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現已故的縉雲文史界前輩,當時的縣誌辦主任金兆法先生,在他主編的第一輪《縉雲縣誌》出版後不久,利用修編縣誌時收集借閱到的宗譜,結合趙章格先生提供的六十多個姓氏大部分資料,加上檔案局舘藏宗譜。參考其他縣已經修成的《姓氏志》,徵得分管縣長張瑞虎充分肯定和支持後,與徐學獻、黃文等先生一起,對《縉雲姓氏志》開始進行為期近二年的編輯工作,同時又邀請趙章格、項銓、施子江、朱文風及我為供稿人。
是書編成後,因為限於當時的技術和眼光,並沒有製作電子版傳世,十幾年以後,讀者和文史工作者每每深感不便。何況由於是倉促編成,本身就難免存在著漏落差訛。2014年5月份,縉雲縣圖書館和縉雲無雙譜牒編纂服務部,聯合決定於7月份在縉雲博物館舉辦全縣宗譜大展覽。期間,對《縉雲姓氏志》做了部分掃描,並整理成展牌,後來因為電腦的損壞,這批掃描版沒有留下來。
今有「縉雲優生活」,為了弘揚縉雲地方文化,出面重新把《縉雲姓氏志》再次掃描,由我對其內容進行校對更正補充,使海內外文史姓氏工作愛好者更加方便利用現有的資源,並使之廣為流傳。是為序。
源流 :
丁氏源出有三:
一出姜姓:西周時姜太公望受封於齊,其子丁伋,死後諡號丁公,其後遂以丁為氏。
二由孫氏所改:三國時孫匡燒損茅芒,以充軍用,孫權別其族為丁氏。
三出自西域回族:漢化後以丁為氏。
縉雲丁氏源出乾薑姓,以濟陽為郡望。主要有三支:五雲丁氏、嶺口丁氏、溪下丁氏。
五雲丁氏
源於閩南,支分溫嶺。五代時有丁話,官兵部員外郎,其子孟宏:孟宏有子二:長曰維願,次曰維顥。宋紹興年間(1131一1162),維願七世孫丁逋、濰顥六世孫丁洙由溫嶺遷入縉雲,分別居于洋澳(今花樓山)和縣城龍津坊,其後繁衍成族,前者稱為治前丁,後者稱為坑頭丁。
治前丁 丁逋(1072一1140),官兵部帥幹,偕子丁煇避亂,過縉雲貞溪,喜其地山水秀麗,遂居於花摟山。元延祐年間(1314一1320),九世孫丁虎遷入縣城,居縣治之前,治前丁因此而名。人丁漸眾,又析居東和坊、龍津坊、儒學前、縣(治)後。其後又向鄉村發展:明洪武年間(1368一1398),十一世孫丁悅、丁安,由縣(治)後遷居靖嶽後宅;丁琢,少年從戎,解甲後娶筧川胡氏為妻,並在此定居。
其後,十二世孫丁疇又於正統(1436一1449)初年,自東和坊遷入靖嶽前宅,十五世孫丁朋於成化年間(1465一1487)遷入筧川上丁。明成化初年,十四世孫丁櫟由龍津坊遷居上坑;十六世孫丁紹由上坑轉居今花樓山村。現花樓山有丁氏1000多人;靖嶽、筧川兩地有丁氏各2500多人,乃縉雲丁氏最大聚居村落。
明永樂年間(1403一1424),十二世孫丁才,字伯喜,由縣治前遷居名山;弘冶年間(1488一1505),十四世孫丁昶,由儒學前遷新屋畈。1996年,兩地分別有丁氏子孫400、300人。
明嘉靖年間(1522一1566),十五世孫丁選,字仲正,從東和坊遷居陳村;十六世孫丁禧從縣(治)後還居新屋;十八世孫丁如邁於明末由縣(治)後遷居昆坑。陳村舊稱桐嶺腳,據傳僅有一茅鋪,為一陳姓人家居住,新屋原亦僅為一寺廟,丁姓遷入兩地後發展很快,至今陳村有1000人左右,其中丁氏子孫近600人;新星村有丁氏子孫500多人。
清康熙年間(1622一1722),十九世孫丁振嵩、丁振巍兄弟由縣(治)後遷居新建;二十世孫丁光仙由縣(治)後遷居柘岙口;廿一世孫丁曾祺就讀於金梅亭嶽父家,愛其地梅林蓊鬱,由筧川遷之;丁王貴由筧川還居下餘;丁初四先是遷居石板路,因父早亡,母嫁南溪而隨之,其後由賣桐白商人帶到仙巖鋪為徐家放牛,長大後徐家以女妻之,遂繁衍成族。1996年,金梅亭有丁氏560多人;仙巖鋪村1300多人,其中丁氏400多人。同時期尚有二十世孫丁君鼎自仙居鎮頭遷入縉雲廟下村,其先祖先是從花樓山遷永康峽川,傳九世轉遷仙居鎮頭,迄今廟下村有丁氏子孫近400人。
清乾隆年間(1736一1795)廿一世孫丁希召由縣(治)後遷居江沿;丁榮魁從筧川遷居宏坦。
本支丁氏散居縣內各地的還有前金、臚膛、雙溪口、陳宕、雪峰、官店、周村、楊村、馬石橋、湖塔地、洪坑橋、水口、羅岸等地。二十世孫丁仲文於清康熙年間(1662一1722)因避錢糧從靖嶽遷居青田縣南坑,今有人丁200多,為遷居外縣者人數較多的一支。
坑頭丁 丁洙(1131一1208),字恩瞻,任江西轉運副使,任滿還鄉途中,路縉雲縣城,於翠微山下置產立業而居。明永樂年間(1403一1424),丁洙九世孫丁惠(1383一1432)、丁持(1387—1463)和丁敷(1384一1427)、丁敦(1388一1448)兄弟倆遷居大筠。宣德、正統年間(1426一1449),十世孫丁澤(1408一1441)、丁美(1409一1458)、丁善(1441一1463)亦遷大筠。清末以來,由大筠外遷的有:丁陳澤(1883一1958)遷新建,丁樹法(1935一 )遷洋岙,丁寶珍(1867一?)遷分水(今屬桐廬縣),丁嶽良(1934一)遷溫州。1996年,大筠村有丁氏1000餘人,為本支在縣內最大聚居村落。
明萬曆以來,十五世孫丁逢時(1565一?)、丁逢辰(1567一1628)、丁逢吉(1574一1632)兄弟三人,老大遷居東岸,老二留居縣城,老三遷居周弄;十六世孫丁孟忠(1593一1652)遷東岸,其兄丁孟方(1583一?)遷周村。清康熙年間(1662一1722),十八世孫丁宗文(1645一?)及弟宗武、宗旦、宗紹由周村遷至小筠;雍正年同(1723一1735),十九世孫丁再官(1635一1758)、丁冬妵(1710一1791)由東岸遷竹餘;乾隆年間(1736一1795),廿一世孫丁王楷(1724一1795)由周弄遷居杜宅塘。1996年,東岸、周弄兩地丁氏幹孫均500人以上。
清初,16世孫丁孟達因避亂遷居丹址,孟達有二孫:長孫丁春榮(1667一1733)、次孫丁春元(1674一1748),因「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春榮乃入贅劉山樊家,經數年勤耕苦種,家境漸裕;春元留居丹址,常感嘆「智能供千口,力僅養一身」不久「綴耕棄鋤,飄返縣城」,經苦心孤詣,子孫輩入庠出貢,頗為發達。劉山丁氏其後外遷的有丁玉有(1849一?)遷景寧,丁汝興(1906一1994)遷臺墳,丁官球(1902一1943)遷山嶺下等。今劉山有丁氏子孫500人以上。
清代以來,由縣城散居縣內的有石板路、梅溪、欽村、東溪、宅基、陶馬墅、韓畈、廷坑等地,遷居外縣的有永康、溫州、上海、遂昌等地。
嶺口丁氏
俗稱龍泉丁。先世於宋室南渡時遷居天台縣渚埠。其後有丁殿者,兄弟四人,一居義烏縣雙林寺,一居東陽縣蔡牆街,一居永康縣峽上。丁殿最幼,隨祖讀書,因祖宅常有水患,而遷居龍泉。丁殿八世孫丁權(1218一1283),字公績,兩歲時,鄉中疫厲大作,家屬殆盡,惶恐之際,送往仙居縣沈家,由其姑撫養。沈氏任提刑大夫,為當時名閥,丁權20歲時,「姑以金帛與之入營」,「德祐年(1275)任雄武節度監軍使。晚致仕以歸,至縉雲縣貞溪嶺口,「見夫左有深坑大路盤鬱嶺頭,右有白象螺螄鎮塞水口,烏巖靈光照耀,白水秀色橫加,而且兩龍噴水,水聚當前,一堰橫交,交延相昭,遂愛此,而相定厥居。
明洪武年間(1368一1398),丁權六世孫丁平(1366一1424),字宗澤,因居處常有水患,自嶺口遷居昆坑,為昆坑丁氏始遷祖;丁亮迂交堰(今江沿),為交堰丁氏始遷祖。至正統年間(1436一1449),丁平次孫丁益又回遷嶺口。清乾隆年間(1736一1795),丁權十八世孫良盛、雙盛兩兄弟和丁更勝又自嶺口遷居交堰。三地丁氏子孫自遷縉雲至今已歷廿六世,1996年統計,嶺口800多人,昆坑400多人,江沿200多人。
明萬曆年間(1573一1619),丁權12世孫丁大承(1572一?)自嶺口遷居十四都石亭。
清乾隆年間(1736一1795),丁權17世孫丁福進(1743一1819)與弟福叨遷居十六都後潛。嘉慶年間(1796一1820),丁權18世孫丁老竹(1779一1824)與弟禮法遷居紅庵下洪。1996年統計,紅庵有丁氏子孫300來人。
丁權十八世孫中尚有遷居蟠龍腦(今蟠龍村)、梨倉、金谷、梅溪和五雲鎮等地者,其中蟠龍1996年有丁氏子孫100來人。
本支丁氏自嶺口遷居外縣的有:丁權八世孫丁球於明永樂年間(1403一1424)遷居遂昌縣南門外;九世孫丁欽、十一世孫丁玘分別於弘治年間(1488一1505)和嘉靖末年遷居處州府(今麗水市)碧河街。
溪下丁氏
南宋乾道年間(1165一1173),丁惇(1136一1218),字世善,號鳳山,素好堪輿,由東陽縣蔡牆「四徙於茲貞溪,選勝於瀑泉白水明山洞天之間」而居於溪下。居九世,裔孫丁文顯(1325一1389)丁智(1352一1422)於元末明初時自溪下分別遷至十七都峽石(又名胡家畈、壺家畈)和縣城龍津坊。明代自溪下遷出的尚有:十一世孫丁巍(1407一?)遷陳村,十二世孫丁紀(1455一1531)遷杜橋,十五世孫丁壽(1530一?)遷西鄉(今新建一帶)。
清代,十八世孫丁學周有子三人:長子丁永發(1658一1718)留居溪下,次子丁秋發(1622一1718)、三子丁三發(1666一1718)於康熙年間(1662一1722)同遷水角。居一世,秋發之子龍韜嫌水角基址狹窄,難以久居.復遷至溪根,至今水角已無村落。與此同時,十九世孫丁有珍(1682一1737)與弟有瑞、有謹同遷杜塘。1996年統計,三地丁氏子孫:溪下200多人,溪根100多人,杜塘50來人。
約雍正年間(1723一1735),二十世孫丁通美(1702一1761),字煥章,從溪下遷居東和坑。距東和坑十裡許有地名凸頭(今作突頭),其時尚無人居住,僅見畎畝。通美之三弟巧金,巧金之孫昌興(1784一1861),字廷準,「知此地有龍氣,央堪輿卜其吉」,由東和坑蟹口灣遷居於此,「不數十年,嚴然構一小村」。清《縉雲縣誌》所列全縣村莊中有東和坑,就是今天的當坑,突頭為溶江鄉一行政村,1996年全村200多人,絕大多數為丁姓。
清代至民國年間遷居縣內各地的還有:廿五世孫丁福壽(1875一1927)遷廟下,丁陳福(1878一?)遷仙都塘後;廿六世孫丁我耕(1912一)遷黃碧街。
本支丁氏遷居外縣的有:明代,丁京(1480一?)遷龍泉縣千佛寺橋;清代,丁思聰(1870一1933)遷武義縣孔坑;民國年間,丁李換(1901一1964)遷金華縣安地下村;新中國以來,有丁水金、丁汝昭等人遷居武義縣、青海省等地。
自丁惇遷入縉雲,明代十四世已有男丁169人,然十五世131人中竟有131人無家室,其時在正德、嘉靖年間(1506一1566),故十六世僅有男丁廿八人,其原因未明。至今本支丁氏已歷三十世,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有800人。
人物
據清《縉雲縣誌》記載,科舉時期,丁氏制科中試一人:丁衡,宋代人。闢舉一人:丁盛,元代人。拔貢六人:丁應鬥、丁思泰,明代人;丁叔舟、丁國華、丁國輔、丁汝廉,清代人。優貢一人:丁汝嘉,清代人。歲貢十五:丁和、丁輔、丁奎、丁錀、丁浩、丁愈、丁一貫、丁大綸、丁時鳴、丁孟芳,明代人;丁庸、丁祟科、丁鶴年、丁國熊、丁國麟,清代人。例貢十人:丁甫、丁繼雷、丁嵩、丁慈、丁雲霄、丁表、丁元、丁元甲,明代人;丁耀清、丁日昌,清代人。
掃描初校:鄭軍