知道你的姓氏的來歷、和你的字輩嗎?你家還有家譜嗎?
    今天講記住鄉愁,鄉愁並不是一句空洞的感慨,它有豐富的載體,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民風民俗、鄉土之物、文化積澱等。當下的中國,城鎮化飛速發展,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
  • 古劍奇譚3:劇情角色實力排行榜,巫炤,縉雲,王皮鞋,雲無月
    通關了,我們來細想一下,巫炤,縉雲,王皮鞋,雲無月他們的實力排行如何?按理來講,闢邪是妖族傳說,普通人類的戰力恐怕不及闢邪萬分之一吧,不過考慮到,上古時期人神魔混戰,那個時候的人類和現在的人類大約不同;縉雲和巫炤都不是普通人類,他們是人類中的最強者。再結合巫炤醒來後,隨隨便便重傷雲無月,把夜長庚嚇得轉身就跑的情節,可以猜測他們的戰力絕對不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